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香港科大崛起的“密經”
送交者: 港科技大 2004年01月26日19:20:2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香港科技大學在短短10年間迅速崛起,成為在國際上知名的大學,
這已經成為一種“現象”。這一現象不僅對香港的大學有所啟發,而
且對內地渴望早日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高校具有借鑑作用。
  本報通過對香港科技大學幾位教授的專訪,試圖揭開“香港科大
現象”的內涵。

  資源、制度和人才
  ———香港科大崛起的“密經”

  香港科大現象
《21世紀》:現在很多人都講香港科技大學異速崛起,大有“竄
升”為世界一流大學之勢,您曾在美國密歇根大學裡教書,現在到香
港科技大學執教,請問您以一個美國教授的眼光,怎麼看待香港科大
的發展?
  李稻葵(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的發展的確很迅速,
它甚至成為一個“現象”。具體地說,下述三個方面構成了“香港科
大現象”。
  第一,香港科大在短短10年間,已經成為一所在國際上知名的大
學———雖然還不敢說是世界一流大學。無論你是走到美國、英國或 學———雖然還不敢說是世界一流大學。無論你是走到美國、英國或
歐洲大陸,只要一提起HKUST,大家都知道。近年來出現了幾所國際
上知名的新興大學,像香港科大、西班牙巴塞羅那的龐比猶法布拉大
學(UniversityPompeuFabra)等,都是相互媲美的,其特點是崛起
快、國際知名度高。所以,一般一個歐美研究型大學的教授要到香港
訪問的話,他是必去香港科大的,儘管他也許是香港其他大學請來的。
  第二,香港科大的一些重點學科,它的學術水準,已經在亞洲排
名第一。比如工商管理學院的經濟系,EconomicInquiry(經濟探索
)發表的一篇論文評價說,如果不算以色列大學的話,按研究成績算,
香港科大在亞洲排名第一。另外,像會計系、金融系、數學系、物理
系、化學系、生化系,按教授的研究成果評價,也都是在亞洲一流、
世界知名的。工商管理學院的MBA項目,英國的《金融時報》(Finan
cial Times)過去兩年都評為亞洲第一,世界前50名。而內地惟一
入前100名的是中歐工商管理學院,排名第92。一點不誇張地說,經
過10年的經營,有些重點院系或專業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第三,香港科大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它在大學的
體制建設和研究氣氛上,帶動了香港的其他幾所大學,使得整個香港
高教界的水準在這幾年有很大提升。這點很令人吃驚。
  比如說,香港大學以前沒有評定“終身教職”(tenured profes
sor)這一說,任何人只要一進入教職,只要頂頭上司點頭,幾年就
可轉正,不須外校同行的匿名審核信。這是大鍋飯,是英國體制;現
在香港大學正向美國體製發展,逐漸採取香港科大實行的“終身教職
”評審制等做法。再比如香港城市大學,它本來是一個大專性質的小 ”評審制等做法。再比如香港城市大學,它本來是一個大專性質的小
院校,這幾年它也搞內部改革,搞“終身教職”評審制度,把一些不
合格的教授趕走了,並在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從這點看,香
港科大對香港的研究氣氛帶動力很強。
  所以,無論從世界看,還是從香港看,香港科大的發展已經成為
大學發展的一個“現象”。

