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為什麼“在”是“存在(being)”的邏輯在先?
送交者: hare 2016年03月04日09:15:5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為什麼“在”是“存在(being)”的邏輯在先?

西方哲學裡“存在”的概念,既“being”,一直是西方哲學最根本的概念,它有很長的歷史淵源。

它可以最早追溯到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巴門尼德,然後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黑格爾,現代的海德格爾,薩特等。雖然它的歷史悠久,其意義並沒有根本的變化,它都是指哲學上對我們所知道的眾多對象抽象後的結果,既最根本,最後一次抽象後餘留某物。比如,從“桌子”,我們可以抽象出“家具”,然後抽象出“工具”,再抽象出“材料”,一直到微觀粒子等等,最後到“存在”。也就是說,從事物的“現實性(actuality)”(亞氏),我們得到了其抽象的存在,既“形式(柏拉圖的Form)”。亞氏認為現實性的“質料(Substance)”是柏拉圖的“形而上Form”的基礎,而其老師柏拉圖認為相反。但師徒二人對存在的第一性是沒有爭論的。這個以存在為基礎範疇的哲學本體思想,傳統貫穿西方哲學的始終,如黑氏和海氏的哲學 - 直到現在我在“範例哲學”的系統中提出了不同意見。

在範例思想里,“在”,暫時譯為“潛在”,為更為根本的範疇。“在”,實際上是“存在”的邏輯基礎,既,沒有在或潛在,就不會有存在。所以我說,在比存在是“邏輯在先”。

舉例來說,比如用黑格爾的例子橡樹籽。當我們面對一粒橡樹籽時,它對我們具有現實性。如果賣種子的人吹噓這類種子是如何神奇,將來能長出人們從未見過的大樹,因此要賣個好價錢。他會失敗的,因為人們只相信現實性,商人關於種子的許諾不具有現實性。但商人的許諾將來可能變為現實嗎?當然是可能的,但在現實的情況下,將來的結果只是種子的“潛在”的可能性,它就是“在”。在,不存在於時空中,只存在於“邏輯”中。用範例的話叫,在只存在於“微觀世界”,而時空是“宏觀世界”的性質。事物只有經歷了“在”的階段,然後才會過渡到“存在”階段,才會具有現實性,才能被人們所認識到 - 這就是“在是存在的邏輯在先”的意思。

亞里士多德在其“物理學”中定義運動時,規定運動是“由潛在變為存在(from potentiality to actuality)”。這個定義也可以是在和存在的定義。因為從根本上說,按照範例思想,運動是貫穿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統一的特徵,也就是由潛在向存在發展的過程。很明顯,人們可能產生存在的概念,只是事物的發展過程由潛在變為現實以後。也可以說,凡是存在的一定經過潛在階段;而凡是經歷了潛在階段的,卻不一定到達存在階段。

存在,是作一對某物“質”的判斷。而我們知道,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證據之後,才可以作這種判斷。質的形成需要過程,需要一個本體論上的過程,至於人類是否認識到其存在是另外一回事。在事物由完成潛在轉換為存在之前,人們是無法確定某物是否“存在”。對一個具體的存在是這樣,如一件謀殺案。對一個抽象的事物,如一個思想或念頭。還是對任何事物都一樣,如存在本身。這就是範例思想對西方哲學系統新的思考與突破之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中軍:中國缺少創新的各種看法
2015: 中國知識分子比西方知識分子差在什麼地
2014: 中美教育誰更理性?
2014: The Question of E = mc2
2013: 奇聞共享 千載難逢 (六)
2012: 有一事得請教物理大拿們:照理屎落入馬
2012: 宇宙有邊界嗎?如果有,邊界上的恆星的
2011: 全美亞裔年度傑出工程師頒獎 華裔囊括
2011: 地上的人類,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都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