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飞航导弹专家刘庆楣 |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7月27日13:55:5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那个时刻,
导演这场“海鹰吃大鱼”式导弹武器打靶试验的人,就是我国著名女飞航导弹专家刘庆楣。而这样扣人心弦的场景,在她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已经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 理想定格航天 三岁永失父爱,大名取自“光耀门楣”。目睹日寇侵占家乡,让幼小的心灵懂得了朴素的爱与恨。学长的三言两语,引领她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走入航天。 1939年,刘庆楣出生在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湖南省汨罗县。出生时,家人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给她取名庆楣,希望她能光耀门楣,支撑门面。 然而,命运似乎对她很不公平。父亲在她三岁的时候,就因为肺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是四世同堂的和睦家风、书香门第的家族背景,弥补了小庆楣幼年丧父的不幸。 刘庆楣没有辜负大家庭的期望。母亲对她“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的谆谆教诲,使她很早就练就了好学、独立、自信和坚强的本领。 不久,日寇就侵占了她的家乡。刘庆楣至今仍能记起,在残酷的扫荡中,母亲拉着她的手,冒着酷暑和暴雨,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1945年,日本投降,全国上下一片欢天喜地,刘庆楣感到无比幸福。在她幼小的心底,对于国与家,已经有了朴素的爱恨观。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聪慧、母亲的能干,还感恩于亲戚们的慷慨接济,刘庆楣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54年,她以中考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当地最好的中学——湘潭一中。在班上,她各方面突出的表现,引起了党支部书记的注意。刘庆楣很快在组织的培养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6年11月,刚刚高三,她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 1957年,刘庆楣该填报大学志愿了。此时,一封师兄的来信,决定了刘庆楣未来的人生走向。那位正在北京航空学院读书的师兄在信中把北航称为 “航空工程师的摇篮,将来能搞飞机设计”。能为祖国制造蓝天雄鹰,那该有多好啊。刘庆楣当即打定了主意——报考北航。最终刘庆楣一举中的,如愿以偿地进入北航校门。 1958年,刘庆楣因为政治坚定、学习优异,又被抽调到当时新建的导弹专业继续学习,并由此成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导弹总体专业人才。大学毕业后,刘庆楣顺利地跨入了航天事业的大门。 助力“中国飞鱼” 文革期间,有人躁动,有人消沉,她却悄悄地开始了新型号的预研工作。她的“多此一举”,让导弹从“三发两不中”变成“发发命中”。几十年风雨,她和她的战友们研制的“玲珑一代”被海外赞誉为“中国飞鱼”。 1973年的一天,在北京西南郊的一片黄土地上,几个知识分子模样的年轻人正在挖土刨坑,准备进行发动机动力试验。一项秘密研制工作就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开始了。刘庆楣就是这几个年轻人中的一个。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使科研工作举步维艰,有人躁动,有人消沉。然而,刘庆楣却努力进行着新的尝试。“我对那些打打斗斗没兴趣,只是想多干一点事情。”回忆往事时刘庆楣平淡地说道。正确的人生选择,让刘庆楣从一开始就进入到新型号的研制工作中。 型号研制刚刚起步阶段,要做的事情很多,难度也很大。刘庆楣凭借着在以往型号研制中积累的整体协调工作经验,承担了结构总体设计工作。那段时间,一张张浸透汗水和智慧的设计图,一次次不分昼夜的技术攻关,记录着刘庆楣他们这批从事三院“起家弹”研制的功臣们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1984年,随着一系列难题的攻克,设计定型的时间终于一天天迫近了。作为总体设计人员,刘庆楣期待着胜利的曙光。然而,三发弹两发不中的试验结果,却无情地打碎了所有试验人员的梦想,研制工作转入了涂满黑色的沉沉黑夜。顶住压力,经过大量的地面试验和调研分析,终于查明了失败的原因,是控制系统成件对弹上环境的不适应造成的。 刘庆楣临危受命,组织导弹振动环境试验和成件安装设计的实施工作,主要是要解决电源器件的减震问题,但其他部件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处理?刘庆楣严细慎实的作风逼着她不得不这样想。为确保万无一失,刘庆楣对驾驶仪的几个有关部件也加装了高阻尼减震器。果不其然,刘庆楣的这“多此一举”,确保了该型号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在接下来的定型工作中,型号试验创造了发发成功的“神话”,刘庆楣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型号被海外誉为“中国飞鱼”。
1986年,两份报告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对原有型号的结构及总体布局进行重大改变的技术主攻方向被批准了。1990年,经历了四年多坎坷风雨的系列新型号再获成功,创造了中国飞航技术史上的新纪录,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再挑飞航重担 年近花甲,本应“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她却偏向“虎山”行,开始研制新型号。面对用户的苛求,她敢于拍板,让她获得了“刘大胆”的外号。人在夕阳,她觉得最对不住的是家人。 上世纪90年代,又一新型号的研制锁定在刘庆楣的视野里。这种型号涉及许多新领域,研制过程中改进需求频繁,并极具风险性。“怕担风险,哪能有创新和超越可言”,刘庆楣又横下一条心,她技术、行政一肩挑,承担了该型号的研制任务。 此时的刘庆楣已近花甲之年,并已经获得了许多荣誉。按理说,她该歇一歇了,可是喜欢挑战的天性又催促她再一次“扬眉剑出鞘”。 与以往承担的任务不同,这回没等刘庆楣主动请缨,上级就任命她为该型号总师兼总指挥,因为大家太了解她的性格和处事作风了。果不其然,刘庆楣凭借多年的研制经验,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圆满完成了该型号的定型飞行试验。