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用脚投票:中国留学生“归国潮”
送交者: 花蜜蜂 2017年10月19日17:11:4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原标题:中国迎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 他们为何都选择回来

2017年10月19日 21:24 参考消息


原标题:中国迎来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 他们为何都选择回来?

“留学时,曾想要在当地留下来工作。但如果真的在硅谷开了家公司,我们很可能已经倒闭了。”

王孟秋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回国开了家科技公司,募得投资1.66亿元人民币,员工已发展到140人。美国《旧金山纪事报》近日的一篇文章报道了王孟秋的故事。



法国《欧洲时报》网站近期也刊文称,中国正处于第三次留学生“归国潮”中,“海归”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

据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数据显示,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幅为58.48%。回国与出国人数“逆差”逐渐缩小,逾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发展。

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81.45%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1.0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7.46%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而这些留学回国就业者选择的主要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25.85%)和民办企业(17.42%)。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则主要选择大专院校和国家级事业单位。

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是吸引留学生回国的重要原因。各行业发展前景光明,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很多留学生更加笃定回国的信念。曾有媒体这样表述:“20年前回国,是祖国需要我;20年后回国,因为我需要祖国。”

近年来,国家针对留学生归国的各项优惠政策也助推“归国潮”愈发猛烈。西班牙《国家报》7月20日在《中国人才回流》一文中介绍了中国著名的“千人计划”。

该计划从2008年开始实施,旨在用5年到10年的时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有重点地引进并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此外,还有一大波针对留学生的优惠政策:免税车购买福利让留学生能够享受购车优惠;全国300多个针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创业园助力创业梦;如果选择回国后进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做学术研究,例如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将会获得约200万的科研经费,还能享受几十万的住房补贴……

家乡已经如此美好,为何不回家呢?

在中国留学生归国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来中国学习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也在迅猛增加。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留学的国外学生总人数为44万人,相较于2012年增加了35%。



▲外国学生马修·塞申斯在课堂上认真地用中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英国《独立报》刊文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可能超越英国,成为海外学生留学的第二选择。文章进一步表示,中国政府作出的努力、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为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项目,是造成这种趋势的部分原因。2016年,来自183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名海外留学生得到了奖学金。

英国利物浦大学负责中国研究项目的戴维·古德曼教授认为,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将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受益,尤其是中国经济和就业市场都在不断增长。



▲阿斯兰(右三)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期间,与中国朋友在一起合影。

在第三次“归国浪潮”下,国家的崛起吸引了海内外人才。这不正是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所有人对中国抱有期待吗?

~~~~~~~~~~~~~~~~~~~~~~~~~~~~

我们早些时候出来的兄弟姐妹,用脚投票,确实是多数选择留下,改革开放之初,经济落后,工资收入养一个儿子都捉襟见肘。加上官倒贪腐,六四镇压使人恐惧,嘿嘿嘿!

时过境迁,现在确实大不同,相信留学来的一批,会多数选择回去发展。哈哈哈!


0%(0)
0%(0)
  时过境迁,小留,还是回国吧  /无内容 - wc73 10/28/17 (321)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新加坡对中国做了多少缺德事?
2016: 使世界和平的平衡轴可以由中国推动
2015: 酒干汤卖无, 卖修真钥匙(14)
2015: 屠呦呦的实验过程本身是证伪了葛洪的药
2014: 人生的许多东西。往往只能从苦难和挫折
2014: 以色列用祝福说预言_4-创世结晶读经243
2013: 史语: 道玄的解释
2013: 请家长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荣誉
2012: 观察者效应的不确定性原理已经被实验打
2012: 在美华人的天花板(2):华人溃败中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