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的“和”与“争” |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1月18日14:05:2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一个“和”字,而西方文明的特质刚好与中华文化相反,在于一个“争”字,西方的传统文化具有贵“争”轻“和”,追求主体性,讲征服,形成主客对立的特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在这巨流之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一个“和”字。 “和”,乃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之谓也,这种“和”的思想,在我们儒、释、道、医、易的诸多典籍中,不仅随处可见,而且正是所有这些典籍的核心与灵魂,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无论哲学、医学、文学、武学、农学、商学、社会学、伦理学,还是各种艺术,都以“和”为一贯的主流、最高的境界,所以李大钊先生有言,东方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 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贵“和”轻“争”,讲和谐,求统一的特点。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无争”。《淮南子》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万物”。《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天人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以上这些无不强调一个“和”字。而最形象生动的表述,则要算“太极图”——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无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这个“太极图”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吻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三点内涵中,以第三点内涵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这就是从“太极图”内涵演绎而来的“太极和谐原理”。这个“太极和谐原理”,无论对于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间,家庭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人类与自然之间,都是广泛适应,概莫能外。 从这个“太极和谐原理”去观察世界,可谓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哲和,则哲理和融;医和,则医道入神;文和,则文风俊雅;武和,则武德纯正;农和,则农耕适宜;商和,则商誉隆盛;人和,则事业繁盛;事和,则相辅相成;声和,则悦耳动听;色和,则悦目赏心;身和,则血脉通畅;心和,则怡乐安祥……故人类与自然应当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当和,唯此才是顺应自然法则的正道。 追求和谐的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形成温良、平和的性格特征,静态的、整体的和谐观,这样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延续、思维趋同和社会的稳定。正因为这“和”的精魂,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便如黄河、长江,发源于凌云高山,奔腾于千仞峡谷,融合了八方来汇的千溪百川,蜿蜒而不阻,曲折而必伸,始终以其不凝不滞,磅礴浩荡的气派东流到海。但中国传统这种贵“和”轻“争”,讲和谐,求统一的特点也有其不足之处,如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求稳怕变,制约了社会、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一个“和”字,而西方文明的特质刚好与中华文化相反,在于一个“争”字,西方的传统文化具有贵“争”轻“和”,追求主体性,讲征服,形成主客对立的特点。伯里克利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洛克讲:“追求个人幸福或快乐是人的本性”。在洛克那里人、社会、国家要尽可能地帮助和保护人的幸福和快乐。科莱蒂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圣经》则更进一步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在这里,西方的传统文化强调一个“争”字,强调人的主体性,追求对自然和社会的分析、理解、征服。促进人们进取、创新,促进思想解放,使人们具有独立、批判精神,促进社会时时更新,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新航路开辟以来的殖民侵略,三次工业革命无不体现了一点。 这种“争”的消极面也是显而易见的,“获显利而忧隐患,得近利而播远忧”虽有些绝对,但并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正是由于这种“显利”和“近利”的驱动,包含“争”的特质的西方文明得以盛行于世,经过三百多年“工业文明”的发展历年所伏的“隐患”渐渐显化为“明患”,历年所播的“远忧”渐渐进逼为“近忧”,西方文明强调突出个人,强调物质财富,而强调突出个人,务求一枝独秀,由于人与人的竞争的激烈,经常发生人与人之间……过分地追逐奢侈豪华,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造成愈演愈烈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以致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为了对付这些危机,世界各国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这些危机继续恶化的势头,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没有能够从观念上彻底地化对立为和解,现在虽然有“和解”的举措,但总的还是在唱着对立的老调。 可以断言,只要人类依旧热衷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类就绝不可能从危机的泥潭中解脱出来,而想要彻底化对立为和解,就必须高扬东方文化所固有的“和”的精义,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价值所在。这同时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夕阳文化”,而是生机不竭的“朝阳文化”。我们在为悠悠绵长、灿烂繁盛的中华文化深感自豪之际,必清醒地认识到:中庸,保守等庇暇的存在。同时应该正确地理解西方文化能在短短的几百年通过“争”而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先进性。“世事万物,有容为大”,“和”即是“容”,容一切先进的东西为已之用,才是“和”的精髓。21世纪不仅是东西文化合流的世纪,而且应当是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转向“以东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纪,惟有如此,才能实现恩格斯所主张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从而化解各种危机,缔造一个和平和睦、融融乐乐的人类理想社会,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全球炎黄子孙共同的历史使命。当然我们讲主流,还有个支流的问题,我们讲“和”很有必要适当地引进西方的“争”。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才能推进社会进步。 (人民网)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