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专访:重新"策划"我们的教育
送交者: sedona 2004年02月14日16:30:26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杨东平简介:1949年9月生,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68年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后在黑龙江省插队落户。197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80年代起从事教育理论和城市文化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年度报告《社会蓝皮书》的教育报告作者,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我国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副会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著有《通才教育论》、《最后的城墙》、《未来生存空间》、《无梦时代》、《倾斜的金字塔》等。1994年出版的反映北京和上海社会变迁的著作《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新著《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主编的《大学精神》、《大学之道》均有较大影响。)

  教育投入太"偏心"高等教育

网:2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甘肃省副省长坦言:教育支出是甘肃农民返贫的第二大因素,并指出某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的教育乱收费,使得农民现金收入支付教育费用比例过高,造成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我们知道,尽管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是上学仍需交纳杂费。而这个杂费里面有很多文章可做,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广大低收入家庭来说,这些合理的不合理的收费最终会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有什么有效的办法限制杂费吗?或者国家能多负担一些吗?

  杨:事实上,农村教育收费是维持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国家在教育上投入的公用经费基本上是用来支付教师的工资,而日常教学经费就来自教育收费了。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地区,地方财政能负担这一块费用,但在地方财政本身拮据的地区,就不能不收了。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需要加大国家的"转移支付"。

  网:去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来中国调查后指出,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过低,那么国家有可能再多投入一些,来减轻农民学生家庭的负担吗?

  杨:从2004年全面农村推行"一费制",就是对学杂费、书本费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除此之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他费用。收费的额度会有一个绝对值,然后按地区差异略作浮动。

  关于投入问题,去年9、10月份教育部官员比较详尽地回答了记者。总的来说中国的教育投入是不够。在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投入的结构也有问题。近几年来,教育投入过于偏重高等教育。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两年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创世界一流",使高等教育占用的投入比例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一个水平。  网:大概占多少?

  杨:大约是基础、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中的25%左右。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一般占16%到18%。中国这个比例一直偏高,前些年到22%左右,这已经是相当高了,现在达到24%、25%。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高等教育现在还在大发展,还在扩招,希望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像985工程第二期投资,像清华北大的改革,钱从哪里来?如果继续给高校大量的投资,就势必挤占对义务教育的投资。

  这个问题已经很突出,很多学者在讨论这个问题。认为国家应该首先保证基础义务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应该更多地走市场化,国家没有必要包办这一千多所高校。比如说把1/3的高校进行转制,由社会力量来运营,国家就可以省出很大一块资源。

  高校市场化会不会导致更大的不公平?

  网:那么会不会由此引发另一个问题:高校市场化以后,贫困地区达到录取线但是没有优秀到能拿奖学金、助学金的学生,是不是将面临更高的学费门槛?

  杨:高校转为民营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费。创办一所高校和接办一所的投入是完全不一样的。接办一所高校,意味着基础设施、设备等等都是现成的,只是把日常办学经费由国家投入改为由民间投入,或者变成股份化结构。只要国家投入退出一部分,社会力量进入一部分,就能省出一大块。这个思路是有很大的可行性的。

  网:像美国的体制呢?既有收费很低的州立大学,也有高质量高收费的私利大学。

  杨:那就是进一步的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了:如果你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地方财政的话,那你对本地区的纳税人就应该采取优惠的收费。但是我国现在高等教育没有分级,所以不管国立的、省立的、私立的,都是一个价格。这是不合理的。国家可以只保证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有较好的发展,对较多的地方性大学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让社会力量更多地介入。这和很多公用事业部门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用市场的力量来支撑它。

  网:这个市场的力量会不会带来更多混乱,或者更大的不公平?

  杨:混乱可以用其他办法来解决。你看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也没有出现大量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上不起学的现象。这是因为它的资助体系也健全,像助学贷款啊。现在我们国家一方面有大量的贫困生,一方面社会力量又无法介入,银行的助学贷款这些系统也非常落后。所以说,市场介入不代表更大的不公平,只要你的社会助学、捐助机制也健全。

  网:就是说从现在教育部一个妈,变成教育部和社会的多个妈。

  杨:对。国家垄断和包办是包不起的,其后果是国家的财力大量的花在高等教育上,而农村的基础教育处于一个落后的阶段。

  农村学校,就不要强求操场面积了

杨:为什么现在的基础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你看50年代、70年代,没有多少家庭说交不起学费,一个很值得探究的原因,是我们现在推行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过追求所谓的"档次",学校越来越豪华、高级,还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很多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时候就严重负债。"负债办教育"是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的乡镇和县都在几十万左右,乡镇的负债比例达到百分之八九十。所以不切实际地推行高标准,比如每个学校都要有多少面积的图书馆、操场才能达标,都是脱离中国国情的。而"达标"往往被地方官员作为"政绩",但是怎么达标的,负了多少债,做了多少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我们2000年的高速度突击性的"普九",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不堪重负的后遗症。

