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禮制主義:古代中國社會的新定位
送交者: luis 2021年11月17日15:50:1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 | 禮制主義1. 古代中國社會的新定位


本系列主要闡釋一個新說法,把有着近三千年歷史的古代中國社會定位成“禮制主義”,具體說明咱儒家的文化理念是怎樣支撐着它的制度綿延,並讓國人紛紛染上了“儒根性”,最終成了“儒人”或“儒民”的。作為開篇,下面來一層層解釋,這些新概念是怎麼個意思。


時間上說“三千年”,自然是從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算起了。更早的夏朝和商朝怎麼辦呢?一來它們的材料少,爭議多,超出了俺老漢的有限能力。二來淺人有個愚見,它們對後世的影響,壓根沒法和周朝比,所以不妨存而不論哈。


當然了,硬要貼個標籤的話,也可以說它們是“前禮制主義”。尤其商朝末年,在周公姬旦眼裡,差不多就是本反面教材,讓他吸足了教訓,怎樣在“制禮作樂”的時候,不要重蹈覆轍,又栽進了溝里。《禮記•表記》就說,商朝“尊而不親”,只強調等級差異,忽視了親情和諧,向心力疲軟,結果走向了衰敗。姬旦覺得問題很嚴重,因此大搞“親親尊尊”,終於成就了禮制主義的典型特色。


那麼,“禮制主義”又是個什麼東西呀?就是指姬旦通過“頂層設計”,在“制禮作樂”的時候搞出來的那套“親親尊尊”,其核心則是“禮制等級”的“主導正義”原則。俺老漢有個淺見,它的精髓不像人們浪漫想象的那樣子,隨着周朝的覆滅就煙消雲散了,而是在嬴政開闢了皇權新“天下”後,也一直延續下來,成了潛藏在歷史進程中的超穩態深層結構。


這個定性當然有點別出心裁了。近幾十年來,常見的定位是把先秦說成“奴隸制”,把秦以後說成“封建制”,接下來叫“半封建半殖民地”,等等。不過呢,這根鏈條明顯是照着西方的葫蘆,畫了個中國的瓢兒,所以不少人都反對,其中一條理由是:周朝才是貨真價實的“封建制”,和西方的中世紀差不多。


另外有個說法也比較流行,主張古代中國是“專制”社會,因為無論周朝的“分封”,還是秦以後的“郡縣”,行政體制的表層反差下,都是少數人把政治意志強加給了多數人。


可是哈,這種定位雖然沒錯,卻有個太籠統的毛病:全球範圍內,二十世紀前,除了幾個國度有“自由”的體制,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說是“專制”。所以吧,單用這個詞,顯不出咱炎黃子孫很鍾情的“特色”來。


再一個說法,是給“專制”加上“王權(皇權)”的形容詞,因此更貼切一些。然而呢,除了也有點籠統外,還有個缺陷,就是容易因為“王(皇)”指的是“予一人”的緣故,與“獨裁”混起來。咱儒家有一批論者,就喜歡搬出古代天子們大都沒法為所欲為,反倒受到種種約束的事例,證明他們的一個高見:古中國既不是“獨裁”,也不是“專制”,毋寧說還有“憲政”的痕跡,因為歷來都有大量的“規矩”,嚴格限制着“王權”,不許他們肆意妄為。


用“禮制主義”解釋三千年的中國史,就是想避免這些說法的張冠李戴,模糊籠統,容易誤導,以及渾水摸魚:它是徹頭徹尾的中國特色,沒有一點“非中化”的嫌疑;它的含義十分清晰,就是發端於姬旦“制禮作樂”的那些東西;它的實質既不是“王權”的“獨裁”,也不是“自由”的“憲政”,而是某種雖然約束着“王權”,卻照樣“專制”的玩意兒:老祖宗留下的各種“禮制”規矩。


溫馨警示一點:這個定位並非俺老漢前無古人的原創,因為不少的古人以及前人,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到過;標題里說它“新”,只是針對剛才的那些摩登說法而已。下面擇其要,把其中比較響亮、比較權威的論述大概羅列一些吧。


