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對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反思
送交者: 舒文 2003年04月08日21:42:5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現在新聞媒介一直在宣傳和探討: 全校師生雄心勃勃爭取在建校 100 周年(2011年)把清華建成世界一流大學。許多專家學者紛紛撰文如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更多的人從硬件比較如基礎設施、科研經費等方面感到了緊迫感。冷靜下來仔細思考,為什麼老清華(尤其是西南聯大)在那樣差的條件下卻造就了那麼多的世界級大師,形成群星燦爛的局面?根本原因在於軟件的教育方式、教育體制。

1952年院校調整,文理合併到北京大學,工科合併到清華大學,結果清華元氣大傷。從此清華變成了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清華幾十年來辛辛苦苦創建的、曾經造就了眾多傑出人才的聞名遐邇的文學院、理學院就這樣靠行政干預被挖走了。據說當時許多教授對清華是深懷感情的,很不情願地離開了清華,沒有辦法。94年7月《讀書》雜誌《清華園裡可讀書?》一文評述:“四十多年來清華大學出了很多大官,但是不出大學問家、大藝術家。”這也難怪,一所工科院校能出大學問家、大藝術家嗎?顯然大學問家、大藝術家多半是從事文理學科的。不過反問一下,四十多年來,作為文理院校的北京大學又出了多少世界級的大師呢?歸根結底在於軟件的教育方式、教育體制。

許多人總喜歡把北大、清華做一番比較,一個是工科院校,一個是文理院校,怎能比較?清華人愛說北大人學風浮躁、不切實際,北大人愛說清華人過於現實、思想僵化。 其實這是很自然的, 工科學生接觸的是些工程技術的實際問題,難免有些現實;文理學生總有些理想化。為何不放下架子,多看看對方的優點,取長補短,相互交流,豈不很好?事實上,很遺憾,一牆之隔的北大、清華交流並不很多。

雖然現在高等教育愈來愈普及,許多大學已經成了流水線的人才加工廠,但是作為國家大腦神經中樞的名牌大學必須實施靈活自由的精英教育,因為他們將主宰國家的命運,可現在清華有愈來愈演變成流水線加工廠的趨勢。跟普通大學相比我們的優勢在哪裡?有位老校友指出,現在的清華大學離國外工學院的要求還差一截,只能算清華高等專科學校。 我們捫心自問一下, 對於創建世界一流到底有多大的把握和信心?今天清華幾乎羅致了全國近半數的高分考生,家長、老師們對他們寄託了多大的希望?清華負了這麼重大的責任,我們能否把他們培養成傑出人才?

老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世界一流大學首先應該擁有並培養出一批世界級的大師。任何一個領域裡的大師首先是一位思想家,並擁有深厚廣博的文化修養,是真善美結合的完美化身。這就需要通過真正的純粹的哲學訓練來造就,培養一種理性的、客觀的、徹底的獨立批判能力。說實話, 我們現在真正意義上的哲學教育(真)幾乎是一片空白, 這是我最關注的問題;其次是倫理學教育(善);最後是藝術教育(美)。請仔細讀一讀美國大學的哲學教材《哲學──理論與實踐》,下面附有第一章“哲學和哲學的功用”提要。請仔細對照一下,我們的腦子裡充滿了種種偏見、狹隘、束縛、無知,如此哲學背景怎能有創造性的大作為?我念完這本書後,感到慚愧。其中宗教哲學部分還包括了佛教和中國的宗教,有幾個人了解真正意義上的宗教觀念?愛因斯坦說:“在科學上有偉大創造成就的人,全都浸染着真正的宗教觀念。”讓學生們接受純粹的真、善、美的薰陶,從而培養他們真正的科學精神, 這是我們整個大學教育中根本的根本。 狠下苦功,廣招賢才,在不久的將來使清華重新成為文法理工並存的綜合性大學,形成“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良好風氣。這樣各個領域的師生就有機會相互交流,也容易促成交叉學科的發展。我很佩服“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他提出的各種辦學思想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借鑑。

我很欣賞某藝術院校校長在迎新會上的談話:本校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數的着的,本校是培養大師的地方,只要每屆出了一兩位大師,那麼我們的教育就算成功了,甚至其他師生作為鋪墊都沒有關係,哪怕出幾個怪才也可以。如果同學們有什麼要求和意見,請儘管提出來。只要我們做得到的,我們將充分滿足大家的要求。在他任內,該校果然出了許多有世界影響的藝術家。作為名牌大學的清華大學理應成為大師的搖籃。 從科學史上可見,人類主要科學成果的80%是由少數傑出人物完成的。 當然也不否認現代科學研究的集體協作。只要是有助於傑出人才脫穎而出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我們都應當盡力採用。怎樣才能讓這些傑出人才脫穎而出呢?

