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缝实验”的非物理猜测 物理学上关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争论有很长的历史。从牛顿开始,经过许多科学家,到爱因斯坦,再到量子力学至今,都还在进行。有名的物理学上的“双缝实验”,则将微观粒子的这种二象性集中到了一个点上。双缝实验告诉人们,只要观测仪器存在,粒子就会受影响而“塌缩”,而呈现“discrete”的现象,象兵乓球一样。去掉观测仪器,粒子才会呈现“波”现象的一面,既出现干扰条纹。很长时间以来至今,科学家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干脆承认这个“双面人”的事实,就叫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如同大众叫某种人为“阴阳人”一样。两种完全对立的性质,硬是撮合到一个体系中,完全违反了人们一般的思维逻辑,真是匪夷所思。 研究“怎么样”和“为什么”,虽然是属于不同的领域,如科学和哲学。但人只有一个大脑,“怎么和什么”的问题,本身就像一个因果关系,人们不可能永远地蒙住自己的脑袋不去想这个关系下的其他一连串问题。所以在量子力学中,这个“怎么”的问题到了不得不问“什么”的门槛。不跨过去,几乎量子力学就不能再向前挪动一步了。退后一步从哲学上看,也许能有新的启发。 量子力学和其更大背景的物理学,以历史角度看,从一步步以实验为主变成以数学为主的科学。但也不是所有的数学公式,都可以看成真理。真理标准的检验,当实验不足以证实物理理论时,应该以预测取代实验。由于预测不如实验来的直接,所以实验通常还是首先和主要的证明工具。双缝实验对微观粒子性质的检验就是一个典型。对观测的干扰与否,我想也许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成年人多数都谈过恋爱,尤其是姑娘们。当有一个以上的追求者时,她们是可能同时“爱上”两个人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所具有的“爱情的强烈和专一”特点,在这里就不适用了。如果姑娘要考虑结婚,则她必须考虑选择一个,既“塌缩”了。如果没有这个社会或外界的“强求”或“干扰”,难道她不在心中爱着同样二个人吗? 微观世界的“本性”,就像姑娘的爱一样,本来是“无形”的。仪器发射出的一个微观粒子,就像“一颗心”。心是有限,有形的。而“爱”是无限无形的。爱在面临二个对象时,毫不犹豫的同时将他们缠绕合并为“一体”。只有遭到外界干涉时,姑娘爱的这个美梦才破灭 – 她必须舍弃或割爱一个。 这个解释的文学浪漫大于科学要求。但它的本意是哲学上的“有形与无形”之争。无形不意味不存在,而是“潜在”。凡存在者必以时空为条件 - 这是物理实验的基础。而“爱”是在“梦中”。量子的本来面目,是在自己的“梦中” - 只有在观测仪器的干扰下,它才醒来进入到现实世界的时空中,并开始遵守人制定的法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只扑捉到量子的“心”的原因:因为我们的测量从来不懂自然界量子的“爱”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