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創新型國家需要一流大學支撐
送交者: 潘雲鶴 2006年03月17日15:47:3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創新型國家需要一流大學支撐

浙江大學校長 潘雲鶴

  如果說,大學為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那麼,未來支撐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石之一則是世界一流大學。從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凡是擁有世界一流大學多的國家,其創新的能力就高、創新的速度就快、創新的可持續性就久。

  去年,我參加中國大學校長代表團到美國耶魯大學訪問,美方的一位教授請我們做了一個問卷,題目是:“你所在的大學到2010年時,能否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代表團中30%的校長認為屆時沒問題,70%的校長覺得還需要更長的一段時間,我在70%之中,因為浙江大學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僅是單純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事關全局的戰略課題。中國應該從社會經濟發展、綜合國力提高的角度,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中國的高水平大學的發展必定與區域和國家的發展密切相關,也只有站到我國飛速前進的大船前沿,才能切實地駛向世界高等教育的前列。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對創新型國家建設有着重要的意義。凡是擁有世界一流大學多的國家,其創新的能力就高、創新的速度就快、創新的可持續性就久。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耶魯大學為美國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眾多傑出人才。今天,耶魯學生來自全世界110多個國家,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美國訪問,我深感美國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十分關注。美國同行們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很快。我也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產生世界一流大學的條件和實力。我們應該看到,隨着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特別是科教興國戰略的確立,以及“211工程”、“985工程”的實施,給我國高校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目前,我國高水平大學的辦學條件和科研水平正迅速得到改觀。以浙大為例,2004年浙大發表的SCI論文已經達到1900餘篇,這一數量已經接近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的水平,而五年前浙大每年只有400多篇SCI論文。當然,世界一流大學並不僅僅擁有SCI論文,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大學衝擊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態勢和實力。中國的大學,越早並越多地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對中國儘早成為創新型國家越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說,進一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也是時代的召喚。

以專業為本還是以人為本

  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培養傑出的領導創新的人才,浙大在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征途中也以造就領導創新的人才為己任。浙大要培養的人才有三類:黨政領導幹部、學科帶頭人和企業家,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他們肩負着領導創新、研究創新和實施創新的重任。他們是國家急需的人才。浙大已經確立了比較高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我們也鼓勵學生要樹立大志。

  中國的大學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轉變觀念。過去我們是以專業為本,培養的是專業人才,今後應該轉向以人為本,致力於培養創新人才。所以,我們要把通識教育和以人為本結合起來,一年級進行通識教育,二、三年級進行專業教育,四年級進行交叉複合。要鼓勵學科交叉性人才,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不同的知識結構,因此學科交叉性類人才在創新方面具有優勢。除了改造教學,還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因此要允許學生轉專業,學生可自由選擇課程和進度。要提倡學生在大海里游泳,而不是在水池裡游泳。浙江大學已經在這個方向進行了許多探索,如我校於2000年成立的竺可楨學院,堅持從以專業為本轉向以人為本,致力於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卓越人才”。我校進行的學分制和四學期制改革,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此外,我校還促進單一學科培養模式向交叉學科培養模式轉變,形成了“Computer+X”等獨特教育模式。

  為了培養創新人才,研究型大學還應該提倡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大學的與眾不同在於它能通過教學與研究兩個方面的交融培育學生。強大的科研對本科生培養會有巨大的貢獻。研究型大學科研規模的增加,不僅不會削弱本科教育,相反還會增強本科教育。一個從書本到書本的教師,也許他很盡心盡職,但教給學生的,只能是別人的東西。這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如果教師沒有第一手的、高水平的科研實踐,他的教學內容就會大大落後於科技前沿。浙大有一大批既從事教學又善於科研的教授,他們位於學科前沿,駕馭知識的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創造知識,十分難得!第二,沒有科研實踐的教師,很難傳授學生科技創新的經驗,這是課本中沒有的東西。研究型大學的教學,更強調“言傳身教”,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餘,參與導師的科研。經歷科研嚴謹的過程訓練,能讓學生直接體會什麼是“求是”、“創新”,教會學生如何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何去學知識和提煉知識,也就是研究性、創新性和自主性學習,這是一種更加生動、也更有效率的學習。只有做到高效性學習、交叉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開放性學習,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是知識分割還是知識會聚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新知識、新學科、新技術不斷湧現,我們發現科技創新總是與知識的會聚和知識的交流密切相聯。一切產生新知識、新學科、新技術的創造性活動均伴隨它們而發生。這是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孕育創新的極為重要的源泉。我國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道路,建成創新型國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知識的會聚與交流中尋找突破。大學尤其是綜合型研究型大學,正是各種知識會聚與交流的重要場所,而推動知識的會聚與交流,也是研究型大學優勢與潛能所在。

