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嘴皮子的总是习惯于说清华北大招了多少状元,多少全省前多少名,却没有顾到这样一个事实:每年数百万的考生,能进这七所学校的哪个不是top 5%?因为招生大小年,比如说复旦招一两个踩线的考生,但不会影响整体的情况。
问题是现有的高考模式能够从这top5%中区分出top 4%,top 3%,乃至top 0.5%么?答案肯定是不可以,就算高考出题人水平再高也不可以,尤其是对于标准化的考试,要面对的是50%以上的考生。相对来说,能够更好的反映出考生水平的是多次考试的综合,即平时成绩(只是更好,但也不能够说就能够,如果只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相应的其可信度也要降低;但就目前来说应该是没有比这更好的标准了)。目前的录取的标准几乎唯一就是高考成绩。
再看几乎被北大清华所垄断的奥赛保送生,在高中生眼里,他们都是“偶像级”的人物。但实际来讲,这其中更多的是宣传效应,为了国家,为了中学,也为了清北:)试想,一个个偏科极其严重的,经由老师开小灶强化突击而获得的奖励又有多大的可信度?所以,同样的数学奥赛金牌,别的国家选手能拿菲尔兹,我们的选手最后改行学金融,就算偶尔有进入faculty的,表现也不强于普通申请者。
为了兼顾清北的众多愤青的残余的那点不知所谓的念头,这里的结论将退一步:在招的生源当中,清华北大和华东五校至少有超过30%的学生水平是相当的,现有的招考模式根本无法区分。剩下的大概70%的生源,各有差异,清北略强。
然后由此在引出一个结论,如果对一所学校的声望促进真正做出贡献的只有10%的毕业生的话,那么这七所学校至少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向世界一流奔跑的速度是一样的。当然前提是,这10%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程度的栽培--答案是:七所学校都差不多。
最后举一个例子,不一定是为了论证上面的结论。我统计了近年来我们市(总共五个县)近年来被清北录取的情况:平均大概每年三个(十年前大概每年有五到六个,不一定是高考全县第一名),考后填报志愿,都是省大概120名左右进的清北。同样的,我也了解到,现在每个县前五名的学生几乎都选择了华东五校(外加人大)。我们省,清北的录取几乎集中在大概四到五所名牌中学,占了80%以上的名额。就目前的高考模式,一般认为,比以前更标准化,难度也低于以往,而且从考前填报改为考后填报。
本文中的华中五校是指上海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