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情爱史---原始的激情(生殖奥秘与两性观) |
送交者: 芨芨草 2022年07月22日06:09:22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人类情爱史---原始的激情 蕾伊·唐娜希尔 著 (台湾)李意马 译 11、近世篇 生殖奥秘与两性观 在16及17世纪时,欧洲有一段“人体探险”的时期,到18世纪时,这种理性生活活动更有声有色,其中一个重大发现是为一万年来的老间题找到了答案:性交“如何”制造孩子?但说来奇怪,在人类延续400代以上血统的历程中,即使是最粗心大意的人也一定看得出来,孩于象母亲的机会跟象父亲的机会几乎一样多,但人类却一直认为,女性在生殖过程中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 在西方世界,希腊人首先提出一种生殖理论,他们认为男人的精液是孕育生命的基本物质,而女人只是一种“孵育器”。公元前4纪的亚里斯多德认为,男人的精液是一种“灵魂物质”,它和女人的经血混合,而产生有生命的小孩,他还为此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那就好象牛奶变成乾酪的过程:“牛奶是体(物质成份),而无花果果汁或凝乳剂(精液)则含有使牛奶固定的物质。”500年後,罗马的医生加林(Galen)认为,在子宫里“播种”与在土壤里播种一样,与他同时代的基督教神学家亚历山大港的克雷蒙特(Clement of Alexandria)则认为精液是一种近似于人或即将成为人的物质。他们两人都赋予精液更高的哲学价值,特别是克雷蒙特的观点更有助于解释教会何以将精液视为神秘之物,以及不是为了孕育生命而出精何以是一种罪的主张。 如果精液是“近似于人”的物质,那么它当然就与上帝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基督徒不仅不能无谓地浪费精液,连想对它的“品质”置喙亦属冒渎神明之举。但在亚洲,情况就截然不同,中国人虽然有抽象的道家思想,但却远比西方人实际。他们认为有规律地艰收“阴”,可以补“阳”,改善精液的品质。而印度人,以及受到印度性观念影响的阿拉伯人,则都非常在意精液品质的控制。 1950年,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印度某个村落访问了一群高阶级的印度人士,想要了解他们对精液的看法。他发现,这些印度人认为精液相当珍贵,一滴精液需要40滴血以40天的时间才能造成,但如果留意饮食的话,可以加速它的制造过程,譬如多吃动物奶、牛油、面粉、米谷、精糖等(这些都是比较贵的食物),而玉米、粗糖、香料等则应避免,有一名自称该村性能力最旺盛的人士建议以生鸡蛋和蜂蜜搅合牛奶来吃最佳。他们认为品质优良的精液就象富含奶油的牛奶一样,体内储存足够的精液是健康和幸福的保证,精液若过剩,还可转而储存于脑中,脑中约可储存七盎斯的精液。 印度人将性能力与精液活力视为身体健康的一个表征,在一个经常有好几百万人死于饥饿的国家,如果不特别强调饮食的重要性,反而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他们的“摄食补精”之说是可以理解的。此外,他们对精液也有某些独特的见解,譬如认为在一次射精之後,需要过一段时间後才能恢复原有的精液活力,现代的研究指出,此一“复原”的时间约需40小时。但他们认为过剩的精液可储存于脑中,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奇想,这可能与其但特罗信仰(Tantric belief)中的“微细身”(Subtle system)理念有关(详见“印度篇”的介绍)。 欧亚大陆的居民,对此一间题在细节上尽管看法相当歧异,但却有一个共通的基本看法:大家都认为精液绝不能做无谓的浪费。中国人认为它会使一个人的各方面都衰弱下来,印度人则知道精液的供应是有限的,而西方人则认为浪费精液会导致各种奇奇怪怪的身体报应,所谓“浪费”包括同性恋、自慰及每个礼拜性交多于一次等。意大利的西尼巴迪(Sinibaldi)在1642年出版了欧洲第一本性学经典之作the Gneanthropeia,他在书中恫吓说,浪费精液会导致痛风、便秘、驼背、呼吸浓浊及鼻子红肿等。200年後,“安息日耶稣重临教派”的创始人怀特(Ellen White)更认为,自慰会使一个人变为残废与白痴。1707年,一位德国医师认为“精液的耗损会带来倦怠、衰弱、动作无力、昏沉、发热、口干、舌燥、脑膜酸痛、感觉迟钝、几岁败坏„„”,後来又有一位瑞士医师认为自慰会导致生疮、失明、性无能与发疯。 到19世纪,医学团体开始用“精漏”(Sperma torrhea)来描述梦遗流失精液的现象。毕尔德(G.M. Beard)更以“神经衰弱”这个名词来形容上述诸症状。当时普遍认为,一再流失精液会导致精神、肉体与道德的崩溃,最後死于“脑子枯竭”。