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美国社会与文化,观察与思考(4)
送交者: 一草根 2006年03月06日16:12:1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美国社会与文化,观察与思考(4)
—— 今天我去献血

明白人是胸怀开阔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的,因为虚心学习了别人的长处终究是对于自己大为有益的。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是挺明白的,咱们的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说了:跟其他两个人一块儿溜弯儿逛大街,至少有一个能当我的师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美国社会和文化里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好东西。下面就按我想到的顺序逐一说来。这次先说志愿献血。为什么先说献血呢?因为红十字会的集血车这星期要到我们学校来了。

美国红十字会的集血车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我们学校来一次。每次来之前一个多星期,学校里的志愿服务者们就在校园里各处张贴起了红十字会志愿献血者的招贴画,上书精确的献血时间:下个星期三下午一点到五点半(红十字会的集血车总是在星期三来我们学校)。

我是六年前开始志愿献血的。在这之前我也在校园里见到红十字会的集血车,见过招贴画,但脑子里好象就没有这么一个志愿献血的概念,似乎献血与我无关。直到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了一小群要去志愿献血的学生们,其中有几个在上我的课,他们问我:你不去献血吗?就这么着,我也去志愿献血了。

整个献血活动开始的时候是在集血车上进行,后来这几年因为人多,就搬到校园中学生活动的一个大厅里。下面我先简单描述一下在美国献血的过程,估计这个过程与国内的大同小异。这样,一是为已经在国内献过血的弟兄们提供一个比较;二是给没有献过血的同胞们一个平静认真的推荐:志愿献血是一项有益于整个社会,而无害于个人健康的一点儿也不可怕的活动(可能还对个人健康有益,下面我要说到)。

志愿献血首先要登记。在登记处将你的社会保险号码(相当与国内的个人身份证号码)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认这个号码),最近一次献血通知我们还要检查带有个人照片的有效证件。如果这一关没问题,计算机就会吐出一张印着你的姓名住址等等个人信息的问答表格,表格上有一长串儿问题(大约五六十个,因为问题是分类的,我没有认真数过。下次献血一定要好好数一数)。

拿过表格来,我坐到一边认真回答问题。表格上的问题都是“是”或“否”(yes or no)的打叉题(美国人习惯于画叉而不是画勾)。问题例如:你今天感觉身体好吗?你是不是有这样那样的血液病?你的家族是不是有这类那类的病史?你是不是使用毒品?你是不是与使用毒品的人在最近三个月内发生过性关系?在过去的半年内你是否离开过美国?若回答是,你得说明去了哪个国家。有一段时间英国是禁忌国家,因为疯牛病。去年夏季中国是禁忌国家,因为非典型肺炎。有的病的英文名称我根本没见过,见都没见过那当然是没得过,我就在“否”上画个叉。画叉很容易,但是为了把叉画对地方,认真地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阅读那些问题就费时间了。每次我用大约二十分钟画叉回答问题(每次的问题基本是一样的,但是时过半年,谁还能记得住呢)。

交上画完叉的问题表格,护士审查了表格,认为合格,就送你去下一项:简单体检。测体温,量血压,还要在你的中指上取一滴血测含铁量(血液含铁量太高是不合格的)。

下一项,坐在一张后背可以适量放倒的椅子上,护士来抽血。这个过程大约要十分钟。每个人的献血量是一样的:一个品托(pint,1 pint = 473.125 立方厘米)。美国是现在全世界几乎唯一的一个还坚持使用极为麻烦的英制度量(据说还有一个小岛国也用英制。而创造了英制度量的英国早就采用米制度量了)的国家。记得一次献血,我问给我抽血的护士:一个品托等于多少立方英寸?她说不知道,然后转头问其他护士和工作人员,又问所有在场的人,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还是后来我回办公室后用计算器算出了:1 品托大约等于29 立方英寸。加伦和品托(1加伦=8品托)这样的英制体积度量单位,与立方英尺立方英寸之间楞是没有直接的关系。以后我得给大家说说这个非常具有现代美国特色和美国保守精神的、极为繁琐的、能算得让你脑袋涨大一圈儿的英制度量。

