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子:看不见的痛苦——少儿为何也轻生? |
送交者: 岩子 2013年01月01日04:02:5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看不见的痛苦 ——少儿为何也轻生
大约9岁左右的一个暑假期间,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时,认识了自然变迁、板块移动、火山、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毁灭性灾难,头一回意识到活着的人终有一天都会死亡,无一幸免。我,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弟弟、妹妹······ 有可能被燃烧成灰烬,像煤碳被燃烧后那样;有可能变作化石,如冰川世纪的恐龙,维苏威火山脚下的庞贝人;也可能会腐朽,跟绿色植物一般。我恐惧极了,痛苦得要死要活。记忆中的那个暑假漫长而熬煎,我在心里绝望不断地呼叫着,要是爸爸妈妈不把我降生到这个世界上那该多好啊!然而,爸爸妈妈整日忙于建设,对我的痛苦一无所知。
在最近一期的联邦德国《明星杂志》上,读见一篇标题为《看不见的痛苦》的科普报道,探讨少儿为何也轻生的原因。 在德国,文章中写道,每年大约有30名左右的少年儿童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幼小的生命,其中男孩多于女孩。据有关精神病学者估摸,实际自杀人数要比这个数字大概高出10-20倍,如果把那些自杀未遂,以及死于难以定性,貌似车祸、药祸的少年儿童也统计在内的话。 少儿也会悲观厌世,产生与这个世界彻底决绝的念头吗? 虽然少儿自杀者数量相对于青少年自杀者数量少之又少,却是一个令人难以开解的大谜团。这是因为大多数孩子在自杀之前,没有什么异常表现。他们既不情绪抑郁、亦未受人欺贬,既不缺乏父母关爱,亦非出自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毋庸置疑是导致少儿自杀的一个危险因素,尽管如此,你还是感到突如其来,无法理喻,当一个孩子晨起之后,一边念念不忘给自己的小蝌蚪喂食,一边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学校,几个小之后,却给妈妈打进这么一个电话,“我决定了,不要活了,现在就。”接着,从十几层的高楼顶上跳进死亡,就像此篇《看不见的痛苦》里面的雷奥一样。雷奥是一个生下来就讨人喜爱的小男孩,碧眼金发,聪明好学,规矩礼貌,Tchibo购物广告的儿童模特儿。妈妈回忆起给他读《哈利·波特》时,雷奥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知道吗?我发现即使魔幻世界也搞不明白人死了之后的去向。” 成长心理学家说,8岁之前,死亡这个字眼在许多孩子的头脑里无异于出国,从德国出国到澳大利亚去了,打个比方。到了大约11岁-12岁左右,他们才对死亡渐渐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生命有去无归,人一旦死了,一切都结束了。所有的孩子都会对死亡有所思索,或多或少:死亡意味着什么?一旦我死了,别人会不会伤心?当一个孩子的小脑瓜里装满太多的恐惧、太多的愤懑,太多的屈辱、太多的羞耻时,这个时候,便会产生轻生的念头甚至不惜以身相试,并将其责任引咎向父母,叫这些成人们悔恨交加,痛不欲生。他们所要表达的语言大致是:“现在你们总算明白了吧?!”“我是多么的伤心啊!”“知道吗?你们快要把我气炸了!”“我差点给你们吓唬死了!”糟糕的考分,“强权”的欺侮,班级的耻笑,父母的纠纷,都可能成为儿童轻生的诱因。“烦死人了,你们两个总是吵、吵、吵,把我夹在中间,还要做你们的公正法官,听着,我是死也不会开口的。” 心理学家提示各位父母,当您的孩子最近老是出事故,或离家出走,当他们突然沉默寡言、抑或脾气暴拗起来,这个时候,您可得多加留神了。然而,大多时候,这些个危险讯号在父母眼中微乎其微,不足以引起警觉。一个孩子眼中的万丈深渊,在成人眼中不过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不平而已。 问题是,如何细致入微地去体察和解读小小年龄的小小心理活动呢? 一对来自北德的父母,痛苦不已,后悔当初不该跟女儿争吵那么一嘴,因为糟糕的英语成绩,他们非要跟女儿讨个究竟,为什么英语考得如此不好。结果,女儿自缢了,牛仔裤上留下一张纸条:“这就是我的回答!” 若干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父母过高估计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成熟成度,过低估计他们所处的困境和危机感。孩子们往往得不到被倾听的机会,他们的诉求常常被淹没在父母的终日忙碌之中。 近些年来,自杀率不断见长。在过去几年中,有数据统计,由自杀引起的急救比以往增加了三分之一,且自杀者的年龄也呈下降之趋势。1990年,13岁的孩子尚属鲜见个例,而今降低至11岁甚至更小。 涉及少儿自杀的学术研究迄今为止寥寥无几,尚未引起全社会足够的关注。虽有作家或记者写书撰文,试图以此打探少儿自杀的起因与根源。然而,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人士看了之后,认为其书面理论跟实际情况有所不符。他们的经验是:自杀不仅只发生在贫穷、暴力、婚姻破裂的社会底层人家,而是横贯社会各个阶层,从富裕到贫穷,从完好到破裂,什么样的家庭都有。 笔至此处,想起卡夫卡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因为父亲想知道,为什么儿子对自己总是那么“敬”而远之。信中卡夫卡提及了一件难以释怀的童年往事:有一天夜里,他唧唧歪歪地闹着要水喝,其实他并非真的口渴,而是在那里找茬儿发泄孩子气。而父亲声色俱厉,几番喝斥未能奏效之后,一把把卡夫卡从被窝里提溜出来,扔到了外面的阳台上,让他穿着小背心在黑咕隆咚的阳台上罚站,罚站了很久很久。卡夫卡在此并无求全责备之意,但他不惜笔墨直言相告父亲,自己受到了怎样的伤害:父亲,儿子眼中至高无上的权威,就这么几乎毫无道理的走过来,将一个孩子蛮横的揪下床来,跟对待一件没有情感和生命的东西似的,扔到深更半夜的阳台上了事。卡夫卡明白无误地告诉父亲,自那之后的好些年,每每想到此,就会心生疼痛。 还好,卡夫卡没有从阳台上跳下去。还好,卡夫卡的父亲后补了卡夫卡一个倾诉的机会,尽管这个机会来得过迟、太晚。有些时候,在成人眼中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举动,在孩子眼中却大逆不道,百般伤害。已经和即将为人父母的大人们,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吧,无论您怎样职场拼搏生计忙碌,切莫忘记悉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2: | 居日华:高分高能,北大清华当属世界一 | |
2012: | 天蓉:脑电波之谜-33-切身体会隐身之趣 | |
2011: | 方舟子为啥要为增白剂辩护, 与没有稳 | |
2011: | 窃书不能算偷, 介绍一下孔乙己和方舟 | |
2010: | 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 | |
2010: | 前出塞:新年掰掰相对论! | |
2009: | FYI: Does this help? | |
2009: | 汉字:体现完美逻辑的文字体系 | |
2008: | 北大许智宏校长发表2008年新年贺词 | |
2008: | 李政道:粒子物理的光辉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