  資源、制度和人才
《21世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歷史上一個大學“竄升”的
現象似乎很少見到。您分析香港科大的發展“密經”何在?
  李稻葵:我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香港政府下了大決心,要在
高教方面搞改革,給資源,給制度。
  先說經濟資源。主教學樓花了十幾個億,當然其中一部分是香港
賽馬會(性質為社會福利機構)捐助的。教授工資更是學校花錢的大
頭。早年香港科大聘請教授,工資要比當地高許多,比如香港當地一
般的機構或企業組織,除發給員工正常工資外,每年還發給員工相當
於年薪15%的獎金,而香港科大早年這一比例達到25%,這是很大的
一筆錢,而且如果教授年假、病假不用的話,還可以折算成工資。如
果受聘的是海外學者,則給他們“國際待遇”,即每年讓他們免費回
國休假旅行一次,教授子女上大學幾乎是免費的教育。這樣,科大花
了很多很多錢。當然現在這些待遇都慢慢“往回收”了,因為今天的
香港科大已經沒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就能把很好的人才吸引進來了。
  再說制度。香港科大一開始就完全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學術管理   再說制度。香港科大一開始就完全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學術管理
制度,其要點就是“教授治校”。比如說聘請教授,如果經濟系出現
一個空缺,在香港舊的高教體制下,都是人事部門發廣告,人事部門
跟應聘的人面試,教授可能只是在最後一個環節參與一下。香港科大
則完全按照美國的標準來操作,發廣告、應聘的人面試都直接跟經濟
系的“招聘委員會”打交道,每個委員打分,根據打分結果,如果面
試成功的話,再把他請來“試講”,不是講課,而是講論文,全系的
教授(包括沒有終身教職的)都可以投票。這是聘請新人的程序。
  如果是內部提拔,比如教授工作5年之後,是否續簽?是否晉升
為“終身教職”?這也是由專門的委員會決定,不是某一個人說了算,
全部過程和環節都是事先講清楚的,當然中間的討論和文件在一定時
間(比如5年)內是保密的。所以“教授治校”是一項根本的制度。
  另外,香港科大採取英語教學,英語是工作語言,這就使得學校
整套體制完全跟國際接軌,是國際化、現代化管理。
  第二個原因是香港科大有很好的人才資源。
  前面講,有了經濟資源,有了好的制度,就能吸引到最好的人才。
香港科大的人才來自五湖四海,100%的教授都是國外的博士,都有
很強的國際學術背景。
  從早年直到今天,香港科大聚集了三批人才。一批是國際上的知
名學者,他們中間有以色列人、美國人、加拿大人,或歐洲人、日本
人、韓國人。
  第二批人是從香港或台灣出去到海外留學多年的人。這些人在國
外學術或教研上已經取得很好的成績,懷着滿腔的愛國熱情回到香港 外學術或教研上已經取得很好的成績,懷着滿腔的愛國熱情回到香港
辦大學,他們是衝着“九七”回來的,有“大中國”情懷。這些人有
在國外留學、工作的經驗。現在科大很多的校級領導都是來自祖國台
灣的。
  第三批人是中國內地出去的留學生。這些人比較年輕,剛剛畢業
不久,學術建樹不錯,後勁很大,在國外有各種各樣的見識。
  所以,有了資源,有了制度,就吸引了人才;人才來了,就把大
學辦好了。這就是原因。
  《21世紀》:自中國政府提出“科教興國”以來,國內上下都對
內地出現世界一流大學的期望頗高,您認為香港科大的發展道路對內
地大學的辦學有何啟示?
  李稻葵:首先,制度很重要。一定要貫徹“教授治校”的思想,
而不是讓行政人員專權,更不能是政府官員獨斷;在教授聘請、晉升
方面,要實行“分權”管理,要有“下面”的人參與,因為普通教授
最了解誰好誰壞;一些重要的議程,要按國際標準,把國外的專家請
來參與。辦學要吸引、容納各方面的人才,借用我的哈佛大學同學、
香港科大同事丁學良教授的一句名言,“人要來自五湖四海,派要出
於三教九流”。
  這是制度。
  第二,資源也很重要。內地一些省級政府已經意識到,要採取香
港科大發展的模式,就是說,要在一個短時間內,集中力量辦好一兩
所大學,這一兩所大學辦好了,起帶頭作用,就會帶動其他大學發展。
比如在香港科大的帶動下,今天的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 比如在香港科大的帶動下,今天的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
市大學已經遠遠比10年前強多了,原因就是因為香港科大成為榜樣,
對他們壓力很大。新加坡也明確以香港科大為榜樣,正在改革其高等
教育。內地要辦好一兩所學校,就要由政府出面,並引導好社會資源。
像香港科大有很多資源來自社會機構。
  第三,在吸引人才方面,要注意不光是在國外讀過書的人,而且
要注意有在國外教學、管理和研究經驗的人才。像香港科大早年的一
些領導人才,如前任校長吳家瑋在美國做過研究,當過教授,當過校
長,做過行政職務。這批人才很重要,光是在海外留過學,頂多能搞
好學問,一定要是教過學生,在海外工作過的人。他們知道招聘教員
怎麼討價還價、怎麼評審教授,大學是怎麼運作的。這批人才恐怕是
目前中國內地大學最急缺的。