首先必須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發展機會。我們既不能自由選擇寢室,也不能調換專業; 我們既不能打破班級概念,又不能讓學制更加靈活自如。 管得太多,限制太死,對培養創造性的人才,是十分有害的。因為傑出人物真正的創造力源泉來自內在的、強烈的本能衝動! 西方著名大學的靈活自由暫且不提, 只要看一看近鄰日本著名的京都大學。京都大學曾經培養了三位本土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和一位赴美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有力地加強了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他們分別是湯川秀樹(1949物理)、朝永振一郎(1965物理)、福井謙一(1981化學)、利川根井(1987生物)。說實話,中國還沒有一位科學家能與湯川秀樹先生相媲美的。為什麼京都大學能持續不斷地培養出一流的世界級人才?就是因為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給予最大限度的自由發展機會,並予以適當的引導。首先是選課、選專業自由,允許調換;其次是何時完成學業自由,畢業後想要留在學校繼續學習其他課程都是允許的。哪象我們的學生宿舍管理科氣勢洶洶,“限定你三天內離校,否則……”?牛津大學當然更是如此,學生入學後,每人都有一個導師,根據你的情況為你出謀劃策,幫助你選課、選專業等等,過了兩年後才進行第一次考試。導師與學生每周至少有一次在一起吃飯,氣氛輕鬆自如,什麼問題都可以討論。其實各種各樣的規定限制都是人制定的,反過來又束縛了自己的手腳,甚至被異化了。必須打破那些毫無道理的規定,給學生們創造一個輕鬆自由的氣氛!

其次,必須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有許多同學跟我說:“你們的活動很好,可惜學習任務太重,沒有時間參加。”清華學生被沉重的課程壓得喘不過氣來,許多同學難得有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看自己想看的書籍。我平常接觸到有些同學,從談話中我發現,由於長期受升學考試壓力的摧殘,他們已經失去了起碼的獨立批判的思考能力,成為一架越來越聽話的、沒有個性的被動的接受機器。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這種教育體制下的悲劇。

愛因斯坦說: “使青年人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 對於有價值的教育是生命攸關的,由於太多的和太雜的學科造成的青年人的過重負擔,大大地危害了這種獨立思考的發展。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教育應當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項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 愛因斯坦若被升學考試的指揮棒趕得死裡逃生,十六歲的他哪有時間去胡思亂想:如果我跟着光線跑,那麼看到的光線電磁振盪將如何?在專利局工作期間,他抓住寶貴的一點點閒暇時間,偷偷摸摸地搞自己的運算。經過十年的痛苦思考,他終於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從學術研究的起源看,古希臘雅典的貴族階級利用他們的一部分閒暇,不帶任何功利地進行哲學的思考和探索,為人類文明的事業作出了永久的重大貢獻。只是到了近代,學術研究更多地已成為一種謀生的功利性職業。沒有閒暇時間,就無法進行回味、反思。“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建議有些同學乾脆停學一段時間或畢業後休閒一年半載,幹完自己想做的事情,讀完自己想讀的書籍,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對有些問題進行深刻的思索。

一個人一生中如果沒有充分的閒暇時間,就接觸不到許多美好的東西。不管你如何忙,都要拿出時間來欣賞藝術。藝術欣賞是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達爾文在晚年時曾感慨地說:“如果讓我再過一輩子的話,我一定要每周拿出部分時間來欣賞音樂或朗誦詩歌,讓那些漸漸死去的神經細胞重新活躍起來。”愛因斯坦惜時如金,可是他欣賞音樂或彈鋼琴、拉小提琴,一連幾個小時,毫不在乎。美國氫彈之父泰勒40年代在洛斯阿拉莫斯原子彈基地從事緊張的研究工作,但他每天總要拿出幾個小時來彈奏鋼琴。因為在集體公寓影響他人休息,他就偷偷地搬到別的地方去住,繼續彈奏他的鋼琴。許多人活了一輩子,竟然未能好好地欣賞藝術,特別是音樂藝術,實在令人遺憾。他們一直不知道,也許永遠不會知道,他們始終生活在物質世界中。唯有音樂,才能把人引領到最高的最純粹的精神世界。這才是人生的最高享受。

如果清華不從根本上徹底改變現存的教育體制、教育方式,給學生們更多的自由發展機會和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把學生當成真正的人看待,別說再過20年,就是50年,100年,也不可能創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大刀張飛名著:關公戰秦瓊--(現代版)
2002: 水稻基因組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