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文化差異之一斑:中國繪畫有沒有透視法
送交者: 道還 2016年04月23日11:01:3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文化差異之一斑:中國繪畫有沒有透視法

楊道還

最近看到一些對中國古人畫作有沒有透視法的爭論。這些爭論大概是由散點透視與一點透視法的差別引起的。例如《清明上河圖》的長卷,有人提出這是一種多點透視,與西方很多名畫的一點透視不同。這就引起一系列的問題,如中國古人懂不懂透視,繪畫中是否應用透視,和如何應用的問題。我對繪畫是外行,但藝術與文化有通理,所以我可以從文化的角度,簡單地探討一下這些問題,以待方家。

顯然中國古人懂不懂透視是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如果中國人不知何為透視,就談不上什麼應用。簡單地講,透視法就是從一個視角,從一點看去,景物的空間縱深變化,近大遠小。這是最簡單的光學問題,也是最簡單的幾何問題。中國文化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存在,大型的工程建築如何得以實現,是難以想象的。近大遠小的基本原理,在《列子》中盡人皆知的“兩小兒辯日”故事裡,即有一個小兒用其辯論。這樣的問題,現在竟然需要澄清,只顯得中國人的文化自卑,這種近乎自虐的自卑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就是很多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日常功課。

在《夢溪筆談·器用》中,沈括講鏡子的製作說:“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窪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仍復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沈括這裡描述的是他之前的古人對幾何光學的運用,比透視法又深入很多。沈括這裡講,“常令人面與鑒大小相若”,即設計鏡子的人要鏡子中的人臉與鏡子大小差不多,所以這裡的重點又不是將技術單獨提出,而是與應用合併在一起來講。這與科學研究的趣味不同,是古代文化的特點和常態。

在繪畫中運用透視法,符合科學,很顯然是一種“科學”的畫法,但這是否符合藝術,是另外一個問題。是否選用這樣的方法,也與繪畫的目的有關。像《清明上河圖》這樣的長卷,如果遠小起來,邊緣的景物大概需要用放大鏡來畫或欣賞,這個有點難度。所以是否運用透視法,有個是否適合應用的問題。世界地圖,也是此類的一個例子。

《清明上河圖》以多點透視來表現,並不奇怪。這是從遊蹤遊記的技術角度解決單點透視無法解決的問題。中國的建築園林有移步換景的說法。比如故宮,每一門洞,地上都有一塊排列不同而稍大的方磚,站在這個地方, 看到的宮殿或景致,必然是完整的,如一幅完整的,從一點看去的透視圖,不會有隻看到半邊檐角的情形。這樣的設計,需要設計者從不同的透視點,看同一個景致,而達到融為一體的效果。這樣的對透視法的應用,可謂徹底。故宮的窗,牆上洞窗,月牙門,山石,甚至樹叢,也都是如此。這裡曲曲 折折的遊覽和選景路線,每一節點,都是一副畫,不是在一點上的透視。學園林專業的人對此應有更為深刻全面的見解。

中國古代的工匠可以對透視很在行,但名畫家大概會認為這種技術太淺,屬於匠藝,因此可能有選用,甚至因為輕視而棄用的情形。中國人認為藝術的高下,以藝術家的意境為主,藝術家的個人修養和詩文皆好,然後才能游於藝。古人大概認為只有與人文結合的技術才算是藝術,值得重視;只有對光線,形狀,和色彩的把握,沒有個人的氣質糅合在其中,就不視為真正的藝術。因此懂得工藝和技藝,不能說一定可以上升到藝術;而藝術不能以工藝或技藝來衡量。拿着尺子去到畫作上比比劃劃之後才能欣賞,大概不僅古人,現代的畫家也會皺眉頭。不僅藝術如此,詩文也是如此。曾有個朋友給我解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說這裡的一色是光線角度決定的,是一種接近全反射的情形。這樣的解法未嘗不可,但因此將其改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全反射”,就太現代派了。

這裡又有一個藝術家是否在作品中可以違反,或可以故意違反透視原理的問題。這個問題牽涉到中國人的深層藝術理論的問題。中國古人對藝術的創作和欣賞角度是從內到外的,這與西方從外到內的次序截然不同。以感官為例,西方藝術從感官開始,是分析性的;而中國藝術看重先有內在的綜合,而要求達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放射到感官,這樣一來透視或者其他原理或規則,就不是必要的,對藝術不形成拘束。這並不意味着沒有拘束的胡來,而是有生生新意的靈動,是善假於物與馳情入幻的結合。這樣的藝術不是帶着感官去看,而是“驅山走海至眼前”;不是通過感官,而是張大感官所能。劉義慶《世說新語·巧藝》有:“顧長康畫裴叔則,頰上益三毛。人問其故,顧曰:‘裴楷俊朗有識具,正此是其識具。’看畫者尋之,定覺益三毛如有神明,殊勝未安時。”這裡顧愷之已經不再是被感官所驅遣,而能驅遣感官了。

內在的這個創作和欣賞角度由來久遠,這裡只能簡單談談。《莊子》中就已經對此有所描述,即莊子著名的“魚之樂”的故事。惠施認為莊子在梁上,不可能知道魚之樂,這是一種西方分析式的見解。而莊子神遊,他所取的角度,不是從莊子,不是從梁上,不是從隔着水面,而是直入魚的本身。不理解這一點,去看齊白石的蝦,會認為他在藝術家中的地位,就如賣蝦的在社會中地位差不多。

