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屠教授得諾獎後的思考
送交者: 芨芨草 2015年10月09日01:08:5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屠教授得諾獎後的思考

屠呦呦教授獲得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是既成之事。

儘管有批評家說青蒿素研究是中國幾百人的一個大型團隊的成果,不應該由屠呦喲一個人領獎,但諾獎的科學獎只頒發給個人,以鼓勵、表彰個人在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

中國一向提倡集體主義,有功勞是大家的,利益均沾。

如果出了錯誤,要負責任的時候怎麼辦?也是大家分擔嗎?那時就看不見大家的身影了。落在誰頭上誰認倒霉吧!

中國現在經濟發展了,有錢了。如果如此耿耿於個人獎,中國政府或某個有錢的集團或個人可以以出資人的名字設立一個集體獎,只發給集體,個人做出天大的成績也與此獎無關。諾獎的獎金現在是800萬瑞典克朗那中國的這個集體獎的獎金髮它2000萬瑞典克朗。只要獎金足夠高,不愁釣不來大頭魚。若不然有錢也留不住,都送給外國換人情了。

中國的事情有點兒奇怪,很多事情都要得到洋大人的認可,中國人才認為是好事情,否則心裡就不踏實。拍個電影,要拿去參加國際電影節,最好把奧斯卡獎的小金人拿回來,在中國人面前吹牛皮底氣才足。女藝人們競相去走國際活動的紅地毯,不管活動是否與己有關,似乎沒踏過洋大人的紅地毯就是身價低。

科研成果也照此辦理。沒在國際雜誌上登出,沒看到洋大人點頭,總以為自己的結果沒有意義。很多科研結果要到拿了外國獎後中國人自己才知道身邊有人做了這麼一件事。

這是沒有自信的表現。

由此造成了中國大陸上“牆裡開花牆外香”、“出口轉內銷”的現象。

就說屠呦呦得諾獎這件事吧。在屠呦呦獲得諾獎之前,除了業內的人,沒人知道屠呦呦是何許人也。2011年屠呦呦就獲得了“拉斯克獎”。國際科技界都說“拉斯克獎”的獲獎者是諾獎的候補者。該獎自創立以來,共有300多位科學家獲獎,其中80位後來獲諾貝爾獎。但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這個消息,在大陸媒體雖有報導,卻是波瀾不驚,多在討論屠呦呦是否應該得到“拉斯克獎”,位於這項研究里的其他人如何如何。風聲過去,屠呦呦依舊默默無聞。

拉斯克評獎委員會把獎盃頒給屠呦呦的理由是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

科學研究競爭中爭得就是這個“第一”。你第一個發現的,這個成果就屬於你。其後再有人把這個結果做得再完美,也不過是錦上添花了。

1.jpg

哥倫布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回到西班牙,西班牙舉國歡迎。但西班牙的貴族們不以為然。在一次歡迎宴會中,忽然有人高聲說道:我看這件事不值得這樣慶祝。哥倫布不過是坐着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碰上了一塊大陸而已。任何一個人只要坐船一直向西行,都會有這個發現。宴會席上頓時鴉雀無聲,面面相覷。哥倫布笑着站起來,順手抓起桌上放着的一個熟雞蛋,說:請各位試試看,誰能讓這個雞蛋在桌上站住?”大家都拿起面前的雞蛋,但誰也沒把它立起來。哥倫布微笑着,拿起熟蛋,把頭往桌上輕輕一敲,那稍微碎了一點殼的蛋就穩穩地立在桌上了。那人高叫道:這不能算,他把蛋殼摔破,當然可以站住。哥倫布正色說道:“我沒有說過不能敲碎雞蛋。我想到的你沒有想到,我做到的你沒有做到,這就是我和你的差別世界上的一切發現和發明,在一些人看來都是簡單不過的。然而他們總是在別人指出應該怎樣做以後才說出來。

2.jpg

牛頓

成千上萬人看見過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但只有牛頓從這個現象發現了地球引力。解釋清楚後大家會覺得沒什麼神秘的,“換了我我也會想出來”。問題在於牛頓想出來了而別人沒想出來。這就是天才和庸才的區別,差的就是這麼一小點兒。

研究青蒿素的團隊有幾百人,乙醚是化學實驗中一種很普通的溶液,但是誰都沒想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素,只有屠呦呦想到了,從而使研究順利進行下去。現在有些文章說屠呦呦不應該得這個獎,應該給誰誰誰,因為別人也做了工作。這就是氣人有的“紅眼病”了。

不管在哪裡,圍繞一個獎,總是會有不同聲音。同行之間更會有勾心鬥角的競爭,因為別人站得高了就顯出自己的低了。具體到屠呦呦得的這個獎,如果能發給團體,如和平獎,則皆大歡喜。但這個獎只能發給個人,而諾獎委員會看重的是屠呦呦首先想到從乙醚里提取青蒿素。

現在的科學研究都是一個團隊或幾個團隊聯合做的,一個人搖搖試管就發現了一個新東西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如這些“批評家”所言,那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布魯斯·麥克唐納(Arthur Bruce McDonald也不能拿這次的物理獎了,因為“發現了中微子震盪,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這個活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

