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继“开门办学”之后的一场闹剧 |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10月02日18:30:5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素质教育”是继“开门办学”之后的一场闹剧 一、 “素质教育”是画蛇添足的提法 教育的含义本来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生活和劳动技能素质等等,也可以说包括德、智、体、美、劳等五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这提法明显地有画蛇添足的语病。在“教育”前面再加“素质”两字一点儿也不多说明问题。往好处想,提出“素质教育”这提法的人是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其运用语言文字的素质是低拙的。往坏处想,这种人是有意生造词语,践踏汉语语法的,是故弄玄虚和玩文字游戏的。 但官府中似乎也有人觉察到“素质教育”这提法的语病,所以在1997年官府的文件中曾多次出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提法。这个提法倒可以望文生义,它指的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而且如果改成“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更恰当。然而后来“全面”两字又被省略掉,至今没有补上。为什么不补上呢?“全面”两字是可有可无的吗?不是的。逻辑学里关于概念有“种概念”和“属概念”之分。譬如“人”是男人和女人或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总称。“人”是种概念,而“男人”、“女人”等等是属概念。所以“素质教育”是各种素质教育的总称,它包括“全面素质教育”和“片面素质教育”。因此,如果省略“全面”两字,则推行素质教育就是既要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又要推行片面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官府最终地并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提法的谬误。 二、“应试教育”是无理取闹的提法 “应试教育”是用来谴责当前教育的贬意词。它的含义是,当前学生是为应付考试而学而不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学,教师是为应付考试而教而不是为提高学生素质而教。换言之,考试与提高素质是对立的事。既如此,何不取消考试呢? 事实上,考试已曾取消过,“工农兵上大学”就是取消考试的做法。其结果是学生无须努力学,教师也无须努力教,这样当然就没有学生素质的提高了。所以取消考试理所当然地被“拨乱反正”了。 因此,制造“应试教育”提法的人并不敢公然要求取消考试,只是无理取闹地使劲谴责考试。 事实上,考试就是促使学生努力学和教师努力教的手段,也就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手段。即便学生和教师对考试是持应付的态度,学生的素质也会提高的。而且由于零点几分的考试成绩之差就会极大影响考生的命运,所以考生必须准确而精细地应付考试,决不可以在无助于应试的方面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因此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必须搜集和研究历届高考的试题,针对性地补强自己的弱项。这种应付考试的态度有什么可非议的呢? 所谓的“应试教育”过去和现在都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这是无法否定的事实。不走应试道路而成就的人才虽然也有,但“应试教育”终究功不可殁。 三、中国古代的“素质教育” 如果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则中国古代就已有了“素质教育”。 譬如以圣贤书为载体,教人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三从四德等等,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德育。 中国古代文人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包罗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琴瑟、算术、丈量、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医术、风水、占卜等等,甚至三教九流、俚语民谣、道听途说也被视作学问而予收揽。聚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于一身,就综合而成了高强的处世能力。诸葛亮就是这样一种很有能力的知识分子。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发明木牛流马,兵临城下时抚琴退敌┄┄ 中国古代的不少文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但也有不少是文武双全的,岳飞就是一例。 “孔子注重全面发展,他教弟子‘六艺’(礼、乐、射、驭、书、数),既是世界素质教育培养能力的始祖,更是我国历来重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史证。”(摘自2002年4月26日《今晚报》“基础教育,中美争锋”一文) 总之,中国古代的教育成功地培养了不少统治者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较早的中国古代,官爵是世袭的。后来改革而实行科举制度。于是“应试教育”应运而生。再后来统治者不满意于官员们的作文素质,就规定考试必考八股文。于是私塾的老师们就拼命地教八股文,学生们就拼命地学写八股文。 可见,考试是引导人才素质培养方向的有效手段。“应试教育”就是促使人才素质达到特定要求的教育。 然而自古以来都没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说。这两种提法是现代某个人故弄玄虚强行标新的提法。 