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北大理工科的科研力量已經超過清華?
送交者: tom7456 2002年05月10日18:43:0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北大清華誰更強?兩所頂尖學府的世紀對話

中國經濟時報5月8—9日文章(中國工商報記者王國明本報記者劉建鋒)

不久前,北京大學的一次科技獎勵大會激起了記者想要做這一話題的興趣。在那次會上,中國工商報記者王國明在仔細看了北京大學去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的名單後若有所思,終於向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過去人們都說北大文科第一,清華理工第一,可是去年全國高校總共才獲得了9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其中北京大學獲得四項,清華獲得一項,而且從80年代至今,北京大學獲得了4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清華獲得了一項,北京大學獲得了15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清華獲得了5項。這個事實是否說明現在北大理工科的科研力量已經超過清華?”

這個問題背後的含義是豐富的,那次會後,時任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現任北大黨委書記的閔維方教授對記者談起北京大學的管理,其精髓是“兼容並包、思想自由”——蔡元培掌校以來成其為傳統的八個大字。閔維方說:“我們的管理是很鬆的,對教授沒有那麼多的要求,我自己也是教授,我從一開始就覺得北大的教授自由,就喜歡上這裡的管理方式。我們對於科研人員,也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和框框。”

我們眼望着北大進步的同時,也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清華大學,近百年來兩校比肩而立,豎起了我國高教的旗幟。二者互有長短,然而近來不論是從科研成果還是校辦企業,來自清華的消息似乎是遜色了許多,據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介紹,清華已經將提高科研力量的增速作為重要課題提上了日程。

北京大學科研部部長、研究生院副院長朱星教授:北大理科全國一流

北京大學科研部部長、研究生院副院長朱星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1952年院系調整時,北大的工科劃轉到了清華,清華的理科劃轉到了北大,這就造成了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北大基本上沒有工科、清華基本上沒有理科的狀況。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張黎明則說,數、理、化、生四門理科基礎學科是北大傳統的優勢學科,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數學學科的發展在北京大學的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影響。1913年秋,北京大學數學門招收新生,標誌着我國現代第一個大學數學系正式開始教學活動。1917年1月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出:“大學宗旨,凡治哲學文學應用科學者,都要從純粹科學入手;治純粹科學者,都要從數學入手。所以,各系秩序,列數學係為第一系。”時至今日,數學科學學院在全校各院系中仍然位列第一。1952年秋,為適應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全國高等學校進行了院系調整。北京大學數學系與清華大學數學系、燕京大學數學系經調整後,組建了新的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95年成立了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八十多年來,北京大學的數學學科先後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其中16位畢業生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大物理學科在國際上有着廣泛的影響。1913年,北京大學設物理門(後改名物理系),這是我國最早的物理學本科。抗戰時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在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物理系培養了李政道、楊振寧、朱光亞、鄧稼先等一大批傑出科學家。1952年院系調整,原北大、清華、燕大三校物理精英合併成新的北京大學物理系,聚集了饒毓泰、胡寧、黃昆、虞富春、周培源、葉企蓀、王竹溪、楊立銘、褚聖麟等一大批中國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使北大物理系成為中國高校中首屈一指的物理重地。20世紀50年代後期,從北大物理系分出了地球物理系和無線電系。1955年,從全國各地調入教師建立了我國高校第一個核科學專業——物理教研室(後該名為技術物理系)。解放後的50年,北大物理學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包括90多名兩院院士。北大物理的教學和系列教材享譽國內外,王竹溪、黃昆、趙凱華、郭敦仁、曾謹言等名師名課在國內外影響深遠。北大物理的科研工作碩果纍纍,胡寧、楊立銘、甘子釗、楊應昌、胡濟民、陳佳洱、趙柏林、陳建生等,帶領北大物理學活躍在科研前沿,有很大的國際影響。

作為中國國立大學中最早建立的化學系,從1910年京師大學堂化學門正式招生起,北京大學化學系就肩負起了現代化學教育的重任。1952年院系調整,北京大學化學系集中了一批優秀的化學家,師資力量空前壯大,化學教育和研究都得到發展。北京大學化學系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等領域在中國高校化學界均有較高的學術地位。1995年,化學系組建成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目前,北大化學院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5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的10人,獲得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和優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的5人。近年來,科研成果也逐年上升,僅2000年以來在SCI源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每年都在400篇以上。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925年的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它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最早建立的生物學系之一。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目前我國所有大學中師資和科研力量最強的生命科學學院。在為國家培養出的4600多名生物科學工作者中有26人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是培養中國最優秀的生命科學人才的搖籃。 近十年來,全國各省高考狀元有八分之一選擇進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習。

