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人性邏輯20.任何自由都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面
送交者: luis 2022年08月21日16:47:0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人性邏輯20.任何自由都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面

 

憑藉好壞的語義對應,我們還能澄清另一個綿延已久的模糊說法,就是以賽亞·伯林在《兩種自由概念》里,區分的“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了。由於涉及西方自由主義的某些難題,這個區分引起了全球學界的熱烈討論,今天還在延續,可以說是近幾十年,政治哲學領域最引人注目的爭議之一,其勢頭甚至蓋過了他同樣高度關注,意義也更重要的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關係問題

 

伯林開篇就坦白說,由於“自由是個意思含混不清的術語,怎麼解釋都成”,他不準備探討,這個神秘字眼的悠久歷史,也不打算深究,它被先後賦予的兩百多種含意,只想和前輩思想家一個樣,在“政治含意”上區分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

 

你看啊,就連西方的大牌哲學家,都被眾說紛紜繞得懶散了,把祖師爺蘇格拉底的哼哼教誨,也忘到九霄雲外啦:討論隨便哪個問題,你都得先搞搞明白,你用的概念術語,是怎麼個意思,不然就會落入雞同鴨講,不知所云的地步。

 

接下來他的徒孫亞里士多德,拼命鼓吹邏輯同一律,也是想告誡各位,同一個語境裡,同一個概念,只有一種語義,不可隨意任性地改來變去,從心所欲地混淆偷換,藉此毫不留情地一舉剝奪了,在學術話語中胡咧八扯的言說自由。

 

這樣子看,就算面前擺着一堆含意,各說各的,你想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也要先花點功夫,解釋一下你自己是怎麼理解“自由”的,再把“消極”和“積極”的限定詞加上去,然後闡發你的深刻洞見。不然的話,還沒從實然性的語義視角,釐清自由概念呢,你就直接從應然性的政治視角,區分兩種不同的自由,除了像兩千年來儒生們高談仁義道德那樣子,滿嘴跑火車,能有啥結果呀?

 

其實哈,《兩種自由概念》的最初版本裡,伯林還是在“最通常含意”上,把自由解釋成了“不存在阻礙人的意欲得以實現的障礙”“不受阻礙地做自己意欲的事情”,等於承認了,隨意任性,從心所欲,就是自由的“最通常含意”,嗯哼。

 

讓人納悶的是,一頓批評猛如虎後,他就扛不住了,在《自由論·導論》裡改口說,這兩個“最通常含意”上的解釋,是個“實實在在的錯誤”,因為“自由的基本意思是,如果人們被囚禁,或者嚴格意思上說被奴役,他們就失去了自由”。

 

更讓人納悶的是,即便在這樣子的事後反思中,大師好像也沒察覺到,一個禿羊禿神婆的邏輯事實:這些個定義之間,非但不彼此衝突,後來指認的“基本意思”,還是從先前的“最通常含意”中推出來的,因而與其說是“基本”的,倒不如說是“派生”的:當某人由於別人的阻礙,包括但不限於被囚禁被奴役,無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他就失去了人倫關係,或政治生活中的自由,不是?

 

既然伯林對自由概念的理解,已經這樣子稀里糊塗了,他進一步區分兩種自由的時候,陷入了更嚴重的稀里糊塗,也就不再出人意料了。問題在於,只要承認了自由的“最通常含意”,把它看成是人們“不受阻礙”的“隨意任性”,我們就只能得出一個結論:倘若在伯林自己強調的“免於(free from)”和“趨於(free to)”的意思上進行區分,所謂的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與其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自由,不如說是任何自由的兩個不同方面。

 

換個方式說哈,在自由的“最通常含意”里,所謂“不受阻礙”,僅僅體現了任何自由“免於阻礙”的消極一面;所謂“從心所欲”,僅僅體現了任何自由“隨意任性”的積極一面;兩個方面只有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成就日常生活的現實自由,嗯哼。

 

其實呢,當年在《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一文里,傑拉爾德·麥卡勒姆批評伯林的時候,已經從一個角度,指出了“擺脫”和“去做”的這種兩位一體:“X在擺脫Y去做(或不做、成為或不成為)Z上,是(或不是)自由的。”

 

不過哦,我們要是不想停留在,這個也有點抽象空泛,以及模糊混亂的公式上,就得引入好壞內容的語義對應,才能找到這種合二為一的深層基礎了:任何自由的“免於(free from)”一面,一定指向了作為“好之缺失”,對人有害,讓人討厭反感的壞,沒有例外;任何自由的“趨於(free to)”一面,一定指向了作為“壞之缺失”,對人有益,讓人值得意欲的好,毫無懸念。

 

明白了這一點,事情就清楚啦:有沒有什麼自由,只是“免於(free from)”某個壞,卻拒絕“趨於(free to)”對應的好呢?或者只是“趨於(free to)”某個好,卻不肯“免於(free from)”對應的壞呀? 答案明顯是否定滴,不是?

