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仍然通用的文字之中,汉字无疑是最古老,且源流可考的文字。汉字的起源,最常见的有五种说法,就是结绳说、河图洛书说、八卦说、仓颉说和现代的图画说。
现代的图画说比较可信,有出土文物证明。仰韶文化遗址和泉护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面的鸟和鱼的图案,和篆书的“鸟”、“隹(短尾鸟,据《说文解字》)”和“鱼”字非常接近。但是这些文字的雏形还不足以记事,只是某些部落的符号。而且,我们仍然不能以此否定仓颉的功绩,他很可能就是搜集整理这些符号,甚至可能开始创造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天降雨粟,鬼为夜哭”,虽然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但是文字的形成代表一个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确实也称得上惊天地泣鬼神。现存的仓颉书二十八字,收录于宋朝大观帖,虽然难以辨认,但是笔画看起来更像是金文,与甲骨文相去甚远,在文字的早期恐怕难以有这样整齐的书写,因此有人怀疑是汉代伪作,大观帖释文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但是这样好像是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砌。
仓颉二十八字图
后来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是古彝文,应当翻译成“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这样就比较有意义,应当是记录祭祀活动的。
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完备的文字,非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发展不可。下面的照片中,只要略懂篆书金文,也能认出“二三四五”等数字和“其、贝、北”等字。现在收集的甲骨文约有千余字。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