  長期以來,大學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知識分割與封閉的障礙,它們既困住了大學創新的手腳,又堵塞了社會創新的途徑。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改革,突破這些阻礙,推動知識的會聚與交流,激發創新的活力。近年來,浙大已經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以學科交叉促進不同專業的知識交流。學科的建設應該按照世界科技發展潮流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要以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為導向。我校面向國際科學前沿,圍繞納米、生命、信息、認知等重點領域凝練學科方向,組建了一批交叉研究中心和“信息與控制”等13個高水平創新平台,並已經在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方面顯現出優勢和活力。在我校精心組織的西湖科技論壇上,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通過會聚交流,凝練出人機交互等交叉學科方向。我們不僅培養知識交叉的學生,而且建設專業交叉的師資隊伍。我校已實施了青年教師交叉學習計劃,建設博學型師資隊伍,並用不同專業的導師構成導師組,從而更好地引領創新的研究和教學。

  二是以產學政結合,促進科技知識與產業知識的會聚與交流。近年來,浙大提出了“高水平、強輻射”的發展思路,實現了與各地企業和政府合作的“三步曲”,即從項目合作轉向平台合作,最終實現全面戰略合作。這次全國科技大會傳達了一個新的重要精神,就是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浙大將充分利用已經建立的與地方合作的良好基礎,並在產學研會聚的引導下改革學術組織結構,增強集群創新能力。我校與杭州、寧波等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關係,建設了一批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創新服務平台,並與浙江省各地重點產業領域的100多家龍頭骨幹企業建立了技術研發中心和產品創新中心,有效提升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三是以國際合作促進跨文化跨國界的知識會聚與交流。大學具有不追求利潤與權力的本質,因此大學必然成為國際間知識會聚與交流的最佳平台和天然中心,可以充分發揮這方面的優勢。浙大在國際合作方面近年來發展很快,試圖通過更充分地利用全球知識創新資源,突破源頭創新的重點領域,從而提升學校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從竺可楨到路甬祥

  大凡世界一流大學都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它體現了其獨特的內涵和氣質。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有歷史自豪感。率先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將是那些有着長期辦學歷史的具有豐富精神傳統的大學。

  在浙江大學,最能展示浙大歷史底蘊的便是浙大前校長竺可楨,他是中國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竺可楨執掌浙大十三年,他對現代大學教育提出了許多重要的理念和思想,這些辦學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曾經從《竺可楨全集》中摘編了50條教育名言,包括論教育目的、論辦大學、論大學精神、論人才培養等等,這些思想現在看來仍然閃耀着奪目的光彩,對我們深化對教育的理解有重要的價值。浙江大學的“求是”傳統可溯源於其前身——創辦於1897年的“求是書院”,自求是書院創建以來,廣大師生以振興實學、求取真知、復興民族為己任,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優良校風和辦學傳統。竺可楨主持浙大後,很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並且深知培養和建設一所大學良好的校風學風的重要性,他十分讚賞浙大“求是”的傳統精神。“求是”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西方近代科學的真諦,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必須把握住這個共同點。所以在竺可楨校長的積極倡導下,浙江大學於1938年正式把“求是”確定為校訓。求是學風遂得以進一步發揚光大並逐步升華為“求是精神”。後來,路甬祥校長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求是精神”的內涵,他特別強調了創新對於新時期大學建設的重要性,並提出“求是系治學之本,創新乃科學之源”,即“求是創新”。“求是創新”賦予了求是精神以更新的時代內涵和活力,現在看來和國家民族的發展方向非常吻合。