献完血,走到一张堆了各式甜点心和罐装饮料的桌子那儿(没有热饮料),吃几块点心(很甜,不是很好吃),喝罐饮料补充能量。回家。

来献血的大多数是学生们,男生女生都有。有的学生身体显得很单薄,但是他们也是笑嘻嘻地伸出胳膊献上一品托血。学校里的教师职工也有一些人来。来献血的还有在校园附近住的居民们。有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头儿,几乎每次献血我都看见他。我跟老头打招呼,老头儿弯曲着右臂显示他胳膊上的肌肉给我看,又拍拍胸脯,说他自己很健康。一次,我们五六个人完成了体检,坐在那儿排队等着抽血。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来献血?他们竟然一下子被我问楞了,怔了一会儿,一个身体单薄的女学生反问我:为什么不来献血呢?其他的几个人全都笑嘻嘻地看着我,意思就是说,这也是问题吗?我也问过那个老头儿同样的问题,老头儿说:我很健康啊。

对比于国内老百姓们的对献血活动的态度,我还是没话可说了。到现在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人们对于志愿献血,坚定顽固地持有那么一种相当一致的反感负面的态度。我的一些朋友在大学中学里教书,或在企业事业机关里工作,我与他们聊起志愿献血,大家都持同一种并不是坚决反对,但也绝对不积极不自愿的态度。我进一步问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像样的答案。似乎社会上有那么一种无言的默契:神经正常的人不会去志愿献血。不少单位为了完成本单位献血的指标就只好对大伙实行分拨轮流强迫制:什么时候轮到你头上,只好自认倒霉十分不情愿地去献血。

结果呢,就给血贩子创造了发大财的机会,造成了象河南众多卖血村几乎全村大人死于爱兹病那样的现代惨剧。

在美国也并不是大多数人都参加志愿献血。我估计就我们学校的范围,百分之八十的人无动于衷;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参加志愿献血,这其中大概有百分之五到八的人是每次都来,就是一年献两次血,其他人则是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推广到整个社会,这个百分比要低一些。但是我感到明显不同的是,在美国社会上没有关于是否应该献血的那么一种大一统的舆论与默契。一个人是否参加志愿献血一定是个人的决定,完全没有来自家庭朋友和来自社会的压力与影响。那百分之八十的无动于衷们从来不对参加献血的人们说什么;同样,参加了献血的人从来不与那百分之八十讨论志愿献血的感受,以试图影响他们。

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这点很好:人们普遍地尊重其他人的意愿与选择,平静地对待不同。不像在中国,不少时候整个社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推崇一种选择,无形中给人们造成不必要的相当大精神压力。例如最明显的一个是几乎全民一致的共同意识:凡是有出息的青年就应该上大学,也不管这个青年本人愿意不愿意,适合不适合于上大学。要上大学就得准备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而这准备工作从孩子们刚会说话就开始抓起了。你看现在学校里读书的儿童少年青年们,个个被迫玩命背功课做作业,豆芽菜似的直不起腰来,没有了儿童们的天真,少年青年的活泼愉快。家长们一门心思地望子成龙,无意成心地添加着各种形式的压力,把孩子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而大部分美国的孩子们真是生活得愉快潇洒,一个个腰杆笔直,基本上依着自己的愿望发展着。当然那一小部分美国的亚洲裔和犹太人继续保持发扬自己的光荣文化传统,为其子女们能成龙成凤,而不辞辛苦地创造各种条件寻找着各种机会施加着各种压力。但是这一小部分美国人如何辉煌骄傲地折腾并不影响那大部分美国人民,看着亚裔和犹太人的孩子们纷纷进入美国最好的学校,这大部分美国人民和他们的孩子们楞是无动于衷,人家说:“So what?”(那又怎么样呢?)我的学生们普遍没有什么野心,或者说没有雄心大志,学习不用功,只是想拿个大学文凭,按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找个工作,做个普通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真是很钦佩欣赏我的学生们的这种安闲潇洒的心态。