  留學生歸來正當時

  《21世紀》:武教授,您參與了香港科大從籌建到今天的整個過
程,又曾經留學國外,現在還在內地大學教書和做管理,可以說了解
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大學運作的規則。現在全國上下都急切地盼
望中國能辦出世界的一流大學。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武常岐(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首先要明確,不是說國內每一個
大學都可以成為國際一流的大學,只有國內的幾所頂尖大學,才有可
能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教學研究水平。像北大、清華等傳統的名校,
雖然現在跟國際一流大學還有差距,但這些院校經過努力在可見的將 雖然現在跟國際一流大學還有差距,但這些院校經過努力在可見的將
來,有可能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
  從香港科大這些年的做法和經驗看,我認為有幾點是值得內地大
學借鑑的。
  第一,大學的定位要明確。像香港科大一開始辦學,目標就很高,
當時科大的創業者要把科大辦成世界最好的大學之一,在亞洲要頂尖;
2000年3月又經過全校師生的反覆討論,正式確定了科大的使命、理
念和目標。
  一旦有了這個信念,一切其他的東西都迎刃而解,要不然內部就
會有很多爭論和矛盾。舉例來說,辦一流大學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授,
因為大學的定位很清晰,所以對於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擔任教授,大
家有共識。香港科大剛成立時,有很多新的編制,香港其他大學或大
專有許多老師想投奔科大搶教員位置,有人甚至建議將整個系“搬”
到科大來。香港科大說不行,申請到科大來任教的老師,要一個一個
地審查,看達到沒達到要求。
  所以辦大學,一開始定位很重要。如果定位成名牌、一流大學的
話,就必須在研究、教學方面都要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大學整體的定
位不清晰,內部組織工作就會很困難。
  香港科大成功的第二點是吸引了大批海外學者加盟。1990年代初,
香港經濟呈現向上增長的趨勢,而國外有一大批華人留學生、學者,
這些人是1950~1960年代從祖國台灣、香港到西方留學的,1990年代
這些人正當四五十歲,在歐美建立了學術地位,這時候他們想有一個
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正在尋找舞台,而香港科大正好提供這個場所。 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正在尋找舞台,而香港科大正好提供這個場所。
這批人有品位、有眼光、有能力,而且很熱心。香港科大就這樣搞起
來了。
  現在內地著名大學面對的環境和形勢,跟當年香港科大建校的情
況真是太像了。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對人才的需求很大;而1980年代
中國內地出去的留學生,現在相當多的人在海外已經學有所成,這時
他們需要找地方發揮自己,正在尋找創造的天地。而國外經濟形勢不
太好,很多留學生在國外找工作不很順利。所以內地大學要趕緊抓住
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機會。
  第三點,就是當時香港政府給了很大的財政支持。辦大學需要很
大的投資。香港科大的建設費用相當大的部分來自香港賽馬會的捐贈。
而政府的出資也很大,正常的開支幾乎全部來自政府。現在內地政府
對於幾所重點大學也給予了一些財政支持。
  比較辦世界一流大學的要求還是很不夠。當然,香港科大是一所
全新的大學,沒有歷史包袱。相形之下,內地大學面臨一個困難,就
是那幾所傳統名校都有較長的歷史,很多學科原來的位置上就已經有
許多人,而老的學科規模很大,與新學科發展爭資源。而那些不合格
的人又怎麼安置?像香港的一些其他大學也面臨這樣的難題,他們也
希望提高對教員學術水準的要求,但遇到很大阻力。
  在這一點上,內地大學需要更有創意。
  對於老大學來講,除了老的教員退休、留出空缺以外,可以通過
設立新學科、新專業或新的學院,在這些新學科、新專業的發展上,
就可以瞄準世界前沿和世界一流,這樣在招聘制度、教研製度方面都 就可以瞄準世界前沿和世界一流,這樣在招聘制度、教研製度方面都
按照國際規則來辦事。搞出一兩個示範新單位,校內的其他單位就會
有壓力。這有助於提高整個大學的水平。

