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解“真”——幻與真,真與偽,真與假 (上)
送交者: 道還 2018年12月23日07:09:0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解“真”——幻與真,真與偽,真與假


楊道還 12/22/1028



在中國思想的釋道儒三家中,道家最重視真。道家的真與現在通常意義上的真,尤其科學意義上的真,最為接近,但涵蓋範圍要大得多。道家認為,真即是本來。例如物本來如此,那麼得到其本來就得到了真。


真是物或人處於朴的狀態。老子說,“見素抱樸”,“復歸於朴”。這時的真相當於物自體,對於人來講,則是人的本來面目。想得到真知,顯然物和人都需要朴。想得到對社會的真正認識,必須必須從人的素樸面目的認識開始,所以莊子說:“至德之世……素樸而民性得矣”。


真的認識只是人的認知能力的層次之一,屬於與德對應的認識。(參見拙著《中國傳統學術之結構》十一章,二節,信,真,是非,宜,節)人的認識有五種。簡單說:徹底的信仰,其本身就是一切認識。信仰的堅固處,任何真或者其他的東西都無法使之動搖,只是為其提供材料。只有信仰不徹底,在信的範疇之外,還有個不信的範疇,才在其中孕育出真的範疇。類似地,只有真不可得,如資料不足時,才求助於已有的有限材料,進行判斷,因此有了是非,以及邏輯,因果,歸納推理等。如果已經得到真,這些東西都屬於畫蛇添足。是非的判斷不能做出,就有宜(義)與不宜的權衡。顯然已經有了明確的是非,權衡就沒有必要,反而會沖淡是非的清晰。而對於剩下的宜與不宜不能得知,需有節制,“知止所以不殆”。這樣的一個根據認知的層次分析,基本上對所有的認識對象都有個對應,並將其按層次分類,從而得到了認識的整體觀。


(一)幻與真

老子講道,說,“玄而又玄,眾妙之門”。《金剛經》裡有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從存在角度,從信對真的挑戰,這裡的爭議是幻與真的問題。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如何能夠得知是幻影還是真實?如果是像黃粱一夢,《黑客帝國》(matrix)那樣,我們又如何得知呢?如果命運安排了我們的境遇和我們的才思,那麼如何知道我們是自主與否?只有能跳出這個世界之外的人或精神,才能對其有認識。退一步講,只有認識到了真之後,發現能脫離這個世界的真的擺布之後,才能開始對其有認識。所以“知徹為德”,“進德”得到真之後,才能真正地開始認識形而上。老子所講的“知不知”是大原則,孔子所講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具體細則。“小識傷德,小行傷道”(《莊子·繕性》)。很多人認為有知識勝於無知,卻不知道守株待兔的人得到了兔子,盲人摸象摸到了象,對小知的執着反而可能使人更愚蠢。


中國人講,“一德二命三風水”。“進德”,得到真之後,也能認識形而下,形而下包括命與脫離命。袁了凡的《了凡四訓》第一章所講,就是對命運的認識和進而改變。這一章最值得重視的,即是袁了凡對命運的接受,用俗話講,就是他死心塌地認了這個命,所以不管什麼誘惑或挫折,他都不為所動。這裡的不為所動的那個,是孟子所講的“不動心”,莊子所講的“吾喪我”,脫離了外界,切斷了外來的干擾,即得到了自主的吾。


這種徹底的接受完全不同於妥協。只有毫無保留地接受,才有真正的認識的發生,然後有自主的順從和違抗的決定,這時順從的決定才是妥協。也就是說,死心塌地認了這個命,仍有兩種可能的發展,一種是《莊子·天下》所講的,“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只是“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另一種則是無為無不為,有自主的選擇。


在沒有真的認識之前,妥協只是物於物,完全被外物役使;而此時對命運的抗爭,只是被物驅動的另一種反應,越掙扎卻越陷越深,不能解脫,不能免除物的干擾。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但衣食同時也會遮蔽了與奢侈抗爭的人的視野,使他們不足與議。


認為宗教使人妥協順從,是一種流行的誤解。宗教並不是麻醉劑。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大多有宗教背景,如道教與東漢黃巾軍,佛教與元紅巾軍,清白蓮教,基督教與清太平天國等。


認為老子的無為是消極的,是一種更流行的錯誤。無為是無不為的辦法,是徹底的積極。李宗吾說,老子幾乎每一段話都是前半句講無為,後半句講有為。《聖經》中“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要人去為萬事中的哪一件事呢?《莊子》中說,“雖有至知,萬人謀之。魚不畏網而畏鵜鶘”。社會中的人轉相制約和服務,不去因之,卻想去憑空發明個理性,種種主義等的網,使人畏同一個網,豈非徒勞?!