回来再说献血。
六年来我是几乎每次集血车来就去献血,就有一次例外(基本一年两次。据说人体在六个月内就恢复到又可以献血的水平了,所以红十字会的集血车六个月来一次)。去年春天美国准备打伊拉克,不少美国人民被动员起来献血。美国的红十字会还特别地给我们这些有着献血记录的人寄来令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鼓动信,描述着战争一旦打起来,受了伤的美国士兵们是多么需要鲜血来拯救他们的生命;于是红十字会是多么地期望着我们都来献血。我本来还琢磨着是不是去献血,一看这信,也不用犹豫了:那是当然不能去了。

经常献血能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呢?铁是人体需要的一种元素,但太多了就不好了。铁含在人的血液中,从汗腺和尿液里基本排不出去,而抽走一些血液就能减少一些铁含量。于是对身体自然有好处了。而且这能使身体的造血机能不断增强。以上都是我听来的,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六年献血下来,我的身体还是很健康,什么病都没有。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功于献血,可是也不好完全排除这个因素。但是,至少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献血一点儿没有损害我的身体健康。

在美国献血我心里总有那么一点儿不安:我总觉得我的血应该献到中国去(也许可以批判这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但是没辙,这种感觉总是在那儿,谁让我是中国人呢)。夏天回北京,一次我在西单路口东北的小广场上看到一辆中国红十字会的带冷气的集血车,跟美国的集血车长得一个模样。来来往往的行人那么多,但是却没有人理睬没有人过问,集血车孤零零地站在太阳下。我很想爬上集血车献血,但一想我没有身份证,护照又不好随身带,被人认真盘问起身份来,我可是无论如何掰着手指头也说不清的。(去年我回北京,看到了很有希望的新形势:西单路口上的集血车,有人过问了!几个年青人在车前的报名处报名,还有几个在车上献血——2006-01-18又记)

以上说了这么一大堆,我只是希望,中国的立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振兴中华的人们,热爱西方美国文化的人们,带个头去志愿献血,从小事做起,冲破在志愿献血行动上的这种颇为令人窒息的,,一统一边倒的社会风气(当然冲破的目的并不是全都倒向另一边)。

2004-03-18

明白人是胸怀开阔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的,因为虚心学习了别人的长处终究是对于自己大为有益的。中国人从古时候起就是挺明白的,咱们的孔老夫子两千多年前就说了:跟其他两个人一块儿溜弯儿逛大街,至少有一个能当我的师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美国社会和文化里有不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好东西。下面就按我想到的顺序逐一说来。这次先说志愿献血。为什么先说献血呢?因为红十字会的集血车这星期要到我们学校来了。

美国红十字会的集血车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我们学校来一次。每次来之前一个多星期,学校里的志愿服务者们就在校园里各处张贴起了红十字会志愿献血者的招贴画,上书精确的献血时间:下个星期三下午一点到五点半(红十字会的集血车总是在星期三来我们学校)。

我是六年前开始志愿献血的。在这之前我也在校园里见到红十字会的集血车,见过招贴画,但脑子里好象就没有这么一个志愿献血的概念,似乎献血与我无关。直到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了一小群要去志愿献血的学生们,其中有几个在上我的课,他们问我:你不去献血吗?就这么着,我也去志愿献血了。

整个献血活动开始的时候是在集血车上进行,后来这几年因为人多,就搬到校园中学生活动的一个大厅里。下面我先简单描述一下在美国献血的过程,估计这个过程与国内的大同小异。这样,一是为已经在国内献过血的弟兄们提供一个比较;二是给没有献过血的同胞们一个平静认真的推荐:志愿献血是一项有益于整个社会,而无害于个人健康的一点儿也不可怕的活动(可能还对个人健康有益,下面我要说到)。

志愿献血首先要登记。在登记处将你的社会保险号码(相当与国内的个人身份证号码)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认这个号码),最近一次献血通知我们还要检查带有个人照片的有效证件。如果这一关没问题,计算机就会吐出一张印着你的姓名住址等等个人信息的问答表格,表格上有一长串儿问题(大约五六十个,因为问题是分类的,我没有认真数过。下次献血一定要好好数一数)。