 

無論如何,你在積極地趨於生命之好的同時,不也就在消極地避免死亡之壞嗎?反過來看,你在消極地避免患病之壞的同時,不也就在積極地趨於健康之好嗎?那什麼情況下,你只是積極地趨於好,壓根沒有消極地避免壞,或者只是消極地避免壞,完全沒有積極地趨於好呀?敬請閣下找個實例出來,拜託。

 

至於伯林進一步主張,“免於(free from)”的消極自由不僅重要,而且純潔,不像“趨於(free to)”的積極自由那樣子,有一堆負面效應,也就不大站得住了:原本在語義對應中一體兩面的東西,怎麼可能形成這樣子鮮明的反差啊?

 

大概就是由於他的誤導,當下有個金句很流行:“真正的自由不在於,你(積極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僅僅在於,你(消極地)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振振有詞,貌似有理,可惜重複多少遍,好像從沒論證過,就是一句斷言。為什麼呀?因為一論證,它就露餡啦:不管你舉出哪一種“真正的自由”,它有沒有可能,渾身都是消極地不想做什麼,一點也沒有積極地想做點什麼啊?

 

答案明顯也是否定滴。拿伯林自己看重的政治含意上的消極自由,亦即“免於別人(尤其是官【府)干涉”的個人自由來說,它的核心內容不正是指,個人享有不受別人的限制約束,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麼?換個方式說哈,你有權拒絕別人的強制逼迫,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就恰恰在語義對應中意味着,你可以不受干涉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麼?

 

其實吧,按照嚴絲合縫的語義邏輯,哪怕“我躺故我在”這種最徹底的“消極自由”,下面的意思上,也首先是一種“積極自由”:只有在你“想要”躺平的時候,它才會成為你,“啥都不想做,就啥都不做”的“真正”自由。不然的話,別人怎麼知道,你的平躺,不是無欲則剛死翹翹,或是生活不能自理了?

 

友情提醒一點,道家的老聃,早就以這樣子的方式,展現了積極的“為”和消極的“無為”之間,既相反又相成的悖論了:對人來說,哪怕最消極的“躺平”之“無為”,也得靠“想要”的積極之“為”來達成,俗話或曰“為無為”,嗯哼。

 

所以呢,一旦在語義對應中,理解了自由意志,總是趨好避壞的雙重內容,我們很容易看出,伯林鼓吹,很多人附和的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之分,也屬於一種子虛烏有的二元對立,站不住腳。順便囉嗦一句,伯林後來用消極自由,矯正積極自由的時候,還同時用多元主義,消解了一元主義,結果讓自己倡導的多元自由主義陷入了自敗,也與他搞的這種二元對立,大有關係。

 

進一步看,讓伯林感到撓頭的自由是不是價值,或者說有什麼價值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實然地講,既然自由在於積極加消極地趨好避壞,那麼,任何人的自由,對他自己來說,都同義反覆地屬於正面的好價值,毫無懸念;任何人的不自由,對他自己來說,都廢話一句地屬於負面的壞價值,沒有例外。

 

其實哈,伯林自己引用的密爾一句話:“唯一配得上自由這個名稱的,是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意欲的好”,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只需補充“避免自己討厭的壞”的一面,糾正重好輕壞的弊端,就夠充分的了,不是?

 

也是在這個意思上說自由雖然如同伯林主張的那樣子,是與其他價值並立的一種特定價值,但首先更是一種涵蓋了其他價值的總合價值:只要給“免於”和“趨於”的抽象形式,灌注了好和壞的具體內容,人生在世的所有其他好價值,包括但不限於飲食,穿衣,健康,求真,正義,信仰等等,統統能夠歸結到“自由”這種好價值那裡,以致我們有理由推出下面的實然命題:“自由是人的本質。”

 

那麼,要是這樣子的話,為什麼現實生活里,還有那麼多人,拼命否認自由是個好價值呀?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結合伯林在“政治含意”上,實際討論的“個人自由”和“管控自由”的關係,在“道德元理”等系列裡,具體展開分析了,在此僅僅蜻蜓點水地點它一下:這麼多人裡面,除了被灌進去的泥漿繞暈了頭,宣稱柿油意志有可能趨壞,居然去追求負面價值,因而不懂啥叫自由的蠢人外,剩下的主要是,只讓自己隨意任性,不許別人從心所欲的壞人了,嗯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基隆吹來暖暖的風——紀念父親李尚公
2021: 神通不敵業力(因果)
2020: 我對解義慧劍地理解 5
2020: 在牆外學習的一位古典吉他手
2019: 教會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
2019: 最新發現的我高祖劉鍾麟進士的一篇文章
2018: 真理的追求歷史
2018: 評《智商分布論傑出人才,科學嗎?》一
2017: 美式文革搞得咋樣了?
2017: 《李宗仁回憶錄》有四百多處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