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揭秘:其实美国大学里也有潜规则 有人总结了五条zt
送交者: gongyou 2008年12月03日15:32:5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揭秘:其实美国大学里也有潜规则 我总结了五条zt -------------------------------------------------------------------------------- 2008/12/3 23:35 标题: 揭秘:其实美国大学里也有潜规则 我总结了五条 近年来,“潜规则”已经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汇,官场有之,股市有之,娱乐圈有之。现在好了,在刚刚出来的一本小说《诺贝尔的囚徒》封面上,竟赫然标着“ 刻画中外皆然的学界潜规则”的字样。看了作者杰拉西教授的简介,才知此人非同凡响,因为他不但是学界中人,而且是位顶尖高手,有着“人工避孕药之父”的头衔,赢得过无数科学荣誉。由他来讲述学界的内幕,自然应该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了。    潜规则之一:著名教授只管申请经费,几乎从不亲自动手做实验。   书中写道,在当今科学界,实验室的规模急剧扩大。哈佛、麻省理工学院或伯克利的许多研究小组,其人员多达三十人以上。但是,就像金字塔一样,实验室中有着森严的等级,大多数人都在从事一些具体、琐碎的工作,他们“只是被当作有手的工具而已”。而实验室的领导——那些地位显赫的“超级明星”,其主要任务则是募集研究经费,以及在重大科学会议上报告他们的成果,“他们自己当然是不会亲自动手做实验的”。   好一个“当然”!这明明白白地显示出,它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潜规则。根据这条潜规则,作为一个刚入门的学生,你得先像奴隶一样听命于你的教授,甚至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一个星期七天”,而所有的希望就是“多年媳妇熬成婆”,到时候你就同样可以享受“科学明星”的待遇了。事实上,大家都承认这条潜规则,所以书中的康托偶然亲自动动手,就赢得了其学生的无限敬仰:“像他这种地位的人谁还在做实验?”    潜规则之二:教授要在学生完成的论文上署名,甚至被看作主要作者。   在《诺贝尔的囚徒》中,一段关于这条潜规则的对话极为精彩。当正在攻读文学批评博士学位的莉亚对这条潜规则提出异议时,女化学教授阿德利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这个课题是我提出来的……我用我的研究经费提供了设备和学生的奖学金……向国家卫生研究院提出经费申请的报告是我写的……我们一起讨论工作进度…… 我建议采用某种技术……提醒她注意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她的结论是:“一般认为,教授作为作者之一是很正当的事情。事实上,这个领域里的人都认为我是主要作者。”   阿德利的话自有其一定的道理。不过,它也让我们看清了一个事实:在这些教授眼里,他们才是学术课题的真正完成者,而学生们只是“有手的工具”,在能够让学生们在论文上署名,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所以,当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斯塔福和他的导师一起联名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时,他就十分满足于自己没有像大多数科学合作者那样被忽视,被列在所有称呼中最常见的“等等”之中。“能够逃脱在参考书目中被列为‘无名氏’的遭遇,总归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潜规则之三:女性在学术界很难得到晋升。   渴望成为母亲是每一个女性的天性。但在学术界,想把事业和母亲的身份结合在一起可是一道天大的难题。为了获得一个在学校里永久任职的终身教授资格,“在化学或者大多数实验科学里,在你当助理教授的六年时间里,你不可能既做一位母亲又获得终身职位”。在大学里,大多数手握职称评审大权的评审委员都是年纪很大的老头子,“虽然接受过关于禁止性别歧视的法制教育,却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这就难怪在美国主要的大学里面,没有一所大学的化学系主任是女的。虽然招进来的研究生几乎有四分之一是女性,但在一流大学里只有很少数女性获得化学方面的终身职位——“哈佛大学没有,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耶鲁大学没有,斯坦福大学有一位。”   即使她们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终身教授,她们就真的会获得平等的对待吗?答案仍旧是否定的。以著名的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为例,她一生成就卓著,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还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却依然被视为异类。“他们平常称呼她‘吴夫人’而不是‘教授’,这难道不可笑吗?就好像她是个管家婆似的。”    潜规则之四:如非迫不得已,千万不要在申请课题时把一切想法都说出来。   众所周知,现在的科研需要花很多钱,于是,你一定得申请课题经费。可是你知道,这其中也有许多玄机吗?书中借主人公康托之口这样说道:“人们从事评审这种耗费时间的工作并不完全是出于崇高的责任心,是尽义务,或者说是某种善举。实际上,总有一些利己的成分在里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最早接触到最新进展,获悉最新消息。你会忍不住记下你所看到的东西,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比方说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你会忘记自己最初在哪里看到过它,渐渐地你认为它就是你自己的想法……”   原来如此!作为一位有着六十年学术阅历的科学家,杰拉西自然对此深有体会:“那些行家不会把一切都说出来,他们在申请中主要谈论自己已经完成但尚未发表的东西。只有初次申请的人,他们以前没有获得过经费,只好把所有的牌都亮在桌面上。他们别无他法。这就是这个行业的规矩:那些已经……”   “这个行业的规矩”,原来,这就是潜规则!可怜的新手,要是没人指点,他们还一直蒙在鼓里呢,只能乖乖地成为别人的猎物了。    潜规则之五:为了发表论文,要设法恭维评审人。   我们都知道,发表科学论文是很困难的事。在中国,一篇SCI上的文章就能让你身价倍增。可是,论文评审者却大多是很挑剔的。为了使你的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你就要设法使评审人符合自己的口味。那么,该怎么办呢?   下面的方法就是一条黄金法则——“在你论文的参考书目里不断地引用另外一位科学家的作品”,因为这很可能会引导编辑挑选那个人作为一个特别合适的评审人。要是你还想更保险一点,那你就要再费一点工夫,“把那位潜在的评审人的著作归类为‘一流’、‘发人深省’,或干脆就说‘精辟’,他在评审你的稿件时心情就会比较舒畅”。因为,“好话人人爱听,恭维永远有用。”   对于初露头角的学者,书中给出了谆谆教诲:“永远不要在书面反驳意见中侮辱评审人,无论他的评论多么愚蠢。”因为,这是一条潜规则!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0:00 我在美国的大学作教授多年。