拿过表格来,我坐到一边认真回答问题。表格上的问题都是“是”或“否”(yes or no)的打叉题(美国人习惯于画叉而不是画勾)。问题例如:你今天感觉身体好吗?你是不是有这样那样的血液病?你的家族是不是有这类那类的病史?你是不是使用毒品?你是不是与使用毒品的人在最近三个月内发生过性关系?在过去的半年内你是否离开过美国?若回答是,你得说明去了哪个国家。有一段时间英国是禁忌国家,因为疯牛病。去年夏季中国是禁忌国家,因为非典型肺炎。有的病的英文名称我根本没见过,见都没见过那当然是没得过,我就在“否”上画个叉。画叉很容易,但是为了把叉画对地方,认真地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阅读那些问题就费时间了。每次我用大约二十分钟画叉回答问题(每次的问题基本是一样的,但是时过半年,谁还能记得住呢)。

交上画完叉的问题表格,护士审查了表格,认为合格,就送你去下一项:简单体检。测体温,量血压,还要在你的中指上取一滴血测含铁量(血液含铁量太高是不合格的)。

下一项,坐在一张后背可以适量放倒的椅子上,护士来抽血。这个过程大约要十分钟。每个人的献血量是一样的:一个品托(pint,1 pint = 473.125 立方厘米)。美国是现在全世界几乎唯一的一个还坚持使用极为麻烦的英制度量(据说还有一个小岛国也用英制。而创造了英制度量的英国早就采用米制度量了)的国家。记得一次献血,我问给我抽血的护士:一个品托等于多少立方英寸?她说不知道,然后转头问其他护士和工作人员,又问所有在场的人,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还是后来我回办公室后用计算器算出了:1 品托大约等于29 立方英寸。加伦和品托(1加伦=8品托)这样的英制体积度量单位,与立方英尺立方英寸之间楞是没有直接的关系。以后我得给大家说说这个非常具有现代美国特色和美国保守精神的、极为繁琐的、能算得让你脑袋涨大一圈儿的英制度量。

献完血,走到一张堆了各式甜点心和罐装饮料的桌子那儿(没有热饮料),吃几块点心(很甜,不是很好吃),喝罐饮料补充能量。回家。

来献血的大多数是学生们,男生女生都有。有的学生身体显得很单薄,但是他们也是笑嘻嘻地伸出胳膊献上一品托血。学校里的教师职工也有一些人来。来献血的还有在校园附近住的居民们。有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头儿,几乎每次献血我都看见他。我跟老头打招呼,老头儿弯曲着右臂显示他胳膊上的肌肉给我看,又拍拍胸脯,说他自己很健康。一次,我们五六个人完成了体检,坐在那儿排队等着抽血。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来献血?他们竟然一下子被我问楞了,怔了一会儿,一个身体单薄的女学生反问我:为什么不来献血呢?其他的几个人全都笑嘻嘻地看着我,意思就是说,这也是问题吗?我也问过那个老头儿同样的问题,老头儿说:我很健康啊。

对比于国内老百姓们的对献血活动的态度,我还是没话可说了。到现在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人们对于志愿献血,坚定顽固地持有那么一种相当一致的反感负面的态度。我的一些朋友在大学中学里教书,或在企业事业机关里工作,我与他们聊起志愿献血,大家都持同一种并不是坚决反对,但也绝对不积极不自愿的态度。我进一步问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像样的答案。似乎社会上有那么一种无言的默契:神经正常的人不会去志愿献血。不少单位为了完成本单位献血的指标就只好对大伙实行分拨轮流强迫制:什么时候轮到你头上,只好自认倒霉十分不情愿地去献血。

结果呢,就给血贩子创造了发大财的机会,造成了象河南众多卖血村几乎全村大人死于爱兹病那样的现代惨剧。

在美国也并不是大多数人都参加志愿献血。我估计就我们学校的范围,百分之八十的人无动于衷;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参加志愿献血,这其中大概有百分之五到八的人是每次都来,就是一年献两次血,其他人则是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推广到整个社会,这个百分比要低一些。但是我感到明显不同的是,在美国社会上没有关于是否应该献血的那么一种大一统的舆论与默契。一个人是否参加志愿献血一定是个人的决定,完全没有来自家庭朋友和来自社会的压力与影响。那百分之八十的无动于衷们从来不对参加献血的人们说什么;同样,参加了献血的人从来不与那百分之八十讨论志愿献血的感受,以试图影响他们。

