对话吴瑞:对中国科研,我不讳言 |
送交者: shoking 2004年05月06日16:56:2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在《自然》杂志中国特辑中,吴瑞坦陈了目前国内基础科研的几种症结所在, 观点大胆、态度坦率、建议中肯,在中国科技界引起震动。昨天,本报记者通过越洋长途电话,联络到了这位年过七旬的华裔教授。 提醒中国科技人员正视自身 记者:一直以来,我们听到的观点是:国内的基础研究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有多少多少文章发表在SCI (科技论文索引)上。但此次《中国之声》却实实在在地给中国科研“ 泼了一盆冷水”。当时您受《自然》杂志邀请写这篇文章,是出于怎样的想法? 吴瑞:虽然中国近20年在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水平有一定提高,科研经费也得到增长,但高质量的论文还是为数不多。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希望提醒中国政府和科技工作者,不要觉得自己进步很快就满足了。事实上,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仍有很大差距。 记者:写这样一篇批评文章,心里有过顾忌吗?华裔的身份,是不是比较容易客观、大胆地看待中国的不足之处? 吴瑞:你说的很对,我没有什么顾虑。我的观点是经过分析,以及我的经验得出的。我的初衷是鼓励中国政府和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能看到自身的缺点,不断努力,希望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50年后能赶上美国。 来自客观分析和民间接触 记者:《中国之声》的英文正刊的刊名是“以西方的观点看中国的科学和技术”,这些西方的观点是否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吴瑞:我个人觉得比较客观,因为这些观点都是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例如,我对比了&%%%年中美两国发表在!"#上,影响因子大于’的生物化学有关论文数目,美国超过’万篇,中国只有$%%%篇。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些数据出入,但我认为,$%(’%倍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客观的。 记者:您在文章中说,自$)*%年以来,您先后45次访华,那您在文章中提到的许多现象和声音,是不是更多的来自于民间? 吴瑞:很多都来自民间。可以说,我对中国科研人员的现状非常了解。80年来,我的实验室共有&%(’%位来自国内的学生。此外,我也接触过很多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和访问学者。这些观点一方面是和他们谈话后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我本人客观分析得来的。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 记者:《中国之声》发表一个半月来,在中国引起巨大震动。您本人听到哪些反响?是赞同,还是反对?有没有中科院或科技部官员跟您联系过,商谈如何落实文章中的建议? 吴瑞:我收到过四五个电子邮件,来自于在美国的中国学者,他们都同意我的观点。暂时还没有中国官员的反馈信息。 记者:您在文章中谈到了大陆科研的许多弊端,是不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遇到这些问题,都会经历这个过程?还是中国特有体制所造成的? 吴瑞:这个问题很难比较。据我所知,不只在中国,印度、南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有类似的问题存在。对这些国家来说,经费不足的问题尤为凸现,从而造成了申请项目评估不公平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您认为国内有什么科研模式比较成功? 吴瑞:蒲慕明先生领导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是比较成功的例子。这和蒲慕明的领导、研究人员与学生的勤奋工作有关,同时也和中科院对他们的全面支持分不开。 还有许多现象阻碍科学工作 记者:您提到,现在中国还有许多阻碍优秀科学家工作的人与事。 吴瑞:是的。最近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新成立的北京国家生命科学研究所。我本人是该所的顾问之一,另外还有10位诺贝尔奖得主是成员。去年,中国科技部和北京市委托我们在国际上招聘所长,我们找到了王晓东。他是一位出色的生物学家,不仅学术杰出,而且有扎实的干劲,能吸引和带动年轻一代。今年他还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是49年来第一位从中国大学毕业的美国院士。可是,研究所成立将近一年,王晓东的工作仍很难展开,连基本的法人资格也没有给他。他要找得力的行政副所长,可是国内有关部门的人员自己想做,以至到现在也没有任命行政副所长。原先答应给的人权、财权和长期支持都没有到位。类似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连王晓东都这样,难以预料其他预备回国的优秀人才会遭遇什么。如果这么多国际科学领袖参与的招聘结果是失败的话,肯定会造成很不好的国际影响。所以我很痛心,为此大声疾呼。 杰出科学家勿从事行政 记者:您谈到,要鼓励绝大多数的杰出科学家留在研究岗位上。但也有一种说法—— 让优秀的科学家充实到行政管理岗位,有助于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您对后一种说法怎么看? 吴瑞: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鼓励杰出的科学家留在科研岗位上不要动,潜心搞研究。除非你踏上行政岗位以后,仍然能有一半时间花在科研上,比如中科院副院长陈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干了行政职务之后依然在科研上有成就,因为他们没有完全放弃科研。当然,我并不是让所有科学家都放弃行政工作,这要看每个人的特长所在。成功的科学家干行政工作未必在行;反过来,有些科学家在科研上似乎不是十分出色,但是他具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做行政工作反而十分成功。所以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希望更多杰出的科学家留在自己的科学岗位上,这样更有可能发挥作用。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