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兮范兮
师兮范兮,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常说的“师范”,之所以要故意分开,是因为刚从香椿树桩处来,他把“大师”和“民国范儿”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偌大的题目——不得不去看,看完了,又不得不去说。
所谓的“民国范儿”,也不是民国的设计,而是清朝留下的巨大“文人能量”的自由漩涡场的必然产物。巨大的能量是无处无时不在,关键在于压抑,还是释放。
以下是在彼处留言,稍有改动:
文章不错,但基本概念很容易产生误导。
必须承认民国初期学术界在文理科比重的严重失衡。但是也要看到,就是在当时,伟大的社会转型已经出现,这才是博主问题的答案。
一切都起因于清朝zf废除科举。
巨大的社会能量,向何处倾泻?科举既废,科学不行,整个思想界,只能在国学的框架中,或者其边缘地带,求生存,求发展。
出国留学是另一个“分流”途径。
其他的无处“发泄”的能量,就只好指向政治,关心国家大事:陈独秀,李大钊,以至于毛泽东——秀才造反——这是一个巨大的漩涡,集聚了几乎无穷的爆发力。
废除科举,同时意味着整个民族意识的彻底崩溃,不止“三信危机”,几乎是意识形态的空白。
ZF没导向,学术有空白,思想要发展,舆论不一律:这是多么自由的学术天地!
可惜当时的市面上,没有理工教材,如果有的话,也一定会有大师的辈出如潮。
现在,理工科超过文科了吗?看看考取公务员的大潮,就知道当年“国子监”“太学”到“党校”的传统政治力量的不朽。
大师,只在社会的危机期出现,但又不是所有的危机期都保证大师的诞生——胎死腹中才是ZZ中国社会的主流。
中国暴发了,中国“崛起”了——万马齐喑,世风日下,大师不再,小丑辈出——又是哪家的“范儿”。
师兮?范兮?师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