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莱格特教授(Anthony Leggett)的学历很有意思。在学术道路上,他最先感兴趣的是古典文学,当时的他并无意从事物理这个给他带来荣誉的学科。 去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和青年时代,我脑子里最不愿想的事就是物理。” 因此,这位出生在英国的科学家1959年从牛津大学获得的第一个学士学位专业是古典文学(Literea Humaniores)。但大学生活快结束时发生的两件事使他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又开始在牛津大学Merton学院学习物理学,并于两年后——1961年获得了第二个学士学位——专业是物理学,并从此走上了物理学的研究道路。
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所在有早有晚。如果莱格特生在中国,他会如何呢? 我们翻开2003年版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大全》,会发现全国高校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中并没有物理学。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莱格特生在中国,当其大学毕业对物理学产生兴趣时,他实际上没有地方可以去学习,去获得物理学的第二学士学位,他的兴趣和专长还无法得到发展。因此如莱格特这样一个可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直至今日,仍将确定地被我们的第二学士学位制度所埋没。 第二学士学位办学主要依据《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87教计字105号,以下简称“文件”)进行操作,该文件1987年6月6日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目前已有整整17年没有修订。目前来看,文件至少有三方面需要修改: 一、第二学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定位。从目前教育部的定位看,第二学士学位(The Second Major)教育是国家“为有计划培养某些应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立”,这就是第二学士学位点中没有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原因。 二、第二学士学位的层次定位。“文件”对“第二学士学位”办学层次定位如下:“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与培养研究生一样,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由于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学习的课程仍是另一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内的课程,不是相对于本科学士学位课程更高深的研究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因此“第二学士学位”虽是大学本科后教育,但毕业生不属于“高层次专门人才”,而是典型的本科人才,不是“研究生”类型的“高层次”人才。 三、专业管理。“文件”在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管理方面,有如下规定(第三条):“第二学士学位生只能根据国家的需要有计划地按需培养。不大面积铺开,招生规模要从严控制,原则上限在部分办学历史较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试行。凡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均需由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提出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内容的申请,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经国家教委审核批准。” 第二学士学位课程也是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内的课程,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也是本科教育,因为本质上课程是完全一样的。因此理论上只要有本科专业存在,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自然可以开展,并不需要严格的审批和管理。 为了如莱格特一样可能的诺贝尔获奖者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我国对于“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管理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并不是仅仅增设一个物理学或者化学、生物的第二学士学位点,而是要从根本上变革: 任何一所教育部允许进行本科学士学位教育的学校(而不是上述“特殊”高校),现有本科专业都可以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因为本科专业的存在而自然存在,不必报批,因此也不需审核同意。改革之后,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插班选课进入高校本来已经设置的本科专业课程中学习,基本不需要单独成立第二学士学位的班级! 诺贝尔奖奖励原始性成就,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科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仍是“零诺贝尔奖”,对于这一现象有些人将其归因于教育,有些人将其归因于科研投入、科技体制等。争论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现问题,就要积极进行改革,何况这一改革如此简单。 莱格特教授的学历告诉我们,我国的“第二学士学位”制度已经迫切需要改革。否则,埋没的并不仅仅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