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孔子名言解(4)
送交者: 彭運生 2022年09月19日16:53:5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孔子名言解(4)

10、“《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第二)

(白話文:《詩經》有三百首詩,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不虛假。)

如果說孔子在這裡表現出了某種喜悅之情,則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喜悅之情,孔子必須有某種個性,喜愛詩,喜愛具有相當體量的事物。

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喜悅之情,孔子還必須足夠幸運,以至於得到了這樣的一個事物——“《詩》三百”。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喜悅之情,孔子就能夠意識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夠意識到今天的此一喜悅之情能夠激活人們的概括意識。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喜悅之情,孔子還能夠意識到各種事物的價值,就能夠意識到必須有某種老習慣,喜歡找出事物的缺點;必須做出一定的努力,去查看“《詩》三百”中的每一篇是不是有這樣的一種缺點——“邪”;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概括出這樣的一種結論——“《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產生喜悅之情”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1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第二)

(白話文:用政令來管理,用刑法來達到一致性,老百姓就會追求免於刑罰,卻沒有羞恥心;用道德來引導,用禮來達到一致性,老百姓就會有羞恥心,而且前來歸附。)

如果說孔子在這裡表現出了某種成就感,則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成就感,孔子必須有某種個性,喜歡發現真理。

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成就感,孔子還必須有某種神奇的本領,能夠看見人們的內心世界,能夠看出人們的追求是什麼,能夠看出人們是不是無恥的;因此而發現了某種真理,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讓“民”變得“免而無恥”。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成就感,孔子就能夠意識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夠意識到今天的此一成就感能夠讓人們產生發現更多的同類型的真理的衝動。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成就感,孔子還能夠意識到各種事物的價值,就能夠意識到必須有相當的模式化意識,想要利用“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所隱含的句式;必須有相當的聯想力,能夠從“政”聯想到“德”,能夠從“刑”聯想到“禮”;必須足夠幸運,以至於獲得相當的權力,能夠去“道之以德”,能夠去“齊之以禮”;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快速發現這樣的一條真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能夠讓“民”變得“有恥且格”。

“產生成就感”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1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第二)

(白話文: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的時候能夠立足於社會,四十歲的時候做到不胡塗,五十歲的時候認識了天命,六十歲的時候聽到什麼話都能保持鎮靜,七十歲的時候隨心所欲,卻不逾越規矩。)

如果說孔子在這裡表現出了某種喜悅之情,則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喜悅之情,孔子必須有某種個性,受不了畏首畏尾,受不了犯錯誤。

要想產生這樣的一種喜悅之情,孔子還必須足夠幸運,以至於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自己變得“從心所欲,不逾矩”了。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喜悅之情,孔子就能夠意識到某些事物的力量,就能夠意識到今天的此一喜悅之情能夠激活人們的年齡意識,孔子因此而意識到:現在的自己“七十”歲了;就能夠意識到此一喜悅之情還能夠激活人們的自我總結意識。

一旦產生了這樣的一種喜悅之情,孔子還能夠意識到各種事物的價值,就能夠意識到必須有相當的模式化意識,想要利用“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所隱含的句式;必須有相當的記憶力,能夠記住數十年前的事情;必須有相關的知識,知道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一些特點才算是“志於學”,才算是“立”,才算是“不惑”,才算是“知天命”,才算是“耳順”;只有這樣,自己才能快速寫出這樣的一份總結報告——自己是“十有五而志於學”,是“三十而立”,是“四十而不惑”,是“五十而知天命”,是“六十而耳順”。

“產生喜悅之情”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1: 請看老天爺如何消滅中共
2021: 中秋節
2020: 這就是素質教育——架構圖解
2019: 父母最可怕的行為,是捨不得放手
2019: 今天就用常識來說說否認神經系統做傅里
2018: 彭運生談藝錄(222)
2018: 524‘古人很簡單,睜開眼睛,就只看見
2017: 大陸學者談中國社會的四大“症狀”
2017: 我所看到的——中國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