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200萬大學生的就業難題
送交者: 李菁 劉溜 2003年05月31日17:08:5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作為高等教育擴招本科生畢業的第一年,2003年將有212萬名大學畢業生走向就業市場――與去年的145萬相比,今年的大學畢業生猛增了67萬,增幅為46.2%。2004年,仍有250萬大學生將繼續殺入這塊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

越來越難找的工作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99級學生冷晶晶從去年11月底到今年1月初,共參加了6場人才招聘會。“人太多了,簡直就是體力的較量。印象最深的是首體那次,9點剛過我就去了,有3000多人涌在門口,只好分時段放人。11點我才進去,但大概半小時就出來了。裡邊攤位少,根本沒機會跟招聘者說話,很多人從人群外往裡扔簡歷。那天來的單位能解決戶口的很少,大家一聽說哪兒能解決戶口就往哪兒涌,邊涌邊喊‘這兒解決戶口’。”冷晶晶說自己6次的經歷與同學相比,只算是“還可以”。

而2月22日參加國展招聘會的經歷對同為畢業生的劉利華來說簡直有點不堪回首的感覺。“下公共汽車後離國展還有一兩百米的距離,但根本用不着問路,跟着密集的人流往前走就是。入口處像一個漩渦,被身不由己地推來搡去,雖然有保安來維持秩序,但無濟於事。在門口被擠了10分鐘才進去。有些攤位前特別擠,像清華同方,排了十幾分鐘的隊才輪到我,一問才知道對方的情況與我的要求並不符合。這次招聘會大部分參展單位要求有工作經驗的,我開始還興致勃勃的,逛到後來,人累得不行,腳都麻了,看着比較合適的單位都提不起勁了,逛最後一個展廳我一份簡歷都沒投出,人家看着我也是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冷晶晶回憶說,“展廳很多人坐在地上或者台階上,那一臉的迷茫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

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任占忠主任用一組數字驗證了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從北京市的情況看,因為1999年專科生的擴招,去年就有8.8萬畢業生,已增加了26%,今年又有11萬多畢業生,增加了23%,這種增長幅度是以前沒有的”。

就在上周(3月7日),北京的部分高校公布了碩士研究生考試結果,79.9萬名學生爭奪21.7萬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也將塵埃落定。可以預見的是,“考研熱”仍要延續幾年。據中國人民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樊釘介紹,人大應屆畢業生中,60%以上選擇了考研。考研,究竟是初衷還是苦衷?不少人發出這樣的疑問。

樊釘老師說,很多學生經過了12年校園生活,一朝走出去,面臨的心理壓力特別大。“學校心理諮詢室接待的,早期時是剛入學,對專業不滿的;到中期是談戀愛遇到各種問題的,後期主要就是就業壓力問題了。”“3年前,我擔心找不到工作,我考了碩士;3年後的今天,我擔心找不到工作,我又考了博士。我不知道幾年後我會不會為6年前的選擇後悔。”這是一位學生在一個論壇上發的帖子。這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畢業生的心態,“把就業壓力延緩到3年後再說吧,可是3年以後呢?”

擴招與就業的兩難處境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就業研究所副所長姚裕群教授毫不猶豫地承認,目前這種就業困境,“大學擴招肯定是重要原因”。擴招的直接結果是使目前勞動力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的關係大大改變,“一方面,數十萬的勞動力湧入市場,而另一方面,社會需求又沒增加多少,這造成一部分學生的就業難題”。

姚老師介紹說,去年是1999年擴招後的碩士、專科生在三年學制後走向就業的時間點,“今年本科生畢業後,發現許多崗位被上下兩個層次都占了,對本科生的需要自然減少。與此同時,許多用人單位開始自覺地節約勞動力。這大大加劇了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缺口。

“上星期我開了個會,以往的這段時間,能確定工作的占2/3以上,而現在10%還不到。許多專業的就業壓力特別大,像金融、法律、注(冊)會(計師)等專業,原來認為就業形勢特別好,現在看來紛紛過剩。”

“從90年代開始,每年必然有100多萬的固定勞動力注入市場。1999到2003年的增長幅度又是最大的,各個高校的增長幅度普遍在10%~20%左右。”據中國人民大學就業指導辦公室主任樊釘介紹,今年人大有3800名學生面臨就業――比上屆多了800人,但需求信息卻下降了30%多,“明年的壓力更大,因為實行碩士兩年學制,2001、2002年兩屆碩士生在明年同時畢業,屆時畢業生人數將激增到6300人。”樊釘坦率地說,“現在高校的就業率統計對我們壓力特別大。它直接影響學生報考時對大學的選擇,另一方面也影響外界對學校的評價,我們不敢不重視。”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賴德勝並不贊同將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全部歸結為擴招,“可以說就業難與擴招有關係,但也無關係”,“只要是市場經濟體制,必然有一部分勞動力像商品一樣,賣不出去,從這個層面上看,有一部分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正常的。這與傳統的統招統分相比,是一種進步。”擴招已持續進行了幾年,就業難的問題能否成為累積式問題,賴德勝教授認為,這取決於許多變量,其中“發展是解決就業的主要原因。如果大環境經濟很好的話,從絕對數上看,100萬勞動力並不算很龐大的數字”。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承擔着由“精英型”向“大眾型”轉變的歷史任務,據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教育部在2002年便已宣告完成原本計劃在2010年達到的“15%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步子之大讓人驚訝,雖然與國外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賴德勝教授不贊同因為就業難就停止擴招的觀點――問題不在於擴招,而在於擴招後如何消化。但他反對盲目攀比國外數字,賴德勝教授認為,“合適的擴招比例在5%左右,這與我們當前的教育容量相匹配”.

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的歷史回顧

1951年10月1日,當時的政務院決定“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共和國總理親自負責大學生分配工作。1962年,中央決定成立由習仲勛負責的“畢業生分配委員會”。直至“文革”前,負責和參與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工作的部門先後有政務院、教育部、內務部。

1981年,“文革”後首批統一招收的本科畢業生就業,國家恢復中斷了十幾年的畢業生統一計劃分配製度。這一時期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上供不應求,個人無需為畢業分配操心,但也沒有把握個人命運的自主權,所謂“一個蘿蔔一個坑”正是當時情形的寫照。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出台,其中畢業分配製度的改革是《決定》的重大決策之一,允許學校有一定自主分配的權力。此後,一部分高校開始探索有償分配的形式,但在1989年被禁止。

1987年,清華大學第一次嘗試供需見面會活動,這是大學生第一次在工作前可以與“婆家”見面,受到普遍好評。1989年,國家正式推出“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取”的雙向選擇制度。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高校進一步改革了分配製度。1998年,首批“並軌”改革後(即自費上學、自主擇業)的高校畢業生走向社會,就業政策進一步放寬。絕大多數畢業生實現了自主擇業,少數定向生、少數民族生在國家規定範圍內就業。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深入藏地--千里荒寒迎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