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在耶鲁的时候”
“在导师制讨论会上,部视学先讲了十分钟冠冕堂皇的话,平均每分钟一句半‘兄弟在英国的时候’。”
看过《围城》的人,也许不记得了钱钟书刻意雕琢的连珠妙语,却会对似乎只是顺笔涉及的这句讽刺留下深刻印象。经电视剧的渲染,连没看过小说的人也都知道了这个典故。但这句话的流行,却是因为它能很好地用于讽刺现实。许多“海龟”、“海带”的谈吐,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位挟洋自重的视学大人。有一位名叫薛涌的,随妻子去美国陪读,自知英语太差,靠考托、考G的正规途径难以在美国读研,据其自述,他跑耶鲁大学历史系旁听了一节课,却被教授破格录取为硕士生,完不成作业去找教授求情,又被破格录取为博士生,用中国民间的说法,叫撞上了狗屎运。如此撞上的“耶鲁博士生”(在中国经常就简称“耶鲁博士”)的金字招牌格外闪亮。他在《南方都市报》办的专栏,作者名字后面必注明“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不管文章是有关哪一方面的内容,也言必称“耶鲁”。“耶鲁”成了薛候选的卖点,虽然他在耶鲁的专业其实是“中国历史”,而他的专栏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净是些和中国历史“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但对许多中国编辑、读者来说,只要一句“兄弟在耶鲁的时候”就被震住了,好像人在耶鲁讲什么都是权威发言了,管他在耶鲁是研究什么的。
挟洋自重虽然令人讨厌,但我们也没必要因此因人废言。喜欢在本专业之外发言也无可厚非,只要言之有理有据也值得听取。可惜,薛候选虽然撞进了耶鲁,博士生候选了那么多年,却没有受到美国名牌大学严谨学风的熏陶,连发言之前要先做家庭作业这点常识都不知道,还是和在国内大学读文科时那样靠信口开河混日子,只不过有了“兄弟在耶鲁的时候”更容易混日子而已。下面我就以《计划经济办不出一流大学》(登于2004年8月14日《南方都市报》)一文为例,举文中两个例子,看看这位耶鲁兄弟是个什么样的混混。
“哈佛大学起家时,也是一所穷得丁当响的私立学校,据说因为有个叫哈佛的人捐了自己的书给学校,就把‘冠名权’给了人家。耶鲁大学也有同样的故事。靠捐这么几本书就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世界一流名校的校名,可见当时学校是多么寒酸,化缘是多么迫不及待。”
哈佛大学是在1636年由殖民地政府拨款400英镑成立的。400英镑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在当时,一名教师的年薪不过十余英镑,一英镑可以买一头猪。1638年,约翰·哈佛死时留下遗嘱,除了大约300本藏书,还将财产的一半赠送给哈佛大学(另一半留给其遗孀),价值800英镑,是政府拨款的两倍。这所新学校因此以哈佛为名。(参见:http://www.harvard-magazine.com/issues/jf00/vita.html)
薛涌对自己的母校的历史也了解甚少。耶鲁大学是在1701年成立的私人教会学校。1718年,该校为了建新楼,向伊利胡·耶鲁募捐。耶鲁除了赠送该校417本书外,还送了9大包货物。学校卖掉货物后,得560英镑,用于建新楼并将其命名为耶鲁大楼,之后又以耶鲁命名整个学校。(参见:http://www.yale.edu/about/history.html,http://en.wikipedia.org/wiki/Elihu_Yale)
“撇开中美两国贫富之悬殊不说,你真要和哈佛大学比,就首先要把清华大学变成一所私立大学,不靠皇粮吃饭。哈佛大学一年经费多少,笔者没有考证,但这钱是哪里来的,却可以说说。”“人家这么谦卑,原因就是学校不靠皇粮,而靠学生吃饭。”
哈佛大学一年经费多少,钱从哪里来的,只要到哈佛大学网站一查就知道了。2002-2003财政年度哈佛大学的经费是24亿7千万美元,其中从美国联邦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是4亿1千万美元,而从学费和奖学金获得的经费是5亿2千万美元。哈佛大学既靠学生吃饭,也吃皇粮,而其实最主要是靠投资收入吃饭(9亿1千万美元)。(参见:http://vpf-web.harvard.edu/annualfinancial/)
薛候选因为在一所美国私立大学当候选,就以为全美国的名牌大学都是私立,把政府拨款办学校当成计划经济的产物。且不说像哈佛、耶鲁这样的私立大学也从政府获得大笔的科研经费,美国还有众多的公立大学的行政经费是直接依赖政府拨款的,其中也不乏可与哈佛、耶鲁相比的名牌大学,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其实,只要花点时间查一下资料,就可以知道公立大学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占了主流地位。在2004年美国共有248所能授予博士学位的全国性大学,有162所是公立大学,占65%。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出的126所美国顶尖大学中,有64所是公立大学,占51%。在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发布的200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前100名有51所是美国大学,其中公立大学占26所,也刚好过半。世界一流大学是可以用纳税人的钱创建出来的,而且也只有公立大学才能创造出快速发展的奇迹(在上海交大的排名榜中排名第13位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创建于1959年),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使用而不是像北大、清华那样糟蹋纳税人的钱。
有人愿意把“兄弟在耶鲁的时候”当口头禅,本来也不关我事,但讲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总该对得起“耶鲁”这块牌子吧?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靠撞狗屎运撞出来的。
200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