可以负责的说。这些不是废话,就是错话。 我想作者是要讽刺中国吧。把“美”换成“中”来读它?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0:08 其实教授就是老板,你见过几个老板自己上阵做事的?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0:11 取抉做什么事。。。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0:21 To 2nd FL. You said that you have been a professor in American university for many years, but have you been professor in China, and if no, how can you be so sure this article should refer to professors in China? OK, the conclusion is you are NOT a good professor in USA for your wrong logic, and you won't teach or research well in American university.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0:28 标题: yale I am a full professor in USA and agree on most of the points in this article. But you have to stop complaining about those imperfect things because these are determined by human nature...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0:29 前两条整个是扯蛋。申请经费意味着什么?你没有创造性的想法,谁给你钱?底下的人做实验,没有老板的指导,成么?还有,不管你在地球的那个地方,你在书面反驳意见中侮辱评审人看看。这也算是潜规则? 不懂不要装懂。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0:34 教授应该是了解自己实验室进行的每一个实验,但未必需要动手做得比技术员还好。 这只是简单的社会分工而已。不能算什么潜规则。 就如公司总经理下辖无数专业人等,他是做好他的管理还是应该亲历亲为每一件具体事务?傻瓜都知道的。确有一些教授搞不清手下研究人员做什么,但这类教授在美国的比例应该是远少于在中国的。美国七八十岁的教授还勤学不已的人遍地都是,中国三四十岁的教授,不小就已经在酒桌上打发光阴了。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0:34 揭秘:其实美国大学里也有潜规则 我总结了五条 what a shame title.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1:06 Make a lot sense to me.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1:56 guys: If your professor does not give your good reference, your career in that field is almost over. Same thing in China. we are told this is nice area. wrong. dirty as other industry. some are even worse.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2:08 标题: truth, but nothing wrong everyone knows about these, and i do not see anything wrong with it. i am shocked by #2's comment, especially from a self-claimed professor.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3:21 I agreed what the #6 said. The critical point is that if there are true in American, people will see as human nature from positive view other than taking others credits from negative view if happen in China. there is even worse like #2 who totally blank his eyes.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3:44 Right, these are human nature and reality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4:04 #13 tells the truth. Happens in USA, it is human nature Happens in China, it is Chinese weakness. -------------------------------------------------------------------------------- 作者: 匿名 京港台时间: 2008/12/4 04:39 These comments may be fresh to someone, but as a PhD candidate, I will take it for granted. The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is far from perfection, but it works well and effectively. We are a part of it, and we know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achieve absolute equality in any human organization. I'm glad to see someone touch this issue and wish the discussion will beneficial the system in the future. -------------------------------------------------------------------------------- 倍可亲.海外华人中文门户()
0%(0)
0%(0)
  一看就是共友发的 - Outlooker 12/03/08 (269)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7: "剑"字的第18种写法。
2007: ZT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张维迎
2004: 在北大读EMBA:意料之外的窘境
2004: 吴敬琏: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
2003: 钱钟书留学在巴黎
2003: 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气候和物种的变化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