为了避免精液的流失,医师发明了一些特殊的装备,套在病人的阴茎的根部,防止夜间勃起及梦遗;或将电极插入病人的直肠、尿道、或插在阴茎、阴囊、大腿内侧,通电刺激,避免精液流失,可谓用心良苦。 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到17世纪,西方人一直认为精液才是孕育生命的的主要成份,其实在基督教时代开始时,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人士已经发现女性卵巢的存在,认为它们是类似于男性睾丸,但却不重要的器官,它们所分泌的“女性精液”聊胜于无,在品质和活力方面都与男性精液无法相比。16世纪时,一位西班牙的解剖学家“勉强”将此一发现记载在“人体的故事”一书中,希望“妇女不要在知道自己也象男人一样有摹丸之後就变得自大”。 17世纪显微镜的问世为医学带来突破性的进展,1672年,一位德国外科医师格拉福(R. de Graaf)用显微镜发现了卵子,而且晓得它是由卵巢排出,向子宫移动的。但卵子是怎么移动的呢?他认为那是受到男性精液中的刺激性气味而引起的。8年後,刘文厚(A van Leeuwenhoeck)(通译:列文虎克)将男性精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中含有很多象蝌蚪般会动的小生物,他将它们命名为“小动物”(anirnalcules),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精虫”。 此後数十年,格拉福和刘文厚的门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会,格拉福派的学者认为女性的卵子中含有一个具体而微的人形,而刘文厚派的学者则认为这个具体而微的人形是存在于男性的精虫中。关于生殖理论的争辩越演越烈,但没有人愿意折衷妥协,试探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身心遗传均有贡献的可能性。大家各持已见,结果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身入显微镜的研究中,其中有人竟因此而主张教会所说的“处女生殖”(耶稣是圣母玛丽亚处女生殖而来)是对的。格拉福派的学者发现,雌性的绿色蚜虫不必交配,一天也可产下九只小绿色蚜虫。如果绿色蚜虫能够“处女生殖”,那么人类也有此可能。 18世纪中叶,植物学家在对植物的观察中证实了植物的某些特性乃是来自双亲的遗传,但此一争论要直到1854年,科学家亲眼观察到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的一刹那景象,才告尘埃落定。虽然当时观察的并非人类精卵的结合,而是青蛙的精卵结合,但此後,大家总算接受了一个孩子所承袭的特性,来自母亲的与来自父亲的一样多。 过去一向被视为只是个“孵育器”的女人,现在由科学界证明她们在生殖方面的角色,不仅不下于男人,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女人虽然不致于像18世纪那位西班牙解剖学家所担忧的“因此而变得自大”,但它有助于女性地位的提高乃是无庸质疑的。不过,对生殖真相的了解也产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在19世纪的前半期,一种建立在偏颇的历史观与生物学上的“种族优越论”开始出现,特别是在反犹太情绪浓厚的德国及黑奴成为头痛问题的美国更为盛行。1859年,达尔文(C. Darwin)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fo Species)一书似乎也证实了某些种族在“自然汰择”之後的确比较优秀,这种进化论加上对生殖真相的了解,使得两姓通婚变成一个严肃的课题,大西洋两岸的理论学家开始忙着去寻找与“低劣”的异族通婚,如何使优秀的血统衰败的证据。种族混淆、种族歧视又开始象一只魔掌攫住某些人的心灵。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21: | 搞情报:到底有没有北京大学物理系的硕 | |
2021: | 3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夏季高考物理附加 | |
2020: | 918能斩杀‘军头’的无人机遨游在中方 | |
2019: | 《评:“共匪、台独、六四、民运”》 | |
2018: | 陈兴杰| 美国老牌大国企的生与死 | |
2018: | 资中筠:我们不能幻想美国的力量真在衰 | |
2017: | 战争,是通往和平的康庄大道! | |
2017: | 揭露李庄罗南陔欢迎同济十六字“电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