韓愈說:“孔子之作春秋也,諸候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胡安國說:“中國之為中國,以其有父子君臣之大倫也,一失則為夷狄矣。”


張之洞說:“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五倫之要,百行之源,相傳數千年更無異義,聖人所以為聖人,中國所以為中國,實在於此。”


章太炎說:“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義,無論同姓之魯衛,異姓之齊宋,非種之楚越,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專以禮教為標準。”


梁啓超說:“夫孔子誠教主也,而教主不足以盡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於其信徒。而孔子則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舉中國人,雖未嘗一讀孔子之書者,而皆在孔子範圍中也。”


比他們更響亮更權威的,就是儒民們也很熟的一個詞兒,叫“禮儀之邦”。


怎麼樣啊,這個源遠流長的新定位,要比什麼“奴隸制”“封建制”“王權專制”“皇權獨裁”之類的說法,更切近幾千年沒變的“中國”特色吧,不是?


話說到這份上,咱儒家理念的支撐效應,也就用不着囉嗦了哦:各位細看一下上面的名言,連姬旦的名字都沒提到,卻異口同聲,一致推崇孔丘大聖人。


考慮到這一點,俺老漢心裡就有了個深度懷疑:要是誰說古中國的社會體制不是靠咱儒家支撐着,而是靠法家、道家、墨家、佛禪支撐着,大概只有兩種可能,要麼他搞的不是中國史,要麼他比這些古人以及前人都高明。


反正淺人沒這些古人以及前人高明,所以老老實實照搬他們的定位。如果說有原創,也就是把“親親尊尊”的實質解釋成了“血親本根的權貴禮制主義”,然後針對這種定位,站在不可害人、尊重人權的立場上,做了點規範性的評判。


友情提醒一句:近來“權貴(crony)”這個詞也很時髦,和“資本主義(capitalism)” 搭配後,還常常被國內外的左翼學界用來界定許多國度的體制,影響雖然大,可俺老漢卻以為忽視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在這些國度里,市場經濟到底是不是真的占據了主導地位,有資格讓“資本”成了“主義”?


不過呢,要是我們用“權貴”修飾“禮制主義”,倒是切中要害的,因為它的本意恰恰是指:某些有着血緣、姻緣、友緣關係的人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為自己以及自己的小團體,謀取不正當的利益。接下來的帖子就會論證,姬旦頂層設計的“分封制”,已經是這麼個“權貴性”的玩意兒了。


至於“儒根性”這個詞,也木有多大的原創性,主要是仿照百年前魯迅等人的“國民性批判”,說明咱儒家的價值理念怎樣通過禮制主義的灌輸,深刻忽悠了中國人,一言一行照着咱儒家設定的模式展開,如同梁啓超所說,“雖未嘗一讀孔子之書者,而皆在孔子範圍中也”——當然了,他這樣子說,就像淺人下面的討論一個樣,沒有否定其他文化思潮對於國人的影響作用。


“儒人”與“儒民”又有什麼區別呢?所謂“儒人”,主要是就個體說的(君王官員也往往是個“儒人”);所謂“儒民”,則是相對於君王官員說的,主要指“儒人”中那些不是君王官員的普通民眾,俗話或曰“老百姓”。


請大家邊看邊反思一下,自己什麼程度上還是個“儒人”或“儒民”。不好意思喲,要是有所冒犯,傷了玻璃心,俺老漢這邊廂先有“禮”了,嗯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匱乏有理念的愛的後現代——感悟
2019: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被曝論文造假(zt)
2019: 《自私基因》作者道金斯是嫉妒狂、和老
2018: 中美之爭,我不死誰死?
2017: (5)為什麼我對中國文化持基本否定態
2017: 《劉正保存學術來函》目錄(10)
2016: “秀必反充邏輯思維”與“完美社會”的
2016: 為何向中共伸手而不向港澳台英美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