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制度回顾zt |
送交者: 佚名 2007年04月24日10:59:1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制度始于2001年,该制度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做法,用社会捐赠的资金聘请世界最高水平的学术大师(或团组)来校任教,较快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目前,每个席位连续资助3年,每年100万元人民币,资助款全部来自国内外企业的捐助。截至去年年底,学校先后与13家企业(捐赠人)签署了讲席教授基金捐赠协议,共设立18个讲席教授(组)席位,聘请了包括“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在内的数十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课。讲席教授项目经过4年的运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基本实现了项目的目标。 讲席教授项目的实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些新兴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在国内的基础比较薄弱,而在国外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因此,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拿来”国外成熟的东西,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讲席教授们正是重要的交流“桥梁”。正如数学系主任文志英教授所说“这些讲席教授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因为起点高,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学识和经验很快可以把学生带到学科前沿。前沿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路怎么走,他能告诉你最合理的途径。”讲席教授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通过高强度的训练与高水平的课程,能很快把学生带到学科前沿。” 如在萨文迪教授的领导下,工业工程系对国外多所著名大学的工业工程系进行了充分调研和分析,制定了与其接轨的教学大纲体系。以萨文迪为首的讲席教授组还在课程内容设计、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现在该系所有专业课均采用英文教材,课堂上实施双语教学。此外,该系还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与美国普渡大学、德国亚琛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建立了案例教学库,并派学生到国际知名企业如诺基亚等进行课程实践。 与国外大学相互承认学分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在萨文迪教授的努力下,清华工业工程系与德国亚琛大学工业工程系建立了研究生交流培养计划,即在清华、亚琛、清华各学习一年,毕业后同时获得两校硕士或博士学位。最近,该系又与美国普渡大学工业工程系达成了互派学生、互认学分的协议。 又如,何毓琦讲席教授组成员针对国内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撰写了“科坛新学者指南”一书,针对中国学者在与国际学术界和国际期刊编辑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撰写论文、投稿、与编辑打交道以及申请基金时如何熟悉和遵守国际惯例,比较详细地介绍国际学术界的惯例和经验,以便对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有所帮助。同时,讲席教授组成员通过讲座、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向年轻教师和研究生传授创新思想,研究方法和科研道德,努力创造健康的科学研究文化和氛围。 高起点开展科学研究 讲席教授组的前瞻性,使许多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在了更前沿的位置。如何毓琦讲席教授组,他们确认传感器网络是当前国际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随即组成了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工程(半导体器件)、通信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在内的多学科课题组,大力开展了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课题组在何毓琦教授指导下,已经对传感器网络的目标检测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研究了传感器网络检测到目标的概率与传感器节点的个数、检测半径、开关机时间比、单位工作时间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理论公式,为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和部署提供了理论指导。目前,课题组正在全力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其它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同时,讲席教授组成员陆宝森教授利用担任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研究院(UTRC)顾问的有利身份,并经过智网中心课题组的努力,争取到了美国UTRC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第二期。UTRC对智网中心的科研能力和课题进展非常满意,明确表示智网中心研究人员是世界一流水平,并希望进行长期合作。 优秀人才向这里聚集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实施讲席教授基金以来,也引发了一连串的人才积聚效应。 如工业工程系目前有22位教师,其中11人获得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萨文迪在普渡大学时的博士生、台湾学者饶陪伦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据统计,在萨文迪的推荐和帮助下,一年来共有近20位国外和港台知名教授为该系本科生上课,其中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的Karwowski教授是国际工效学会的主席,他的课结合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深入浅出地分析工效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们体会到工业工程学科的丰富内涵和应用前沿。与大师们的经常接触,感悟大师的治学方法和人格魅力,工业工程系教师的水平不断提升:多位教师加入了国际学术性组织,其中4名教师成为6个国际杂志的编委或特约审稿人。年轻人才也在不断慕名向这里涌来。据介绍,今年许多高校相关专业的第一名都来报考清华工业工程系的直博生,这在清华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又如,经济管理学院以讲席/特聘教授团组的形式从海外聘请了28位国际知名的学者来院工作,担任讲席/特聘教授。特聘教授们的高水平教学给该院师生带来了惊喜。这些学者共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设了14门课程,这些课程均以内容新、学生受益面大、填补了该院一些课程的空白而受到该院师生的广泛认同。选修他们所授课程的学生已经远远超出了计划,甚至还有许多来自其他高校的旁听学生。一些师生由衷地说:“把国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带给我们共享,把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气氛带过来,对我们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商学院非常有益,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大有好处。” 感悟大师,拓展国际视野 与可度量的成绩相比,讲席教授带来的无形冲击也许影响更为深远。环境与科学工程系系主任陈吉宁教授是讲席教授制度的积极推动者和实施者。他说:“我们要建设一流大学,关键要有一流的观念。当你与世界级大师交往时,会发现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与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不一样。以前我们关注的大都是局部的、具体的东西,而他们想的即使是具体项目,也有很强的背景,有远大的抱负,让你感觉他真的在领导世界。与他们交往,我们得到的不见得是多发了几篇论文,也不见得是多培养了几名学生,而在于视野的扩展。”世界级大师使得中国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确立新的奋斗标杆。 自动化系讲席教授组的领衔教授、哈佛大学何毓琦教授的助手赵千川副教授说:“何先生给我最大的影响,是他那种来源于实际而又不局限于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另外,与世界级大师接触后,我们不再觉得他们很神秘,懂得了他们为什么能做出重大成果,也了解了我们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讲席教授基金的设立的确从多方面给学校带来了变化,影响深远,意义非常巨大。但由于该基金是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捐赠设立的,因此基金的数额亟待扩展。现在,许多系都有强烈的要求,希望聘请到更多的国际大师为系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热切希望海内外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鼎力支持学校的“讲席教授基金”,共襄学校发展之大计。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6: | 诚信缺失困扰学术殿堂 | |
2004: | 植物研究所更名的若干思考 | |
2003: | 印第安纳大学(IU) | |
2003: | 面对SARS:警觉、预防、安心 | |
2002: | 我的治学经历与体会--杨振宁 ZT | |
2002: | 科大的招生艺术 VS 复旦的“铁面无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