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范例-中国文化的死敌 中国人不善于创新,只精于模仿,或“山寨”,早已为世人诟病。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似乎在这方面探索不够,本文是这种努力之一。 华人的家庭教育,这是社会结构的细胞,第一重要的概念就是“服从”。小孩子被教育要“乖”,大孩子要“听话”,成年人要“安分”。除非你能将所有对手都打下去,作了“皇帝”,你最理想的“位子”目标,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作一个“驯服的工具”,上面不会亏待你。不论自己当老板还是打工,你会发现都是如此。我称这种思维方式为“太监思维”。 太监,是中国人发明,应该申请“世界非文明遗产”。太监思维,直到今天,仍然在统治中国人的头脑,什么“长江,黄河人才计划”,都属于这一类把戏。让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尤其是理工科的“工具头脑”,都尽收入“万人之上”诱惑的网里。太监被“去势”,连性的冲动都丧失了,还敢犯上吗?这就是“中国圣人的智慧:除弊病于未燃。当了太监,丧失了“根”,身心被扭曲,必然只会应酬上面,连个正常的“人”都不是,何谈“创新”呢?在中国社会,这种吃“态度饭”的人很多。而凡是有思想,有本事的,都是单位的“刺头”,即使在学术部门,如大学,都是如此,大家大概都有体会。在创新问题上,中国人问题,我认为远非如此。 如果将“诺贝尔奖”作为世界公平的“创新奖”,世界各大国按人均比例,中国恐怕应该被逐出联合国安理会席位。我认为,中国在创新问题上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态度问题;二,文化问题。 对创新的态度问题,其实不是个什么了不起的事,它是人类普遍的恶性之一,嫉妒,在华人中的公开表现。美国人嫉妒不用说,但只有悄悄暗地里来。如数年前闹的轰轰烈烈的“花样滑冰比赛”两个女星,一个被打伤了腿的事。美国人生活中竞争是天天都有的事,尤其在政治生活中,每个人都想无所不用其极,想将对手打掉。出格了,如选总统,就遭弹劾,也是不客气的。因为美国有一套制度,保证基本的公平竞争。 中国人的嫉妒呢?是将对手“干掉”,叫你永世不得翻身。政治上,如“薄熙来”的遭遇。平时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你要讲一个新观点,就会有国人立刻告诉你,你在“山寨”。这同单位里要提拔你之前,领导会接到一个匿名检举信,说你有“乱搞女关系之嫌”一样。中国人没有“重证据”的概念,一切都凭印象,所有你的梦想半年以后再说吧。 更重要的问题,其实是文化问题。中国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与创新对立的文化。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孩子有创新能力,请千万不要教他学中国字开始。学了中国字,你就沾染了中国文化。学了中国文化,你就被灌输了“如何作奴才”的思维方式。除非你有非常的排毒能力,否则不要轻易尝试这种“毒品文化”。 如果说中国文化反对创新,它推崇什么呢?中国文化仅仅关注“现世”的,可见的,物质的,有利益的,有成果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爱山寨”的原因。中国人一切行为,都是要“短平快”,只顾眼前“当年红现得利”。抱着这个目的,中国人要“一考定终身”,攀“藤校”,比奢华,比任性,比虚浮。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观,时髦的说叫“三观”。 从哲学上看,中国人所追逐的“存在物”,不是西方哲学的“存在”。中国的古代思想家猜到了世界“一为二,二为三,三生万物”。可中国人从来没有深入的对“一”的研究。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不是“现象”,不是结果。中国文化对“原因”从不感兴趣。研究事物的“原因”,就要提问题,中国文化反对提出问题,反对深入思考,而要你接受圣人,权威,的定论。 再往前走,西方的理性所研究的一,是现象的“物自体”,即使康德也仅仅提出,没有深入的研究。可以说,康德证实了自己的“理性的界限”。踩在巨人肩膀上如牛顿,五年后我仍然诚实地说,“范例体系“的思想更进了一步,而且是最后的一步:既“哲人之石的狼来了”。范例体系不再满足于抽象的“存在“,而是深入到”存在的原因“,既“在”,或称为”潜在“的范畴里研究。还不止如此,范例体系找到了终极的真理“绝对的绝对”,既,“背景”。 从中国文化感性本能喜欢的“结果”,到西方理性研究的因果,“现象和存在”,最后走到潜在和背景,是一个”哲学的三级跳“。创新,这个概念还在西方理性的范围。如果不是为”有用“,是不用考虑继续前行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的天性。只有你以此终极目标为人生,你才需要明白什么是“范例体系”。否则,好好享受“感官的刺激”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