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不要迷信杂志引用因子
送交者: miaofat 2003年11月15日17:14:2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我在这里斗胆讲一句,杂志的引用因子不算什么,在这个上面我们不能持机械论态
度或者迷信态度。

Chemical Communication的引用因子应该算可以了,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在我们这个催化行业,Chemical Communication属于真正的催化大师不投文章的杂志。
一个人发5篇Chem Comm所得到的认可程度,都抵不上他发一篇Journal of Catalysis。


同样,发表在同样杂志上的文章,也是不等价的。JACS的两页文章,和反映系统
工作的JACS十几页长文章,在工作量、通透性(说得清还是说不清)等方面完全是不
等价的。

稿件录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稿人意见,取决于运气。同样杂志上、同样长度
的文章都是不等价的。再好的杂志都会有在某些人眼里一般的文章。比如2002年12月
Angew Chem Int Ed 41 (2002) 4730报道催化分解CCl4,这篇文章被2003年的C&En News
介绍了。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普通,和Catalysis Letters任何一篇文章的水平没有
区别。不仅如此,有的地方我有保留意见:

[1] 图1。作者考察一个催化剂的稳定性。作者把温度逐渐升高,直到转化率到100%
,然后考察了70小时,说催化剂是稳定的。这种测试方法是不对的。应该把温度控制
在转化率为90-95%,然后再测试,这样才能看出转化率在以后的小时内的真实变化情
况。原图显示300度转化率就100%了,可是作者还要升高到350度,这样的话即使催化
剂部分失活,转化率还会是100%,因为他的操作温度远高于转化率刚好100%的温度。

[2] 作者用“分解能力”(单位:g CCl4/h/g catalyst)来和文献中其它催化剂比,
宣称快来看啊,我比别人活泼。其实这种比较是不对的。实验条件不同是很难比较的
。正确的比较是比较在同样的实验下的转化率,使用这种“分解能力”和TOF都是误
导的。因为即使你使用同一个催化剂,如果催化剂用量不同,或者流速不同,得到的
“分解能力”绝对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这个值遵循经济学当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举个例子,你使用一个固定的催化剂 1 g,得到转化率 50%, 则“催化能力”为
50%/g。假如你现在用 2 g催化剂了,则催化能力还可能是50%/g吗?绝不!因为如果
是这样的话,转化率就要到100%了;而使用3 g催化剂,转化率就要到150%才能维持
这个固定的“分解能力”50%/g。事实上是这样的,假如你现在用 2 g催化剂了,转化
率可升高为75%;3 g, 85%; 4 g, 90%,所增加的差值逐渐减小,称为“边际效用
递减”。其实很多文献的“猫腻”也在这里面。他们只要减少催化剂用量,就可以提
高“单位催化能力”,把别人比下去了,其实这是误导的。

[3] 作者提出分解机理涉及COCl2中间体,其实这个别人在氟利昂分解中早就报道过
了。作者所引用的文献[15],一篇2000年Chem Comm文章,号称首次报道CCl4催化水
解,其实这个宣称是错误的,文献中从1990年到2000年,报道过CCl4催化水解的文章
不下8篇,文献[15]并非首次报道。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杨振宁传后记
2002: 有感中国科技竞争力排名落后于印度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