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大学属于谁?——“我们要什么样的大学”之二
送交者: 薛涌 2003年09月27日19:39:0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北大有“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此话已成为今年北大改革讨论的名言。北大学生的素质,似乎是无可置疑的。张维迎称北大学生即使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北大能够在这么一个大国集全国之精英,又有整个国家、社会的支持,“想不一流也难”。如果说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北大学生如此优异的素质,似乎足以保证北大的“一流”地位了。

  然而,如果照这个逻辑推下去,中国古代的科举竞争更加激烈,进天子脚下的太学,更要万里挑一,国家对这样的教育机构,也更重视。我们能够说那是一流的教育吗?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通过对话、问答来施教,“学生”用不着万里挑一,国家也没有支持,我们能够说他的教育比我们的太学低吗?

  一个苏格拉底,在街头自由讨论,不要社会的一分钱。他为公众提供的教育的价值,比中国历史上的太学还要伟大。原因之一,是在于他提供的教育是开放的,是属于所有人的。太学则是封闭的,是属于少数被权力豢养的精英的。

  我们目前对北大学生的这种自信,其实正体现了我们对权力塑造的精英的崇拜,体现了我们在教育上认识的误区。美国的一流名校,本科生的录取率最低也是10%以上,十里挑一也很勉强。但以笔者观察,人家的学生素质明显比北大学生的素质高。其中的道理,和苏格拉底的街头谈话胜过中国历朝之太学恐怕大同小异。

  笔者上周在本栏指出,我们高考的选才,标准单一,死靠分数。最后有钱受特殊教育、上重点高中的孩子,渐渐垄断了名校,把弱势阶层排挤出校园。这些小贵族对社会的认识肤浅,未经风雨,又无缘与来自别的阶层的人交流,只知道到国家那里“领赏”,形成了校园中有钱子弟的“近亲繁殖”,素质当然不行。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以这样的科举的方法办现代大学,使受教育者完全失去了自主性,要等着人家来选自己,就像等着皇帝老子赏官做一样。你如果看看美国的一流大学,就是另一种景象。每到暑假,校园人流不断。一群群来选择大学的家长和高中生,布满校园。校方为之配备免费导游,请自己的学生和那些高中生座谈,组织各种咨询会。开学后,这样的游客还是不断。学校对于这些潜在的学生,殷勤备至,态度就像对待客户一样。商业化吗?也许。但这就是竞争。学校选择学生,学生也选择学校。

  美国的高中生入大学前,手里常常拿着几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从中进行取舍。即使哈佛、耶鲁,每年也都有被录取的学生不来、跑到别的学校的。中国的学子呢?高考报上个志愿,这是唯一属于自己的选择权。接下来就是要担心分数过了哪条线,第一志愿不行能否满足第二志愿。或者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听任招生办的人发落。最后接到一纸录取通知,定了终身。哪里有挑三拣四的可能?

  大学自然也不会考虑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如何物美价廉这样的“俗务”,如此大学越来越神气,受教育者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

  要抑制这样的倾向,就需要给受教育者、即教育的消费者更多的权力,让他们有选择,逼着学校向他们负责。据说如今一个大学生的培养费用达五六万,其中国家支付1/3。那么,与其把这1/3的经费作为教育拨款交给大学,不如直接把这笔钱按人头平均交给教育的消费者,让那些受教育者拿着这笔钱,通过缴学费的方式,选择自己愿意去的学校。

  中国目前不具备普及大学教育的经济条件。谁有资格享受这笔高等教育资金,还是要有所选拔。统一的高考,作为录取的手段之一,可以保留。但统一的招生制度应该取消。

  高考分数应该变得更像美国大学录取的SAT测验分数那样,成为招生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考生应通过这样的考试和其他种种综合考量,获得国家高等教育奖学金,即目前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投入的1/3的经费。然后拿着这笔钱,同时报考几所大学。

  只有学生挑大学,而不仅仅是大学挑学生,才可以在大学间引起真正有意义的竞争。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才可能成为大学追求的目标。一些大学,为了竞争,才可能采取有创意的改革,降低教育成本,使一般老百姓能够负担得起。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肖恩事件的一些看
2002: 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