然而就在型号队伍紧张的神经还未完全松弛下来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却是新的、更大的考验:用户要求改进现有型号,多项战术指标须作大的调整,而且进度要求非常紧。 到底要不要答应对方提出的苛刻条件,该拍板的时候到了。经过深思熟虑,刘庆楣再一次向用户大胆承诺:“继续给你们干!” 经过精心筹划,刘庆楣和她的战友们决心走一条非常规之路。跨越研制周期,将不同类型的飞行试验合并为一次,做到一次设计、一次到位。在全新思路的指引下,型号研制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作为型号总师和总指挥,刘庆楣在系统工程协调上的难度加大了,需要处理的问题自然也就多了。她深知,每一个系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任何差错。在质量问题上,她那严细慎实的作风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在型号研制工作现场,她经常跟年轻人们一起通宵达旦地干,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日复一日,似乎永远都不知疲倦。她血压偏高,又上了年纪,医生叮嘱她多休息,要坚持吃药,她却像没事儿人一样地常常坚守一线,捕捉新的问题,解决棘手的技术难题,生怕有哪次把细节给漏掉了。她对自己的事不紧不慢,可是对关系到队伍里的职工们切身利益的事却处处留心。在型号研制期间,为了让队伍里的职工们也能得到应有的待遇,她亲自打报告、提申请,要求为大家发放特岗津贴,并亲自去有关部门落实此事。 经过数年的艰苦攻关,刘庆楣和她的战友们终于迎来了那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型号飞行试验成功了!导弹准确命中目标,精度极高,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随后的研制工作中,刘庆楣多次攻克了技术难关,在雷霆万钧的发射现场,她总能把一个个辉煌的瞬间定格在茫茫海天。 然而,回首往事,刘庆楣却也有黯然伤神的地方。一是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许多家务事几十年来都靠老伴承担。“其实我爱人的业务功底也很棒,但由于为家庭付出了太多,所以不像我那样在事业上风风火火。”刘庆楣这样评说着爱人的“功绩”。二是年轻时太忙,没有照看好小儿子,使他得了哮喘病,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他的工作和生活。这是作为母亲的刘庆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歉疚。 现在,刘庆楣虽然早过了退休的年龄,但她对许多新的领域仍然有极大的兴趣,型号发展的新构想又在她脑子里形成了。回首自己走过的40多年飞航导弹研制之路,刘庆楣认为,“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句朴素的真理,就是她的人生能够有所作为的原由与动力。 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提剑卫国的女杰,这就是刘庆楣,一位一生报国的中国女性的精神写照。 人物名片 刘庆楣,我国著名飞航导弹专家,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 在4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刘庆楣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我国重点型号研制工作第一线。她先后担任某型号副总师和某型号总师,在我国飞航导弹的总体设计协调、组织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造诣。 刘庆楣历任工程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三院三部副主任、科技委主任,三院科技委常委等职。1990年被评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作为主要的研制者,刘庆楣分别在两个重点型号上于1988年和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另有十余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997年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并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她还与人合著《飞航导弹工程》、《导弹与卫星发展史料》等书,受到各方好评。 采访印象 在见刘庆楣之前,我们一直在琢磨,能够打造航天利剑的人,自然应该不同凡响;而这位铸剑人又是一位女性,就更应非同寻常。她是叱咤风云的女强人?还是才思敏捷的女英杰?抑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女学者?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些先前的“合理想象”都被证明只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假设。 当采访结束后,如果有人让我们谈谈对刘庆楣的印象,也只能用“三个没想到”来概括。 一是没想到她是那么平易近人。在采访开始前,刘庆楣执意为我们沏茶倒水,让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老专家如此这般,我们年轻人哪里消受得起,但几番争执,她一句“你们大老远过来的,还是听我的吧”,倒是让我们恭敬不如从命了。在采访中要拍几张她的工作照,老太太非常配合,我们说“您穿上外套,拍摄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她二话不说,一切行动听指挥。 二是没想到她是那么严谨细致。在采访中,刘庆楣时常要回忆这几十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我们真佩服她的记忆力,谈到科研工作,她如数家珍且井井有条,许多数据现在仍能脱口而出,即使说出的数据稍有出入,她也立刻更正过来。其实,这些采访中的数据我们也会在其他资料中查找,但她仍然一丝不苟,让人想象得出她在工作中是多么的严谨细致。 三是没想到她是那么谦虚谨慎。在采访中涉及比较多的是那些成功的业绩和光环,对此,刘庆楣在平和的话语中很少说她自己如何,而是重复性地使用这样的词语:那个项目某某做出了很大贡献;某某和某某是非常聪明的人,解决了关键难题;这个项目是我和某某等十几位同事一起攻下来的…… 我们不想再多说什么,这些点点滴滴的杂忆,就已经说明了刘庆楣——这位平凡的航天人所孕育的那些不平凡的人生辉煌。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也谈我对科研经费分配的一点看法 | |
2004: | 质疑“我对科研经费分配以及饶老师的一 | |
2002: | 中国人、西方人与素质教育 | |
2002: | 【关于北京大学的三大误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