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建国家数学中心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送交者: 李汉光 2005年10月18日23:27:4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建国家数学中心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田丘”之争网上网下已持续了一段时间,本人对数学绝对外行,只是作为一名旁观者一直关注这场争论。丘先生揭露的许多问题不仅在中国的数学界存在,其实其他研究领域也普遍存在。这场争论表面上看是一件坏事,但实际上是一件大好事。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或潜规则的作用,在国内是绝对没有那位学者敢于象丘先生一样站出来直斥这些丑恶现象的,因为谁也不敢拿自己的整个学术生涯作赌注来进行捕弈。丘先生不拿中国政府的钱,也无须看某些人的脸色行事,所以敢于出来大声直斥这些长期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这当然还取决于他的秉性和爱国之心,否则谁也不愿意来做这种得罪许多人的事情。尽管丘先生也有一些缺点,但客观地从整个事件来看,真理显然在他那一边。这次争论可以说是一剂强烈的清醒剂,提醒国人:要想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首先必须敢于面对自己丑恶的一面,并不断改进之,否则科技强国之梦可能永远只能是一种梦想。
从近段时间北大的作为来看,他们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将责任完全推给丘先生,并不惜采用一些没有证据的道听途说并上刚上线,试图贬低、中伤对方,从而达到逃避责任的目的。作为清醒的旁观者是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北大这样做不仅无法平息舆论,反而自毁形象,使人们越来越相信丘先生的指责在理,而北大自身问题的严重。最新的丁、项反击,更进一步让人们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如果确象丁教授所说,丘的最近攻击源自于北大的“北京国际数学中心”获中央批准一事,那么事情就更加明白了。北大要成立自己的国际数学中心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在于这是以国家的名义,并由国家来承担费用。如果也象中科院、浙大那样从海外引进资金和学者,那岂不是大好事?其实,北大的真正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从国家攫取各种资源,并以国家级数学中心的名义维护其北大“第一”的牌子。
正如许多人提到的那样,数学研究实际上只要有办公室和电脑就行,无需特殊的仪器设备。成立国家数学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实在值得商榷。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要成立国家数学中心,那么是否还将成立国家物理中心、化学中心,诸如此类等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后者更有必要,因为实验科学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成立国家研究中心可以集中财力、节省资源。实际上,国家已经设立诸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11工程等诸多形式,为何不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单就数学研究来说,现有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已相当完备,只要给予适当支持即可。再者,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也没听说过什么国家数学中心?因为没有那个必要。换言之,硬要说什么国家数学中心的话,在中国实际上已经有了,那就是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即使外行人也知道,中科院数学所实力最强,出数学家最多,研究成果也最多。现在硬要抛开数学所这样的国家队于不顾,而另行成立国家级数学中心,理由何在?再成立一个国家数学中心就能保证会出世界一流成果?中国现在是否真的富得不得了钱没处花了?我们吃那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亏还少吗?国家领导人不断在强调科学发展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但为什么中央某些部门和领导仍然我行我素?谁都知道中国现在仍然很穷,需要用钱的地方不知其数,需要大力支助的研究项目数不胜数。然而,若把大量的钱财再重复用在建国家数学中心这样事情上,到底是利国利民,还是只有利于少数人?可以断言,如果真是要成立由多个单位组成的国家级“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不一定能研究出国际一流成果,但各单位之间的扯皮、争项目争钱等各种内耗必然增加,结果可能反而无法将心思用在研究上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央各部门应该以身作则作为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表帅。因此,本人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倾听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撤销北京国际数学中心的国家立项,将有限的科研经费应用到更为迫切需要资助的科研项目中去。
真相总是越辩越明。北大之所以要带头建国家数学中心,多半是因为看到中科院和浙大已建了数学中心,并通过引进资金和人才实力明显增加,从而影响到了其在中国数学界的地位,于是就通过各种非学术的资源和渠道,以成立国家级数学中心的名义使其不对称获取国家资源的方式合法化。其他单位只是陪衬,利北大一已之私是实。。

建议版主公布本人的IP地址,以免公众误认为本人为丘派人士。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4: 无奈的结局:张伯苓的最后五年(一)
2004: 无奈的结局:张伯苓的最后五年(二)
2003: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瓶颈主要在导师
2003: 过渡金属铁磁性:化学家与物理学家间的
2002: 三位有趣的生物学家:2002年诺贝尔奖获
2002: 中国需要“田中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