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我开办了一所老年“大学”,校长、教员、和学生都是我自己。先是学平面几何,现在在学高中物理。学几何,是因为当年高考考数学,就栽在一道平面几何题,否则就是满分了。学物理,是因为得到物理博士学位后,导师给了这么一段赠言,“你在数学上已完全独立,但物理上还不行。”
当初高考,在几个月里自学六年课程,自然有不少亮点。对某些题目,我会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尽管当时时间如此紧迫,有时还是不能控制自己而做此傻事。比如学了能量守恒,许多牛顿力学的题目可很方便解出。但我有时还会尝试用牛顿三定律来解,挑战自己。
在学化学时,曾碰到一题,给出六个已知条件。经反复检验,我发现只要三个就可以了,另外三个可由此导出。有一次在报上看到,编委之一杨德壬老师是华东师大的,就写了封信,告知我的“重大”发现。可想而知,回信是不会有的,我也没有在意。
目前的高中物理,我现在学到相变。遇到这么一题。一块5.5公斤的冰在一平面上滑行,摩擦系数为0.062。冰的温度为 -1.5°C。冰的初始速度为6.9 m/s,最终速度为5.5 m/s。假定摩擦生热全部用于将冰融化为水,在这段时间内,多少冰化成了水。
此题在书中属于最难题,打了三颗星。我第一感觉就是用能量守恒来解,但这样摩擦系数有什么用。我没有理睬,结果出来,和答案一样。这下我明白了,和三十年前的化学题一样,老师们使用了障眼法。
我现在的水平和三十年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我当然知道,这种判断能力对于搞研究至关重要。做研究课题,大部分时间,你不知道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无用。一旦知道,结果都快出来了。
写到这儿,我想起某文豪(鲁迅?)的一篇文章。一老学究要考考小男孩的文化水平,在地上写了个“大”字。结果小男孩说,老师您错了,“太”字里面还要有一点。杨德壬老师当初收到我的信,大概感觉上就和老学究听到小男孩的问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