  留學生為什麼難歸來

  金錢絕非萬能
《21世紀》:據說,香港科技大學建校短短10年之後,就大有執
亞洲大學牛耳之勢,而箇中原因在於,它聚集了一大群強勢的中國留
學生資源。請問,許多中國內地出去的留學生,為什麼沒有選擇回到
自己土生土長的內地,而是來到了文化和風土不甚相符的香港?
  朱天(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假如把知識當作產品的話,知識的
生產無非涉及三方面的資源:人才,經濟資源,以及往往為人們所被
忽視的制度環境,包括學術規範。
  說到錢,現在內地的大學有了一些錢,雖然還不很多,但總比以
前好了許多。人才呢?現在國內出去的留學生有幾十萬在國外,當然
教研人員只是一部分。
  怎樣把海外留學人員吸引回內地?
  待遇的提高當然是一個方面,可以用“一校兩制”或“雙軌制”
的辦法,實行新人新辦法、新要求、新標準。對於一些優秀的學者,
可以給予諸如“講座教授”這樣的榮譽來吸引他們回來。錢是個很重
要的因素,但我們要吸引的人不是那種鑽在錢眼裡的人,我想多數學
者對於錢看得不是最重要,一個地方很有錢,但他不能做或者做不好 者對於錢看得不是最重要,一個地方很有錢,但他不能做或者做不好
他想做的事,那代價就太大了。
  所以光有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條件和環境讓他做出成果,讓
他有成就感。
  那麼,內地的制度環境能不能使得歸國人員本身有動力從事嚴肅
的學術研究,發揮好的作用?最近媒體報道了一些留學生“造假”的
行為,這裡有所謂的self-selection(自我選擇)機制,就是說有
些回去的人是想“折騰”的人,因為內地有更多的“折騰”的機會。
  就目前內地大學的制度環境來看,不是說你教學研究做得越好,
評價就越高,它並不總是鼓勵你做學問做研究。
  由於我們自己缺乏好的學術規範和學術制度,因此現在內地有些
院校,把在國外的刊物上發表文章這件事看得很重要,但在國外刊物
上發表文章是否對國家貢獻就大?不見得。特別是在經濟學等社會科
學方面。因為論文用英文寫,是給外國人看的,而外國人所關心的東
西,跟我們中國人所關心的東西不完全一樣;而我們中國人很看重的
東西,也許外國人不看重,外國人很看重的東西,也許在中國目前階
段不那麼重要。
  當然,在國外寫文章有個好處,就是人家制度比較合理。比如匿
名評審制度,刊物的好壞與文章的好壞正相關,好文章通常發表在好
的刊物上,差文章通常發表在差的刊物上。但在內地,在社會科學方
面還缺乏匿名評審制度。
  打個比方說,西方的經濟學研究是每個學者為建造一個大廈添幾
塊磚加幾塊瓦,而在國內,則是每個人搭一個茅草棚。 塊磚加幾塊瓦,而在國內,則是每個人搭一個茅草棚。
  那些認真做學問的人,總希望在學問上能夠突出自己,能夠立身
揚名,但在內地這種學術制度下,好的跟壞的,差別很難看出來,真
學問跟假學問的差別很難區分。學問很好的人、學問很差的人都可以
出書。這在國外不一樣。比如在劍橋大學出版社出一本書,跟在一個
很普通的商業出版社出一本書,分量就很不一樣。因為劍橋大學出版
社有匿名評審制度,有內行參與quality-control(質量控制),好
產品和差產品,區別能看出來。
  既然內地缺乏這樣的制度,好壞混在一起,好的回去也顯不出他
的好來,那麼,他回去的動力就不是那麼大。怎樣能顯出他的好來呢?
他在國外發表文章、出書。但他在國外發表文章的話,那他回去干什
麼?既然只在國外發表文章,從某種意義上講,回去後條件更差了。
對於那些喜歡做學問而不喜歡“折騰”的人來講,回去對個人的學術
研究就是一個損失。
  國內學術制度好壞不分《21世紀》:但是,作為一個教授,回到
自己的故土,可以得中國英才而教之啊?
  朱天:其實在海外大學教書,同樣有很多中國出去的優秀的學生。
對一個學者來說,學術成就是特別看重的,讓他放棄他的科學研究來
作貢獻,這個犧牲就太大了。而且,對於那些嚴肅的學者,成就感並
不是那種“折騰”出來的、虛的成就感,而是他自己認為的實實在在
的成就感,他看重的是同行的評價。
  所以,如果內地沒有這樣一個制度,使得真正好的學者能夠表現
出他的成就的話,如果他還是需要通過國外的途徑,在國外發表文章 出他的成就的話,如果他還是需要通過國外的途徑,在國外發表文章
來反饋回來的話,那他回去的動力就低多了。
  其實,對於我們這些研究社會科學的人來說,苦惱的地方在於,
研究社會科學其實在國內比在國外更有價值,研究中國而又要在國外
發表文章,其實不好,因為外國人並不很看重這些東西。那好,我就
用中文為中國的讀者寫文章吧,但這些文章在國外又不太“算”(Co
unt)。
  為什麼不算呢?因為內地沒有一個好的學術評鑑制度啊,你隨便
寫個什麼東西都可以發表,沒有等級的差別,在任何刊物發表都一樣,
靠關係也可以發表。所以在國外的人寫中文文章的動力非常低。打個
比方,中國人乒乓球打得好,但是比賽規則混亂,球打得好的常常輸
給差的。美國人網球打得好,也有好的比賽規則。一個本來可以成為
古 球冠軍的中國人結果只能忍痛選擇到美國打網球。
  其實,如果回來認真地研究中國的問題,在國內寫文章,為中國
的讀者寫作不是很好很重要嗎?中國有全世界1/4的人口,為什麼研
究中國的問題要由外國人來評價好壞呢?
  但是現在中國人說“好”,沒有好壞的標準,好的壞的都說不清
楚,好的可能被當成壞的,壞的可能被當成好的。這就亂套了。由於
這種壞的制度,好壞分不出來,水平高的人的作用看不出來。
  因此,如果認為只要有了錢,人就可以吸引回來,就太片面了。
內地要辦一流大學,建立一個好的學術制度是關鍵。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拿出實實在在的成績來宣傳!
2002: 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