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西哲学本体存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一)
老几
中国哲学界经常闹笑话。比如有些人认为中国没有西方哲学那样的本体论;即便像有些见解的,看法也很肤浅。比如邓晓芒就简单地断言说,中国哲学是以“无”为本体,西方哲学是以“有”为本体。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先说什么叫本体。本体,又叫做存在,就是存在的本原;用俗点的话说就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存在,康德哲学里把它叫物自体,即物质自己本来的那个样子;斯宾诺莎叫做实体,即物质的实际存在。具体说来,就是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后面的“我”。比如说太阳看起来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月亮一会儿圆一会儿缺,它们的真正的样子就是本原(这不只是指几何物理上的样子)。
为什么要研究本体存在?因为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都是虚假的。举一个俗一点的例子:比如你看到这篇文章,可能会以为作者老几是个学究,其实他很可能不过是个干活的工人而已。这个例子只是个比方,说明表象存在不一定真实,老几只是个个别存在。哲学研究本体存在是有关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的。
以立场说事的人,总是说中国哲学思想歧义多,我怀疑说这话的这些人对中国的古典根本就没有读过,证据很多。比如很多人把“人之初,性本善”先硬说是孔子说的,然后开始批判。唐基克德战风车,威风八面。
中国哲学思想在古代是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没有根本性的偏差;人人不同,这事再也正常不过的。西方哲学才是歧义多多,且看一下本体,存在,物自体,实体等等等等;而中国就一个字:道,完了。谁歧义多?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本体知道了,让我们大概看看西方哲学本体论是个什么样子的。(为了与传统习惯一致,西方本体的各种用词,不再区分。)
西方哲学起源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希腊。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很多种说法,比较典型并且产生过主要影响的,同样是来自两个希腊人,一个人是巴门尼德,一个是赫拉克利特。
巴门尼德认为世界的本体是不变的 (他自己并没有提出本体的概念,他只用了‘存在’,但他的存在既是固定的、永恒的,是‘一’,‘全’,无始无终的,不是一般的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本质的存在。)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变的,你不能够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类似这种建立在思辨哲学上的本体观,截然相反,各有各的道理,谁也驳不倒谁。可以想见,在这种情况下,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必须要找出一种说理的方式,使不同的观点都能够接受其判断的正确性。由于这种需要,于是一种完全脱离内容,仅以形式来判断一个命题结论的正确性的方法就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形式逻辑”。同时因为脱离了存在的对象,形式逻辑不能够保证其客观真理性,只能够保证推理的正确性。这种情况一致到康德结合了芝诺飞矢不动创立辩证法,经过黑格尔的完善,才得到解决。
中国则相反,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本体:道。这一点从来就没有变过,因此给人的印象是没有。事实上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必要讨论。如同中国现在无道德,大家才讨论道德。中国人的道是根深蒂固的,既是本体,又是认识论,同时又是行动的准则。从诸子百家到腐儒朽道,在这方面认识是大同小异的,只有做法的不同。古人说的所谓“一根而百枝,殊途而同归”,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最近看到有教授“最新发现”,中国各家哲学信奉的核心原来是一样的,令人不禁莞尔,只能回敬一句:不知“道”。更有趣的,是用老子来攻击孔子,不提。
国学体系如此简单而又完美,以致于“太上,下不知之”。西方则不同,就本体来说,从来就没有统一过,也就是没有弄清楚过,所以才有辩论。这种情况直到黑格尔才达到接近圆满,后来的西方哲学就只能捡黑的漏,不能标新立异,不符合西方人的习惯,所以哀叹哲学已死。
当然,在人类社会,完美就是本身就是不完美,用兔子的话说,宏观世界只能是绝对的相对。老子创立的绝对本体论,就像诸葛孔明治川太过完美一样,不能继承。老子一去,无论孔子如何努力宏道,结果就像姜维在孔明之后一样。天道循环,失道也非人力可以挽回。
下次有机会,说说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变迁,即“道”的异化得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