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不能被自然杂志牵着鼻子走 |
送交者: 昏教授 2005年08月06日10:48:5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中国的科技发展不能被自然杂志等牵着鼻子走---评自然中国特辑
最近, 自然杂志破例出了一中国专辑. 而且全用中文, 初听此事,着实让人高兴了一阵: 中国发展了,关心的也多了, 富在深山有远亲咧. 但收到寄来的杂志一看: 不是那么回事. 尽管拉了许多优秀的甚至令人尊敬的科学家撰文做为陪衬.这专辑的主旨是要推销某小集团的观点和利益,并影响/误导中国科技的战略及发展. 自然主编称这增刊 “是专为中国的研究人员撰写的”, 其实不然, 该专辑的8篇,对谈纳米和农业的2篇我不敢置喙:不懂。其余几篇,自然主编说:“这些文章有两个共同的主题∶一是中国需要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保持更为积极的接触;二是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西方工作的最好的中国科学家回到自己的祖国。” 其实不然,这些文章有两个不同的主题∶一是以蒲幕明先生为代表,包括二钱,黄之厚,吴仲义,施苏华,张亚平等,认为制约中国科研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文化因素,墨守陈规和等级森严等儒家传统,提出要形成一个培育个人创造力的局部和社会环境,而个人创造力是科学探索的关键。这大概就是毛主席所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 另一主题则主要由吴瑞先生提出:中国科研的产出率(既高水平科研论文)太低,要提高中国科研水平,需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吸引大批在国外工作的高产出率的生物学家回国效力。实际上很多在国外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愿意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但是不充分的经费支持、较差的科研环境和科研管理,让他们望而止步”。简而言之,中国要花大钱请国外的中国生物学家回国才能提高中国科研水平。这显然得到了自然主编的共鸣而成为该专辑的主旨:“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西方工作的最好的中国科学家回到自己的祖国”。显然,这专辑主要为中国高层决策者们写的. 作为一个80年中期出国的中国学者, 我一直和国内紧密合作,90年代中, 我便每年一半时间在国内工作, 我对国内生命科学界的情况既有非常直接的,也有比较宏观的了解. 我有义务和责任对该专辑明显误导、非常有害的主旨提出批评。同时,简要提出我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意见。
首先, 简评下中国生命科学届现状: 由于是蒙面发言, 直言得罪人之处,不乞原谅, 但求理解: 为国分忧, nothing personal. 人员素质: 国内生命学界挑大梁的中青年学者主要为海归的土/洋博士后/访问学者, (Research associate or assistant or technician, or visiting scholar). 查查杰出青年基金也可旁证. 他们大部份在国外老板的手下干活, 没有自己的基金/实验室/独立课题. 回国后的工作也基本是沿袭/重复其国外老板的思路, 鲜有/难有自己的东西. 以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的科学家从中国最困难的岁月至今为中国科技的薪火相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自然规律, 已难以再创辉煌.
科研水平: 大部分是在不同水平重复. 查查多年来基金委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项目就可见高水平重复之一斑. 而博士论文水平的科研则绝大多数是在低水平重复. 其实,我对低水平重负的结论都有保留: 博士生3年1000美元的课题经费能作什么?—应付毕业而已. 乘以不断扩大的生源, 时间/金钱浪费巨大.
科技政策: 急功近利, 以SCI为导向, 非学术因素干扰科研基金的流向, 科研经费的倒金字塔分配等等, 一直是大问题.近两年国家已有认识和纠正, 如去年出台的科技部的评价标准, 并取消了973的建议人制度(实际上往往成为圈内大老的利益协调)而改为自由竞争(类似NIH的RFA), 但真正纠正这些根深蒂固的错误倾向和体制还需时日.
科研条件: 应该说很不错了. 尤其是一些大单位, 如军事医学科学院, 设备条件比国外还好. 但从主要设备到基本试剂, 基本受制于人, 依赖国外. 绝大部分科研经费花在了这些方面. 且由于不懂行情, 或重复购置, 或购而不用, 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极低. 看着中国老百姓一分钱一分钱挣来的外汇, 成百万的花掉却大多成为摆设, 或换一两篇毫无价值的垃圾文章, 实在让人痛惜. 虽然有一些令人兴奋的个例, 中国生命科学整体状况基本如上述. 可是, 完全不必悲观, 更不需象自然杂志主编那样危言耸听: “这种现象还导致中国失去了发展本国经济和提高其国民生活质量的机会。” 因为目前的生命科学状况与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要是中国现在就有了几个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那才是奇怪了. 1978年邓小平打开国门时, 中国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真懂外文的都没几个. 到现在能有如此体系和人才结构, 已是来之不易, 群注了全国人民,几代科技界领导和科研人员的心血汗水. 的确, 中国目前的生命科学科研人员和整体水平的确不高, 但就是靠这些价廉物美的埋头苦干者撑着,中国的生命科学技术在进步,在发展. 吴瑞教授的投入(经费)产出(文章)说法是非常片面的. 中国从百废待兴起步, 目前仍处创业阶段. 国家的投入产出要从整体和战略的角度衡量, 至少我认为国家到目前为止的重点在面, 在打基础, 不在点,更不能用几片文章来作为产出的代表. 至于加大基础投入, 我认为国家一直在不断增加, 这本不是个问题, 吴教授将其隆重推出成为一个问题, 主要是他出于他自己的考虑 “实际上很多在国外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愿意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但是不充分的经费支持、较差的科研环境和科研管理,让他们望而止步”. 