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孫哲:清華追求 “文理會通”

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孫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從歷史上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趙元任等“國學四大師”,到熊慶來、楊武之、華羅庚等蜚聲中外的數學家,清華大學在歷史上是一個“文理會通”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後,清華大學變成了實力雄厚的工科大學,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

孫哲介紹說,近些年清華的文理科發展也很快。1984年,清華大學在已有理學科系基礎上恢復理學院, 1993年在已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系、所基礎上建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1994年在已有信息學科系、所基礎上建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1999年恢復建立法學院、建立應用技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併入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0年在公共管理系的基礎上建立公共管理學院,今年4月20日還要成立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據了解,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是清華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清華大學的科研工作取得長足的進步。清華大學平均每年承擔科研項目約1500項,通過鑑定、上報登記成果約200項。1978至2001年累計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283項;年科研經費從1993年的1.4億元猛增到2001年的9億多元,年增長率超過20%。1989年11月,由清華大學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座5兆瓦低溫核供熱反應堆投入運行,這是我國在核能科學技術的開發和利用領域取得的一項突破性進展,開闢了核能利用的新領域;2000年底,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之一、我國第一座10兆瓦高溫氣冷反應堆在清華大學建成臨界,使我國在先進核動力反應堆設計、研製方面達到國際水平;1994年10月,建在清華大學的國家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工程研究中心獲得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頒發的國際大獎──大學領先獎。目前, 清華大學共有12個學院、48個系,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24個、二級學科107個,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二級學科139個。全校共有3803名教師和科研人員,他們之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5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4名,博士生導師591名,教授(研究員)1008名。在校學生2萬4千多名,其中本科生1萬3千多名,研究生1萬多名(其中博士生3千多名)。近年來,清華大學圍繞着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總目標已邁出堅實步伐,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今日的清華大學已經成為擁有理、工、文、法、醫、經濟、管理、藝術等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

北京大學科研部部長、研究生院副院長朱星教授: 北大科研實力雄厚

朱星教授介紹說,北大作為國內一流大學之一,是一所文理並重、學科相對齊全的綜合性大學,並在基礎研究方面在國內有着重要的地位。遺憾的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還有部分人以為北大隻以文科取勝,忽略了其理科實力。在一些網站的BBS上,不時會有諸如“北大居然有物理系”之類的疑問。

事實上,在2001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評選中,在一等獎空缺的情況下,北京大學在全部十八項二等獎中獲得了四項(高校共獲九項),幾乎占到四分之一。全國高校1982-2001年期間,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自然科學一、二等獎在4項以上的只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吉林大學等4所院校。北京大學獲一等獎1項、二等獎15項共16項,是其他三所院校的總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作為國家級對於基礎科學研究的最高榮譽,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成果被廣泛引用的科學家。北大在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占有優勢,說明北京大學的基礎研究在國內居領先地位。2001年,獲獎項目的四位第一完成人,生命科學學院的翟中和院士、地球物理學院的塗傳詒院士、濮祖蔭教授和數學學院的王詩k教授,都是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在國際上也有很高的聲譽。國家自然科學獎這個榮譽肯定了他們的學術成果,也從側面澄清了一些人關於北大沒有理科優勢的誤解。

據介紹,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是由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500萬元。對於科學家來說,這一獎項是目前國家給予科學技術事業的最高獎勵。國務院規定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實際上,至今只授予過4位科學家。2001年,北京大學的王選教授作為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發明者,以其在我國印刷和新聞出版以及其他信息處理技術上做出的無可爭議的巨大貢獻,被授予此榮譽。另外,2000年和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文俊院士和黃昆院士都是北大的校友。

朱星教授說,國家級科技獎勵影響力大、示範性強,是衡量一個單位或個人學術水平和社會貢獻的重要指標之一,一流的大學必須擁有一流的科研成果。2001年度北京大學獲高水平國家科技獎勵多項,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據了解,目前在北大工作的兩院院士53人,數量列全國高校第一;北大所聘請的長江學者數目達到 53人,高居第一;科技部公布的2000年SCI科技論文統計,北京大學以1105篇榮登榜首;2001年科技部批准設立的20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即“973項目 ”)中,北大有5位教授出任首席科學家,至此,北京大學出任“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的教授達到了11位,是目前國內出任“973 ”項目首席科學家和承擔“973 ”子項目最多的單位;教育部公布的2001年重點學科北大有81個,是第二名的2倍左右;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結果,北大8篇入選,為第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的公告中,北京大學2001年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數為179項,獲資助總經費3300萬元,均為全國第一。