  浙江大學的辦學目標是在2017年,也就是建校120周年前後,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這個目標的實現依靠兩個因素:一個是環境,另一個是自身的努力。浙江大學的國際地位正在不斷提高,這與中國的飛速發展和在國際上所處的重要地位是分不開的。浙大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與長三角地區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浙大的建設和發展會借鑑國外著名大學一些好的經驗,但不會完全一樣,浙大走的是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浙江大學將秉承傳統,求是創新,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

自主創新也要借梯爬高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尋求跨越式發展。與國際一流大學相比,我國的高水平大學在辦學理念、管理體制、師資隊伍、學科水平、辦學條件等方面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甚至躋身世界一流行列,必須尋求超常規的發展和跨越。我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改革的精神,認真研究國外若干一流大學後來居上、超常規發展的成功經驗,並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切實的發展目標,發揮後發優勢,尋找趕超之路。

  觀察國外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流大學,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只有發揮特長,形成特色,才能造就學校獨有的核心競爭力。浙江大學的特色之一是擁有較為齊全而強大的學科門類,有利於學校培養創新型、複合型的人才,也有利於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提出的帶有綜合性、複雜性、關鍵性的問題;二是地處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最活躍的浙江地區,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廣闊的天地。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和資源優勢,明確未來發展的獨特方向,是浙江大學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

  我們考慮,像浙江大學這樣以學科齊全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要實現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有下面幾條思路:

  第一條,堅持卓越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加快教育創新步伐,建立符合國際一流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的教育教學體系,按照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和國際化的要求,在教學理念、招生培養、專業課程、方式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特別是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近年來,浙江大學調整了人才培養結構,使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達到1:1.39,大力倡導研究型教學,將創新實踐活動貫穿教育教學過程,實施了大學生科研訓練等計劃,學生創新能力不斷提高,2005年我校研究生參與研究共發表SCI論文1425篇、EI論文1054篇。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已經開始成為我校學術和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第二條,堅持高水平、強輻射,在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積極為國家與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作貢獻。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在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僅要面向國際學術前沿,而且要面向國家和地方的現實需求。“高水平”就是要發揮學科綜合交叉優勢,着力增強學校的自主創新能力;“強輻射”就是學校應主動融入國家與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為國家和區域發展的動力源泉。近年來,浙江大學通過學科交叉的創新平台和基地建設,匯聚校內外優勢學術資源,創新能力大大提升。如2005年科研經費已超過11億元;基礎研究經費規模一直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同時,浙大根據長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的實際,積極參與研究區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經濟建設的重大項目,推動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促進區域發展的現代化。

  第三條,堅持開放辦學,在全面加強對外合作交流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學校的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綜觀全球,凡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必然是世界性的科學研究交流合作中心之一。在自主創新水平還不高的我國,建立開放性的國際化科技合作平台,借梯爬高,利用國外創新資源,既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優勢,更是加速提高我國源頭創新水平的有效途徑。

  第四條,堅持人才強校,在全面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的基礎上,着力加強高端人才的培養與引進。要着眼於世界一流水平,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全面優化隊伍結構,重點培育和引進傑出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型師資隊伍。科學技術的發展靠人才,高等教育的發展,最重要的也是靠師資和人才。近年來,浙江大學的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2005年已經達到51%,目前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6名,此外,還籌集各方面資金,在校內設立了“光彪特聘(講座)教授”、“求是特聘教授”,吸引國際著名學者來校工作。當然,我們目前的人才隊伍還遠遠沒有滿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需要。我們也希望國家能加大對引進高水平人才的投入,使我國高水平大學能夠儘早地走向世界,帶動全國大學總體教育水平的提高。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美國的博士後
2005: 牛津大學
2004: 孫悟空讀博士記
2004: 中國高校實力綜述和命運
2003: 科大少年班培養的部分名校教授
2003: 南京與北京——南大與北大
2002: 朝日新聞·中國觀察:清華北大
2002: 發展知識經濟的五大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