看看中国中西部的落后状况, 想想广大农民和下岗职工的困境, 想想基本的中小学教育等等, 用中国的GDP数字来硬套强求美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实在是给人以”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吴教授回国应该多到北京上海以外的地方,特别是农村,走走,看看. 再退一万步, 假设吴瑞教授的要求是对的, 假设中国按美国的GDP/基础研究经费比例加大投入, 有两个问题就必须回答了: 1, 如何投? 生命科学只是基础科学的一部份, 工业/农业/能源/国防, 孰先孰后谁轻谁重? 我本人是搞生命科学的, 当然希望生命科学科研经费越多越好,但从一个中国科学家的良心深处, 我认为, 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不应该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支持对象. 2, 投后就能达到吴教授的投入产出效果? 在生物领域, 花重金肯定可”吸引到很多在国外有杰出才干的科学家回国效力”. 以提高”产出率”即高水平论文. 但能吸引到其他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吗? 核物理的先不谈, 就说NASA的,波音公司的空气动力学和材料科学家, 英特尔的芯片专家, 你能”吸引”来吗? 那么, 当国家付重金给生物领域的归国的杰出科学家时, 如何面对那些在西昌基地和沙漠里的邓稼先们? 是他们让神舟上天, 让导弹卫国. 他们肯定没有IF因子10的文章. 吴瑞教授在中国开放初期为中国生物学子出国留学搭桥铺路, 费尽心血, 功不可没,多年为中国科技发展献计献策, 有目共睹. 当但是我感觉吴教授近来的作为主要是所谓’吴瑞学会”利益的代言人. 爱徒心切人之常情, 但当权衡国家与小集团利益时, 还盼先生大局为重. 借用先生的投入产出理论问一下: CUSBEA成员现有几个人回国服务? 中国对CUSBEA学子们投入不可谓 不高, 尤其在那段国家经济最困难的年代. 但产出是多少 ? 这投入产出率应该是零吧? 为支持先生自己的投入产出理论, 您能否呼吁一下吴瑞学会成员: Don’t ask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but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如果他们仍然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国家. 我对蒲幕明先生衷心敬佩. 身体力行, 不辞辛苦, 毫无私心,完全是为中国科学发展尽力. 他在自然的文章的确是切中要害, 可能是考虑到维护中国的整体形象, 蒲先生有些问题说的比较委婉, 用心良苦. 蒲指出的问题比他带领神经所发的论文要重要的多: 前者关呼整个体制, 后者只是一小小局部的改进, 而且主要是来自蒲教授的个人影响和作用. 实际上, 我对上海神经所和目前热炒的北京生命科学院的体制并不认同: 开小灶是不可能提升国家的整体科学水平的. 且不谈并不是有钱就能出科学成果, 启动经费用完了怎么办? 国家继续包养?---那是不可能的, 也是违背科学竞争的基本原则的. 那么就得竞争经费, 神经所和北京生命科学院能竞争到足够的,国外水平的经费吗? 不可能的. 粥少僧多, 豪华和尚饿肚皮. 这就是26人告状信的根本原因. 顺便说一下: 26人告状信是中国科研现状的产物, 不全有理, 可以理解. 当基金委和科技部已采取相应措施后, 又通过个人关系捅到自然杂志非常不当. 对国家和国内科研人员包括告状者们自己的负面影响很大, 挟洋贩私, 不顾大局, 莫甚于此. 我是中国培养并送出国学习的. 当年出国时北外出发前一位老师的话多年难忘: 你们每人出国一年的费用相当于己于72个农民3年的总收入. 我一直觉得欠祖国欠国内父老乡亲和老师同事们太多, 一直在努力回报,. 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发展, 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科技界的问题都是正常的,也都会在发展中解决.我相信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全局的了解和决策能力, 所以多年来只干不说, 也从不和媒体打交道.现在, 借借自然杂志的”西风”, 除了完全同意蒲先生等提出的鼓励自由探索,鼓励创新, 提倡”splendid isolation” , 和打破等级森严外, 我也想就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简要建议几条, 一孔之见,但决无私心.:
1, 取消国家3大奖的报评制度, 而采用提名制. 如国外的诺贝尔奖和国内的何梁何利奖形式.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3大奖每年劳民伤财事小, 促进了急功近利和不正之风事大. 科学院取消3大奖实在是非常英明正确; 2,国家生命科学科研战略目前应侧重应用领域, 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医/药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 我国目前可说没有一家有竞争力的药厂/试剂厂或医疗设备/科研设备制造商. 3, 进一步改善基金评审机制, 除CDC以及国防生物科技之类必须由国家计划支持外,全部放开竞争; 国家可RFA. 在基金终审阶段, 可以请国外中国科学家包括吴瑞学会成员参与把关. 4, 加强基本科研设备和试剂的国产化比重, 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 这会显著降低科研成本,降低科研的入门门槛, 有利青年一代探索创新. 5, 立法鼓励民营企业R&D和社会资源支持科研, 用市场经济吸引人才. 6: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要让大家明白现在科学家和科学都是有国界的. 要提倡发展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和科学家的职业精神.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霍金辐射和黑洞探测毫不相关 | |
2004: | 博导权力的边界 | |
2003: | “终身教授”是个什么饭碗? | |
2003: | 北京死守“高考权” | |
2002: | 献身于台湾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人―钱思亮 | |
2002: | 季羡林谈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