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日开学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才能进入小学接受义务教育,而只晚一两个月甚至是几天就得再等一年上学。这一让不少家长苦恼的“幼儿园复读”现象引发不少争议。记者昨天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目前正酝酿对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学校在优先保障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的前提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中国广播网》12月7日)
有关教育变革的话题总是令人兴奋或激愤。笔者注意到,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热议。从网民跟贴和有关网站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网民都支持教育部“放宽”小学入学年龄这一举措。特别是一些家长。而理由不外乎是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也特别机灵,只要孩子在行为能力上能够参加学习,就应该满足孩子家长的要求。没必要死守原先入学年龄的“红线”。从另一个方面说,也可以避免不少家长在每年的9月1日以前将尚未瓜熟落地的BB提前剖腹的现象出现。当然,也有人从节省“入托”费用上考虑。
事实上,还是关于儿童的,早在去年的12月,铁道部就顺应民众的呼唤并遵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符合购买半价条件的儿童身高做出调整,由1.4米提高到了1.5米。既然如此,那么,教育部完全可以顺着铁道部的改革思路对儿童入学年龄进行适当的调整。何况原来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政策并非砖木结构和钢铁结构,“放宽”一下有什么不可?
但问题是,任何政策包括小学入学年龄政策从理论说并非铁板一块是一回事,真正变革并付诸实施则是另一回事。在笔者看来,无论教育部的初衷多么美好,社会各界的理由多么充分,“放宽”小学入学年龄准会乱。
具体说来,“放宽”小学入学年龄要不要应地制宜?要不要应人制宜?甚至要不要因性别制宜?这恐怕是教育部首先也必得考虑的吧。若然,会不会引起新的教育不公和社会矛盾,若不然,会不会由于一刀切而导致拔苗助长?
其次,如果晚一两个月甚至几天满6周岁的儿童可以上学的话,那么,晚三个月的怎么办?晚两个月零一天的又怎么办?——这些孩子出身时差也不过一天或一个月呀,难不成一天或一个月就导致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巨大差别?而我们既然“放宽”其一,为什么就不能“放宽”其二?而依此类推,到最后是不是干脆孩子一出身就让其“背着书包上学堂”算了?
顺便说一下,有的网友不无忧寂地提到,每到每年的7、8月份,在一些医院的妇产科门前总见人满为患,言外之意是小学入学年龄上“松绑”,也可以给妇产医院“松绑”。但这能归责于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吗?恐怕主要原因是一些准家长什么都追求“超前”和念及那多支出的“入托”费用吧?不信,“松绑”小学入学年龄试试,保准在医院的妇产科门前照样人满为患!只不过换个时间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