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这点很好:人们普遍地尊重其他人的意愿与选择,平静地对待不同。不像在中国,不少时候整个社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推崇一种选择,无形中给人们造成不必要的相当大精神压力。例如最明显的一个是几乎全民一致的共同意识:凡是有出息的青年就应该上大学,也不管这个青年本人愿意不愿意,适合不适合于上大学。要上大学就得准备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而这准备工作从孩子们刚会说话就开始抓起了。你看现在学校里读书的儿童少年青年们,个个被迫玩命背功课做作业,豆芽菜似的直不起腰来,没有了儿童们的天真,少年青年的活泼愉快。家长们一门心思地望子成龙,无意成心地添加着各种形式的压力,把孩子把自己折腾得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而大部分美国的孩子们真是生活得愉快潇洒,一个个腰杆笔直,基本上依着自己的愿望发展着。当然那一小部分美国的亚洲裔和犹太人继续保持发扬自己的光荣文化传统,为其子女们能成龙成凤,而不辞辛苦地创造各种条件寻找着各种机会施加着各种压力。但是这一小部分美国人如何辉煌骄傲地折腾并不影响那大部分美国人民,看着亚裔和犹太人的孩子们纷纷进入美国最好的学校,这大部分美国人民和他们的孩子们楞是无动于衷,人家说:“So what?”(那又怎么样呢?)我的学生们普遍没有什么野心,或者说没有雄心大志,学习不用功,只是想拿个大学文凭,按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找个工作,做个普通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真是很钦佩欣赏我的学生们的这种安闲潇洒的心态。

回来再说献血。
六年来我是几乎每次集血车来就去献血,就有一次例外(基本一年两次。据说人体在六个月内就恢复到又可以献血的水平了,所以红十字会的集血车六个月来一次)。去年春天美国准备打伊拉克,不少美国人民被动员起来献血。美国的红十字会还特别地给我们这些有着献血记录的人寄来令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的鼓动信,描述着战争一旦打起来,受了伤的美国士兵们是多么需要鲜血来拯救他们的生命;于是红十字会是多么地期望着我们都来献血。我本来还琢磨着是不是去献血,一看这信,也不用犹豫了:那是当然不能去了。

经常献血能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呢?铁是人体需要的一种元素,但太多了就不好了。铁含在人的血液中,从汗腺和尿液里基本排不出去,而抽走一些血液就能减少一些铁含量。于是对身体自然有好处了。而且这能使身体的造血机能不断增强。以上都是我听来的,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六年献血下来,我的身体还是很健康,什么病都没有。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功于献血,可是也不好完全排除这个因素。但是,至少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献血一点儿没有损害我的身体健康。

在美国献血我心里总有那么一点儿不安:我总觉得我的血应该献到中国去(也许可以批判这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但是没辙,这种感觉总是在那儿,谁让我是中国人呢)。夏天回北京,一次我在西单路口东北的小广场上看到一辆中国红十字会的带冷气的集血车,跟美国的集血车长得一个模样。来来往往的行人那么多,但是却没有人理睬没有人过问,集血车孤零零地站在太阳下。我很想爬上集血车献血,但一想我没有身份证,护照又不好随身带,被人认真盘问起身份来,我可是无论如何掰着手指头也说不清的。(去年我回北京,看到了很有希望的新形势:西单路口上的集血车,有人过问了!几个年青人在车前的报名处报名,还有几个在车上献血——2006-01-18又记)

以上说了这么一大堆,我只是希望,中国的立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振兴中华的人们,热爱西方美国文化的人们,带个头去志愿献血,从小事做起,冲破在志愿献血行动上的这种颇为令人窒息的,,一统一边倒的社会风气(当然冲破的目的并不是全都倒向另一边)。

2004-03-18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杨振宁先生,我真不知道这些话该不该说
2003: 语意不清[译诗]
2003: 关于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的建议
2002: 回国不分先后,爱国没有疆界
2002: ZT - 想给孩子弄个北京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