四、解放前的“素质教育” 如果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则解放前就有了“素质教育”。我的小学和初中时代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渡过的。我亲身经历了解放前的“素质教育”: 记得在初中时,每周一有一个周会。周会时首先是升旗仪式。接着是唱一首歌,开头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似乎是当时的国歌)。然后是集体背诵国父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并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那时候有一门军训课,由一个退伍的军人任教官,每天清晨带学生们出操;有时在操场做立正、稍息、齐步走,有时拉着队伍转半个县城,喊“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还有一门课叫做“公民”。其主要内容有蒋介石的施政三步骤──军政、训政、民政,有关于保甲制度的知识,还有蒋的教育言论:学生应该是读书和体育活动轮番瓜代┄┄隔三差五地,晚自习后有校长训话。 学校组织过学生的演讲会,县长亲临视察。学校也组织学生办墙报、演话剧,并曾组织学生去外地观摹高中生演的话剧。 当时的书法课课时不少,教书法的老师也教国画。 现在的语文课解放前称为国文课。国文课里有不少诗词歌赋内容,这应属于美育内容。“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是我初中时音乐课学唱的一首歌。“记得当年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是我小学时就学的一首歌。这是两首优美而令人陶醉的歌。2001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也演唱了这两首歌。半个多世纪的久违重闻,使我好一番感慨。 小学时曾有“劳作”课,学生们用三层板为材料,用钢丝弓锯为主要工具,制作了一些玩具和带花饰的书桌上的用品。 小学时比我高的班级有童子军课。课程内容有童子军操、旗语、绳结及其他。 从国文和历史课里,我读到了四大发明、农民起义、鸦片战争等等历史故事,读到了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洪秀全、林则徐等等历史人物故事。我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思想素质有深刻影响的。 ┄┄┄┄┄┄ 然而解放前并没有“素质教育”这一说。解放后制造这一说的人把世人都要当成傻子了。 五、媒体帮了官府的倒忙 之所以要制造“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提法,意在把考试和提高素质对立起来。然而2000年8月却有媒体乱点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鸳鸯谱。那时有一高考考生的作文“赤兔之死”得了满分。之所以得满分,是因为他饱读了经典文学名著之故。这件事一下子引发了图书市场经典文学名著的热卖。接着有一媒体把这现象评论为“高考指挥棒引向素质教育”。这简直是大笑话! 其实,高考就绝对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方面。把高考说成是能指挥莘莘学子去努力提高自身文学素质的指挥棒,这究竟是在褒扬“素质教育”呢?还是在褒扬“应试教育”?从媒体的本意来说,是要为官府推行“素质教育”推波助澜的,然而客观上却说明了考试对提高素质的促进作用。媒体的愚蠢帮了官府的倒忙。 六、普通学校当然应偏重智育 如果把“素质教育”解释为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素质的教育,这还是可取的。然而官府并不满足于这个而是要走向极左。1997年1月7日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应试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 其实,学校有普通学校和专门学校,后者如体育学校、舞蹈学校、杂技学校、武术学校、棋艺学校、戏曲学校、工艺美术学校、驾驶学校、烹饪学校、缝纫学校、美容学校、技工学校、政法学校、武警学校、护士学校等等。所有学校都偏重于一项教育任务。普通学校偏重的任务是科学文化教育,亦即通常所说的智育。普通高中的基本任务是向大学供应生源。这些都是众所周知和理所当然的事。因此,偏重其一并不等于轻视其他。如果有所偏重就等于轻视其他,则上述所有学校都轻视其他了。 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纲要》中有这样三句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三句话既阐明了对整个民族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要求,又突出地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响亮地强调了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亦即智育问题。柳斌副主任的讲话与这三句话是明显矛盾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育曾被批判为“智育第一”,曾被划到“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上。上述中共中央《纲要》中的三句话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项拨乱反正。相信没有人会愿意看到这种拨乱反正又被拨了回去。 柳斌副主任还说:素质教育“以培养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劳动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这里值得研讨的是,何谓“全面和谐发展”? 由前述可知,如果受教育者在上述各方面程度均衡地发展,则不会有上述各种各类学校,也就是说,既无专门学校,也不可能向大学供应生源。于是就没有了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因此,只有有所偏重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和谐的全面发展。(待续)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