現在的人喜歡奢談獨立思考,自由思想。但沒有不動心這一必要條件,得到的只是自以為是的獨立,局外的旁觀者冷眼一看就知道不是那麼回事。“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言論或思想的自由不被允許時,是可以違背以至於反抗的。但思想不能獨立,不能自由則自己招致批評和反對。如某學者論科學不求利,又立刻舉出為利國而科學的例子。這不是個學術自由和不自由的問題,而是他尚不能在學術上層面上“得”自由。這也不是個不同學術相爭的問題,出問題的地方尚未達到學術的層次。言論自由,自由思想,可以類推。


(二)真與偽

真在自身層次上,有真和偽之別。真和偽的分別,其重心不在存在與否,而在於不管出於實還是幻,總有着這一物,那麼從其自身而言,其本來如何。因而真和偽之別不同於真與幻的分別,這兩者不能混在一起談論。


物的素樸的本來面目是真,而經過了人為,則在本來面目上畫蛇添足,因而導致改頭換面,甚至面目全非,因此稱為偽。顯然人造的物品,都是人為的,包括思想,理論和主義等精神上的人為產物。


科學宣稱的客觀性,是科學做不到的。用比喻來說,蓋莫夫在《從一到無窮大》中設想了一個隨機字母和符號打印機。他說,只要時間允許,人類一切知識和著作都將被這個機器“打印”出來,包括莎士比亞,也包括牛頓定律。但這個機器所打印的,絕大多數都是謬誤和空洞的東西。人類的探索,就如這一打印機輸出的內容,科學家所作的,就是將其中有關科學的知識和著作剪裁出來。這種剪裁之後的東西,顯然必然帶有人為的痕跡。


“朴散為器”,“殘朴以為器”,科學這一器,出自於朴,不是朴本身,不能反之認為朴需要是科學的。科學不能做到純粹的客觀唯物,只能是一種主觀唯物。經過剪裁的,必須與未加剪裁的比對,才具有可靠性,因而科學的必要性質就是可證偽性,這是科學對自身存在合理性要求。一些沒有可證偽性的,如藝術,不是偽科學,而是與科學完全無關的東西。科學籍可證偽性,成為自己許諾將成為的東西,而藝術從未如此許諾。


真與人不是對立的,真不是與人非彼即我的。人也有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個本來面目,也是真。道家以嬰兒為比喻,儒家以赤子為比喻,講的都是這一種真。不被外物,尤其是人為的名化後俗價值所點染的人,道家稱之為真人。真人是天人合一的,既來自於天,具有完整而本原的天性,也稟賦人形。只有被點染之後的人,才有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問題。這正是程灝所講“天人本無二”的含義。理性主義者,唯科學和邏輯等是從,這只是一種“人物合一”,“人器合一”,是人而非人的刻意做”偽”。


莊子說,“且有真人,然後有真知”。真人可以是藝術性的,向藝術發展的;也可以是科學性的,向外物知識和占有發展的。但真正的藝術的創造,科學的發明(發現而使之顯明),必須先有真人,保有天真質樸的人。沒有這樣的人,藝術創造和科學發現只是一種偶然。這樣的人同時也是藝術和科學的聽眾,尺度和裁奪的法官。


(道還: 拙著《中國傳統學術之結構:從道德經到厚黑學》(第二版)近日在網上書店開始發行。多謝諸位朋友的關注。

簡體版:http://www.lulu.com/spotlight/chinese_philosophy

繁體版: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4666 

http://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7010705 )


新書簡介系列博文:

黃鶴升:為道還先生書序 http://blog.creaders.net/u/10781/201812/336956.html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Introduction to Instancology(-2):Bac
2017: 陰暗的心理,陰暗的審美,陰暗的芳華
2016: 我讀書多你不要欺負我 (一)
2016: 這個人類起源故事至少不比學校教的進化
2015: 老天爺的采詩官檳郎
2015: 太陽系是人造的證明推導過程
2014: 老幾:糊塗的「中庸」
2014: 糾正我國哲學界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誤解
2013: 103 如何看待設立祖先牌位?
2013: 轉貼:好文! 贏了溫伯格先生一本簽名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