  网:总结您的观点,教育,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该要走多元、多层次的路子。

  杨:对。去年江西出现了"私塾教育",就是农村教育的要求,一是便宜,一是实用,还有方便,这是办学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推行的所谓"高水平的办学模式",把一些所谓条件差、规模小的学校都撤并,结果5平方公里内只剩一所小学。从学校角度考虑,是提高了质量,但从学生角度就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学生上学的距离远了,一些年幼的女学生就放弃了,因为要多走一两个小时;或者本来可以走路上学,现在要寄宿了,多了一笔花销,也只好放弃。中国的国情太复杂,城乡差别太大,千万不能搞这种一刀切的高标准教育管理。必须因地制宜,为农民所接受。我们现在的主管部门现在太追求整齐划一、一刀切。

  另外据我们了解,除了西部较贫困地区,中国内地很多地方、特别是中部的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费,而是学习难度,学生厌学。主要是因为课程的难度太深太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就是说,如果这些学生不打算考大学的话,他们就没必要考高中,而初三的课已经很难了,他们就觉得没必要学;或者如果连续留级两次,就干脆不学了。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都偏深,条件好的城市孩子也未必跟得上,农村孩子更不用说了。

  农村需要"三条腿"的教育

网:我们的人才观是不是也太单一?我们有那么多大学,每年培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但是却没有足够的高级技工。

  杨:现在大家也在探讨这个问题。很多农村孩子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初中教育水平后,怎样再让他们获得一些谋生的本领。一些地方采取"2+1",就是初中阶段前两年是普通的基础教育,后一年是职业教育;有的采取"3+1",就是初中毕业后再接受一年职业教育;有的采取"5+4",小学5年,初中4年,其中一年是职业教育……这样的尝试已经在进行,但是总体来说我们的教育仍是以单一模式的基础教育为主。如果你不想考大学,学的东西就没有什么直接的用处。所以2003年4月温家宝总理批示了山西榆林地区的一个"生活教育"试点,就是按陶行之的教育思想,把职业教、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综合起来,农村的学校既向学龄儿童开放,也成为青年人、老年人学习科学文化的中心,它使教育和当地人的生活改善真正能融为一体。这种概念很有价值。

  网:曾有学者提出,高收费会堵住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出路。那么多层次的教育会不会也会导致这种后果:农民永远是农民,低收入阶层永远只能在低收入的圈子里打转?

  杨:这个问题复杂就复杂在这儿。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比以前要复杂,我也写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农村教育要满足三种功能:一是升学教育,这是很多农民改变命运,向上流动的最基本的渠道,如果把没有了这个功能,农民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比较低的教育水平上;第二功能是为农民城市化准备的教育,很多农民初中毕业后会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今后几十年内这个需求会非常强大;第三大功能是为农村生活的教育,还是有相当部分的人注定要留在农村的,也要为他们在农村的生活培养技艺。

  现在的问题是农村教育里升学教育是强大的主干,而后两种功能比较弱。去城市务工和留在农村的人接受的是半途而废的教育,既升不了学,又没有实际技能。

  网:但是很多农村家庭已经负担不起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还能负担这些技能教育吗?

  杨:经济学家茅于轼创办了一个保姆学校。这种学校肯定不能和三年制的基础教育一样,最多三个月最少一个月!它还帮你联系雇主,提供后续服务。因为大多数农民工进城最多带两三个月的生活费,花完了就没着落了,所以这种教育必须适应这个情况,不能搞学历化、制度化的教育,那样不切实际。

  网:我们刚才谈了很多很好的设想,您觉得实施起来的阻力会在哪儿?

  杨:阻力在于整个教育的市场化、社会化的程度不够,国家包办教育的局面没有改变。比如茅先生创办这个学校非常困难。教育还没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在这过程中,政府要更多地退出。去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的时候引起了很大争议就是这样。它2002年被人大通过,去年却在争议实施条例,一个好的法规在实施的时候却困难重重。比如说,你鼓励民办教育,但是民办学校却无法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教师没法评职称、学校不能发放文凭、学生不能享受半票乘火车的优惠……

  很多概念在法律里都有,但是实施的时候又是另一回事。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啊。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没有价值的中国“一流”大学“评价”
2003: 进退失据海森伯
2002: 日本历史教科书彻底研究
2002: 教育腐败的“潜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