由內在的這個欣賞角度來看,《清明上河圖》有多少個透視點,也屬於與欣賞不太相干的問題;追究這個問題,是對專業技巧的研究。執着於專業技巧,反而有礙達到內在的境界。例如唐康崑崙的傳奇:

貞元中有康崑崙,第一手。始遇長安大旱,詔移兩市祈雨。及至天門街,市人 廣較勝負。及斗聲樂,即街東有康崑崙琵琶最上,必謂街西無以敵也。遂請崑崙登彩樓,彈一曲新翻羽調《錄要》(即《綠腰》是也,本自樂工進曲,上令錄出要 者,因以為名。自後來誤言《綠腰》也)。其街西亦建一樓,東市大誚之。及崑崙度曲,西市樓上出一女郎,抱樂器,先云:“我亦彈此曲,兼移在楓香調中。”及下撥,聲如雷,其妙入神。崑崙即驚駭,乃拜請為師。女郎遂更衣出見,乃僧也。蓋西市豪族,厚賂莊嚴寺僧善本(姓段),以定東郾之勝。翊日,德宗召入,令陳本藝,異常嘉獎,乃令教授崑崙。段奏曰:“且請崑崙彈一調。”及彈,師曰:“本領何雜?兼帶邪聲。”崑崙驚曰:“段師神人也。臣少年,初學藝時,偶於鄰舍女巫授一品弦調,後乃易數師。段師精鑒如此玄妙也!”段奏曰:“且遣崑崙不近樂器十餘年,使忘其本領,然後可教。”詔許之。後果盡段之藝。

這一故事中,較藝場景與《西遊記》中比賽祈雨相仿。這裡很得中國文化意味的是“遣崑崙不近樂器十餘年”一句。這分明是以技藝為達到內在境界的障礙。

不僅道家,釋家和儒家都有類似的內在的視角,這種視角也不僅僅限於畫,詩也是如此。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人講笑話,說“誰知陶淵明竟有斜視的眼病”。這也是拿透視焦點一類的粗淺理解開玩笑。又如王維的,“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王維是佛教徒,字摩詰,這個字與名同看,就是佛經中的維摩詰。他這句詩的游心無住無着的境界,錢穆解得很徹底,現轉抄如下:

“這一聯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鳴字。在這兩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氣息來。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給雨一打,禁不起在那裡朴朴地掉下。草蟲在秋天正是得時,都在那裡叫。這聲音和景物都跑進到這屋裡人的視聽感覺中。那坐在屋裡的這個人,他這時頓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時又感到此淒涼。生命表現在山果草蟲身上,淒涼則是在夜靜的雨聲中。我們請問當時作這詩的人,他碰到那種境界,他心上感覺到些什麼呢?我們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八個字的涵義了。正因他所感覺的沒講出來,這是一種意境。而妙在他不講,他只把這一外境放在前邊給你看,好讓讀者自己去領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發揮了一段哲學理論,或是人生觀,或是什麼雜感之類,那麼這首詩就減了價值,詩味淡了,詩格也低了。”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談詩》)

錢穆這一篇文章除了釋家的王維也談到了道家的李白,儒家的杜甫,這裡不便全盤照抄。錢穆由此提出讀詩不應該以類從,而以詩人詩集為佳的觀點。他說:“若讀詩只照着如《唐詩別裁》之類去讀,又愛看人家批語,這字好,這句好,這樣最多領略了些作詩的技巧,但永遠讀不到詩的最高境界去。曾文正的《十八家詩鈔》,正因他一家一家整集鈔下,不加挑選,能這樣去讀詩,趣味才大,意境才高。”錢穆這個觀點,即是說,欣賞中國詩,要進入人的內在境界,而不是按照外在題材,才可欣賞到其妙處。詩如此,畫也如此,內在是相通的。錢穆所講,即如同在說,真正欣賞畫,要按照每個畫家的畫集而不是按照題材匯集。

當然這就有個內在綜合如何得到的問題。中國古人認為內在的綜合不必從專業而來,如畫家不一定從精通繪畫的分析而來,這樣的畫家專精於一門,不能推及其他,就談不上綜合,也就沒有境界。以胸有成竹為例,只有竹子透過光線,感官,情緒,和思維之後,將所有這些在心中融為一體,從這個狀態境界去畫竹子,才是胸有成竹。這個深入內在的程度,以融合之後的境界為標誌,未達即返回來畫竹子,就不是胸有成竹,而是一種臨摹。

從境界得到的,不是一個角度的分析,不是知識的集合,而是有結構性動態系統,是無法羅列的整體性認識。(集合與系統的區別,可以參見《人的系統觀》路德維格·馮·貝塔朗菲)從境界出發,得到的各種藝術形式是相通的,有類似趣“味”的,不是隔行如隔山。從這樣的作品中,知音的欣賞者能夠一窺藝術家的內心境界,從他的眼去看,從他的耳去聽。這就是莊子“火傳”的旨趣。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人格道德敗壞的叛國者范增如何掛他的畫
2015: 書畫藝術家要有國格,人格,骨格他/她
2014: 遍地開花的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4: 五招搞定孩子磨蹭
2013: 你說中國有沒有?
2013: 目前狀況下對革命的展望(韋伯)
2012: 目前全世界的大學科研體系,只支持
2012: 我上網10年,最大的貢獻把溫JB簡稱普
2011: yaoqingwei:賀清華校慶談清華精神
2011: 華人頂級大學的幾句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