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SCI: 滥用和乱批
送交者: 国际三流 2004年05月26日17:29:5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SCI指的是文章的引用系数。也就是根据一种杂志中文章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
文章的质量和杂志的质量。SCI只计算自己收录的杂志的引用率,也就是所说的
自然科学领域内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期刊5600多种。但是,各种杂志都良莠
不齐,被SCI收录只能说明不算太坏(文章根本不可信,没有足够的信誉被引用
或被用来计算引用率)。

每种学科一般只有几种杂志比较好,引用系数也比较高,其他的都很差,一般
很少有人看。因此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个大学时,一般不会以SCI收录的文章数量
作为标准的,通常会计算引用系数总和及其单人、单篇平均数。但是,牛校的
教授中,没有人会在不知名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新杂志,和邀请文章除外),
因为在没有水平,不可信的杂志上发文章,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校都是个非常
令人羞辱的事。

因此无论用什么方法排名,各大学的排名都很接近,而且也和学校的名气(或者
说是每个人的心理排名)也很接近。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国内的大学情况非常特殊,因为管理部门有意或无意的不了解情况,各大学有
意或无意的搬弄事实。经常有人在用SCI 排名时,只列出总数,而不考虑引用
系数和平均数。而很多人(中国大学的教授,大多数或者根本不合格,或者知
识老化)没有能力发表有价值的文章,只好发表SCI挂名的杂志,尽管这些杂志
和废纸没有本质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比废纸贵万倍,每页50刀)。因此中国的
大学突然一夜之间,从国际三流或不入流跻身了国际名校之林。都源于国人对
SCI的妙用和巧用。

SCI的确不是十全十美的。但中国是在用最不完美的方式使用SCI。中国的问题
很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不求甚解,凡事只用其名,不用其实。逻辑上讲,
叫做偷换概念(在网上极为普遍,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是自己弱智,还是以为别
人都弱智)。

其实SCI的主要问题是太客观而不能公正,因为它只能计算文章的影响力,不考
虑条件。例如,SCI只能用于条件相似的情况,例如各学科之间不能用SCI横向
比较,因为各学科之间文章引用的习惯,方式都不同。具体评价一个人,通常
需要SCI和同行评议结合。同行评议的缺点是太主观,但能公正。因为人有能力
比较不同的条件。

例如美国一些大学招人时,首先会计算申请人的文章总数,年平均引用数和篇
平均引用数(SCI)。其中最好的,会得到面试邀请。面试阶段,一般不再考虑SCI。
面试一般是一个1小时左右的public talk,和每一个faculty面谈约半小时,在
commitee面前chalk talk proposure. 之后faculty会给你打分,commitee根据
大家的意见决定是否要人。

SCI量化了科学成果的价值,尽管不太全面,但的确是很客观的。可以避免人为
的因素。但是由于客观的局限,SCI只能定性的使用,例如,文章总数/引用数/
平均数是10/50/5.0的人,一定远强于50/10/0.2的人,但不一定强于10/45/4.5
的人。比较SCI接近的两个人,需要同行评议。因为一个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及未
来的前途,通常是不能用引用数来决定的,只有人能决定。

总之,正确使用SCI,是中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关键。科学的,客观的精神是正确
使用SCI的条件。无论多么合理的制度,如果都是按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去解释,
都可以变得对自己非常合理,谁让我们的地球是圆的哪,无论谁有胆量,大喊一
声:地球的表面以我为中心。你都会发现,他还真没说错。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真实的谎言
2003: 天鹅肉与科学院士
2002: 离清华后的经历与感受
2002: 敢问海外学子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