屠呦呦拿諾獎的事已經過去了,就等發獎了。

400萬瑞典克朗怎麼用?是買房子?是捐獻出去?是請團隊的人搓一頓?那就是屠呦呦個人的事了,別人不用太操心。

現在可以想一想從屠呦呦得諾獎引發的其它事了。

大家都說屠呦呦的父親給屠呦呦起了個好名字。那個年代不是是人就能念得起書的時代。屠老爺子應該出身富家,從小進私塾,念《四書》《五經》,很遺憾1911年滿清皇帝退位,沒趕上掙得一個秀才、舉人出身,但古文功底一定很紮實,否則也不能在《詩經》裡給女兒找名字。

《四書》《五經》太拗口,也不易理解,拿給現在沒有古文基礎的年輕人如同天書。但有了屠呦呦這個先例,《詩經》會熱賣。出版社和書商如果沒有這點兒預見性,就白在商場裡混了。《詩經》裡有“風”“雅”“頌”300多篇詩,用哪個字當名字都古色古香。期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功成名就的父母們要趕緊給孩子改名字。如果不耐等待,就直接改自己的名字吧。

有意思的是屠呦呦的“三無教授”身份(無博士學位、無留洋經歷、不是兩院院士)。

前兩件事解決起來不難。

大陸無論哪個大學或者研究院都會很高興地授予屠呦呦名譽博士學位,並立即把屠呦呦列為自己院校的校友,即便屠呦呦沒在那個院校待過一天。這麼多高官在工作之餘都能拿個正規的碩士、博士學位,全國人民應該不會對屠呦呦得個名譽博士學位有意見。

屠呦呦得到諾獎,會有國外的大學或研究機構邀請屠教授講學。不會英文沒關係,配個隨身翻譯。出去轉一圈,留洋經歷也有了。

難題在兩院院士!

按照中國兩院的規定,新院士的年齡不能超過65歲。屠教授已經85歲了,年齡肯定超標。不讓屠教授當院士,現任院士的面子不好看。沒當院士的屠呦呦拿了諾獎,當了院士的人應該比未當上院士的人水平高,但這1000多人還沒一個有能夠拿諾獎的跡象,豈不是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此處省略兩個字)。

如果只是年齡問題,似乎不難解決。

學過物理的同學應該知道吳健雄(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以為是男性)。就是因為吳健雄驗證了李政道、楊振寧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把這兩人推上了1957年的諾獎物理學獎的得主寶座。吳健雄在1994年、82歲高齡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23.jpg

1942530日,吳健雄和袁家騮步入婚姻殿堂。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牛人周圍都是牛人。說到吳健雄,就聯想到吳健雄的丈夫袁家騮。袁家騮出身不凡,祖父袁世凱,父親是袁世凱的次子、花花公子袁克文,正宗X三代(什麼顏色不知道)。袁家騮不涉政治,自己念書,練成高能物理學家。袁家騮為人稱道的不僅是在學術上的成就,還有甘當“婦男”的事跡,自和吳健雄結婚後練就十八般武藝,洗衣、帶孩子,下廚,烹飪的代表作是紅燒獅子頭,在家裡的口頭禪是“聽健雄的”。

扯遠了,回來接着說院士的事。

如果兩院不拿屠教授的85歲說事,現任院士的日子也不好過。中國老話怎麼說來着,“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身邊坐着一位諾獎得主,這些資深院士能踏實嗎?自酌這些年都幹什麼了?混了這麼多年的院士,拿不出一點兒像樣的東西,這些年的乾飯都白吃了,還是外面找棵歪脖樹……靠一靠吧。中國的知識分子太大的本事沒有,互相攀比、顧面子的本能尚未退化。

居里夫人拿過兩次諾獎,1903物理獎,1911化學獎。獲得雙重領域諾獎的人只有居里夫人和萊納斯·鮑林。但居里夫人1911落選法國科學院院士。1921年,法國政府尷尬地意識到,居里夫人在國外聲譽日隆,卻從未獲得過法國官方授予的勳章綬帶以在公眾場合佩戴。法國政府決定授予她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但被她拒絕。1922年,她成為巴黎醫學科學院院士

如果兩院破釜沉舟,要把屠教授拉上賊船,屠教授會不會拒絕上船?應該不會。屠教授幾十年在大陸,生於斯,長於斯,不會做讓政府尷尬的事情。屠教授是黨員嗎?也許是。不是也沒關係,火線入黨是我黨的好傳統。在組織了,組織出面談話,屠教授也不能薄黨組織的面子。

球還是在兩院。

讓我們靜下心來,看看會有什麼好戲出台。

0%(0)
0%(0)
  There are slaves in China - c_y_lo 10/13/15 (1537)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20 free PC apps to ease daily tasks
2013: 做既嚴又理解孩子的父母若干訣竅
2012: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皇帝穿新裝,愚不
2012: 法美學者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上帝粒子
2011: 辛亥革命100年:我們紀念什麼?
2011: 日記
2010: 找老婆是找大陸人,台灣人,還是香港人
2010: 香椿樹: 討論一個簡單可行的登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