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名师接连去世 北大遭遇创痛之秋 |
送交者: 尧华华 2006年02月13日14:23:4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燕园名师接连去世 北大遭遇创痛之秋
王选教授生于1937年2月,1954年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78年起担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曾担任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选是北大人引以为豪的时代风云人物,他领导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 王选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颇具前瞻意识的知识分子的楷模,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使得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吴全德院1923年生于浙江黄岩。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1955年任电子物理教研室主任。1959年北京大学成立无线电电子学系,他仍任电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他领导的电子物理专业在1984年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点,他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称学部委员)。 吴全德院士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忠诚于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在科研方面,吴全德院士于1963年首先提出了银氧铯光电阴极的固溶胶理论,阐明了这种阴极的光电发射特性,揭开了光电发射机理之迷,这个成果在国内外被称为“吴氏理论”。吴全德院士在光电阴极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同时,还深入研究了薄膜中原子团和超微粒子成核生长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邹衡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邹衡先生,1927年1月30日生于湖南省澧县,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两年后转入史学系,1952年毕业,随即在史学系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郭宝钧、苏秉琦、张政烺先生,为北大乃至全国第一位考古学副博士研究生。1955年毕业后到兰州大学任教,1956年调回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 邹衡先生在考古学界最早提出并论证了先商文化和先周文化;对夏文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系统的科学论证;最早对殷墟文化作出了科学的分期;提出了著名的“汤都郑亳”说;发现和论证了晋国始封地是山西天马-曲村遗址、燕国始封地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他参加和主持了洛阳王湾、天马-曲村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掘。在5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邹衡先生对中国考古尤其是夏商周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昆院士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他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昆院士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和由此引伸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称为极化激元的重要概念。他与M.Born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典性科学专著。他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黄昆院士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一块块丰碑。
费孝通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他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他是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费孝通同志是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我国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创始人。他留学英国期间,在马林诺斯基教授指导下继续学习社会人类学,完成并出版了英文专著PeasantsLifeinChina(《江村经济》)。回国后,创办了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实地工作站,积极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发表了《禄村农田》等一系列关于农村问题的文章,对中国的社会、家庭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培养了一批社会学者。1979年受中共中央委托主持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 他还积极倡导实地调查的风气,注重把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出事关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思想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卓有成效地体现了社会学、人类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他超凡的才智、渊博的学识为人们所钦佩和敬重。
肖蔚云教授1924年10月生于湖南省祁阳县,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留校任教员, 1954年至1959年在前苏联留学,1960年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副主任。 肖蔚云为中国的法制建设和“一国两制”的伟大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参与了宪法和多部重要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为法制基础的奠定和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做了大量工作。1985年开始,他先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全程参与了两部基本法的起草工作,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法律化付出了大量心血。后来他又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委会委员和筹委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委员,为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和实现平稳过渡作出了重要贡献。 肖蔚云一生致力于宪法研究与教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法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一国两制”理论和基本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治学严谨,在中国宪法学界享有崇高威望,曾先后被选为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和北京市法学会名誉会长。他在北京大学执教数十年,为中国法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桃李满天下。
李赋宁先生李赋宁先生祖籍陕西蒲城,1917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他被誉为西方语言文学大师、著名教育家和翻译家。先生1941-1946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82年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西语系、英语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特约成员、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李赋宁先生治学涉及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语言学、历史学等,通晓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古英语等多种外语。数十年来,他先后开设了专业英语、专业法语、英语史、古英语、拉丁语、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英国文学、16、17世纪英国文学、莎士比亚研究、欧洲文学史、西方文学批评、英国文学史、法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读、莫里哀专题、汉英翻译等课程。先生的教学艺术炉火纯青,蜚声中外。李赋宁先生曾参加中共八大文件、《毛泽东选集》及一些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 李赋宁先生辛勤笔耕60余年,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英语史》、《李赋宁论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学》、《漫谈英语学习》、《英语学习经验谈》等多部专著;《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约翰生<莎士比亚戏剧集>序》等多部译著,《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合编)、《英语学习指南》等多部编著。《英国文学名篇选注》闻名遐迩,《艾略特文学论文集》在外语界影响深远,尤其是被誉为我国“英语史教学研究的里程碑”的《英语史》荣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由李赋宁先生担任总主编的《欧洲文学史》(三卷四册)荣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文学类提名奖、第六届全国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 李赋宁先生一生好学不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治学严谨,成为我国西方语言文学界的泰斗,闻名国内外。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4: | 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又一重复译本 | |
2003: | 沪上求职记--一个海归MBA的求职心路 | |
2003: | 给打算回国工作和定居的朋友提几条建议 | |
2002: | 北大人,我为你感到耻辱! | |
2002: | 怎样的人才应该回国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