在理科研究中,位於國內領先已不是北大人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在國際學術界處於領先位置。不但要擁有世界一流的實驗裝置,更要在國際頂尖科技期刊上發表高質量論文。北大要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下,爭取在部分學科率領國際科研潮流。張青蓮院士測定的銦原子量被國際原子委員會接受為國際標準,這是我國測定的原子量首次被國際接受。1996年,第一個磁光阱在北大誕生,從而進入了這一世界尖端的科研領域。王選院士在計算機技術研究中,不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而且使中國的整個出版領域發生了翻天履地的變化,並且打入了國際市場。

朱星教授說,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北大合理的學科結構不可分割。他介紹說,北大現在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個,二級學科15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77個,在全國高校中擁有最多的研究生學位授權學科,這也是2001年北大獲准81個重點學科的原因之一。經過整合後的北京大學理科和應用科學擁有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等五個學院,即將成立信息、環境等學院,加上原有的力學、心理、信息、環境等系和研究中心,構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合理布局。

至於人力資源,北京大學科研隊伍由理科1050位、文科1100位教師和研究人員、9000名研究生、數百名博士後研究人員組成。另據記者了解,有關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數量,研究界有一個說法——“北大理科是用相當於清華理工科五分之二的人力和清華比較科研成果。”

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孫哲:清華文科尋求突破

每年的高招錄取,文科狀元幾乎全都去了北大,這對清華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清華恢復文科以來,發展十分迅速。

歷史上,清華曾有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大國學導師,他們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正是這些大師,使當年的清華文科世界矚目。院系調整時清華文科併入其他學校,自此,清華文脈驟斷。近年來,清華提出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恢復並加強了文科。清華文科能否再現輝煌,為人們所關注。

清華大學原來是一所有自己的學術特色,並在治學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世所公認成績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清華的文科院系併入北京大學和其他院校,清華的綜合實力受到影響,最終成為國內實力最強的工科學府。由於文科的削弱,使清華一度缺乏一個良好的培養學生文化素質的氛圍。所幸的是,1952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清華老校友蔣南翔頗有遠見地保留了清華文科的全部圖書資料,並保留了音樂室,使那個年代的清華學子還是受到了起碼的文化藝術薰陶,並承繼了社團活動活躍的傳統。在今天看來,這是一項補救性的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清華逐步向綜合性大學回歸,但不是簡單地重複過去,而是在繼承舊清華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國內其他兄弟院校的長處並結合清華工科形成強勢的特點,重新規劃建設,加強了文科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建設。

據介紹,目前清華人文學院下設“七系三所二中心”,共有1個博士學位授予點、1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和3個本科專業。還設有人文學術研究中心、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語言研究中心等機構。學院承擔全校三個層次學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文科專業課程、公共外語課程等教學任務。同時為全校學生先後開設了100餘門人文社會科學和外語各種語種選修課。當然,清華文科現在還不能與北大等名牌院校相比,他們重點引進了一些人才,謀求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教育、科技哲學、專門史(思想史)、社會學等學科進入國內前列,經濟史、外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教育學、中國文學(現當代為重點)、倫理學等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據介紹,清華人文學院的教學模式也獨具特色,比如中文系,招生是文理兼招。學生除專業課外,要學高等數學、計算機應用等課程。三、四年級選修漢語系列和中國文化系列的專業課程,撰寫研究論文;同時,還可選修外語、史學、哲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新聞傳播、經濟管理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面的系列課程,在本科畢業前後,多數學生能分別進入相關第二學士學位學習階段,或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這種跨大學科的培養模式在高校中獨樹一幟,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為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中文系建有計算語言學實驗室和傳播學實驗室,同學們自辦了報紙、刊物和網絡電子報。

清華文科有着輝煌的過去,雖然有着近半個世紀的蕭條,但它文脈隱隱,延綿不絕。恢復文科,特別是1993年建立人文學院以來,清華文科正在恢復生機。但要趕上北大等院校,還需幾十年的時間。

在一家媒體進行的“你是愛北大還是愛清華”的調查中,共有51441人名參加,其中26241人選擇“愛北大”,約占51.01%;25042人表示“愛清華”,約占48.68%;還有158人兼愛二者,約占0.31%。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