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成佛之道(增注本)第四章 三乘共法(6)
送交者: 亦宛然 2013年06月04日11:24:1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庚三: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盤智,依俗契真實,正觀法如是。

  在中道的正見中,有着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盤智」。佛為深摩說:『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盤』(50),這是怎樣的肯定,必然!什麼是法住智?什麼是涅盤智?依七十七智經說:一切眾生的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無明)而後有彼果(如行)的,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對於因果緣起的決定智。這雖然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惡,業報,三世等,就是世間正見,不名為智),但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經上說:如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涅盤智。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石火電光,纔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這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51)。由無常(入無我)而契入寂滅,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脫法門(還有從空及無相而契人的觀門)。所以,法住智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涅盤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法住智知生滅,涅盤智知不生滅;法住智知有為世俗,涅盤智知無為勝義。「依俗」諦的緣起因果,而後「契」入緣起寂滅的「真實」,這是解脫道中「正觀法」的必然歷程,一定「如是」而決無例外的。

  說到這裡,覺得佛教中,每有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盤智。特別是備有世間一般知識,年老而求佛法的。對於因果緣起的必然性,四諦的價值決定,常是並無希求;有的以為這早都已經知道,而不知夢都沒有夢想過。卻以為,需要的是開悟,是明心見性。不知道沒有修成法住智,涅盤智是不會現起的。由於偏向證悟,弄到一開口,一下手,似乎非說心說性,談修談證不可。於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過程,空談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內外也不辨了。過去的大德們,就有錯認定盤星,以為孔顏樂處,大學明明德,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師西來大意。因此有的就高唱:『東方聖人此心焉,西方聖人此心焉』,好象儒佛融通起來。其實,儒門大師,即便翻過語錄,用過存養功夫,那一位是確認三世因果的?那一位從緣起的流轉還滅中求正見的?那一位體見一切眾生平等的?根本都沒有三世因果決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於佛法的門外。理學大師都不能贊同佛法,而要以拒楊墨的態度來排斥佛老,為什麼?就是於佛法沒有正見,不知佛法的涅盤智,是依緣起因果的法住智而進修得來。所以,如以為只要談心說性、或者說什麼絕對精神之類,以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誤入歧途,自甘沉淪了!  

己二: 正思向於厭,向離欲及滅。

  無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時成就的。但在修習過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義。從先後的引生來說:正見以後,是「正思惟」,是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正見可說是從聞(或從佛及佛弟子聞,或從經典聞)而來的慧學,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有正見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實現的意向。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也就因此,古譯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於厭」。眾生對於自我及世界是熱戀着的;正思的向於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對於名利,權勢,恩怨等放得下。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於世間,卻勇於為善,勇於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做。從無我的正思中,「向」於「離欲」。於五欲及性慾,能不致染着。如聽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未始不好聽,可是秋風過耳,不曾動情,歌聲終了,也不再憶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毫無礙着。從涅盤寂靜的正思中,向於「滅」。心向涅盤而行道,一切以此為目標。這三者,表示了內心的從世間而向解脫,也就是真正的出離心。出離心,貫徹了解脫道──八正道的始終。不過正見着重於知厭,知離欲,知滅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習的。  

己三: 正語業及命,淨戒以為性。

  正見與正思,是慧學。依於正思的要求實踐,必然的引發「正語」,正「業及」正「命」──三正道支。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合法的語言文字。正業,指不殺,不盜,不淫──合法的身業。正命,是合法的經濟生活。有正確的見地,進求解脫生死,一定會表現出合法的行為。這三者,都是以清「淨」的「戒」學「為」體「性」的。在家弟子的正命,是要有合法的職業,合理的取得錢財。在使用方面,不可過於浪費,也不可過於慳吝,應該遵行佛說的中道生活。出家弟子,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所以佛特別告誡。出家人的正命而非邪命,我想引《遺教經》的一節來說明。如說:(出家弟子)『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與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得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52)。 

己四: 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於彼岸。

  這是對於上來正道的合說。修學解脫道的,開「始」是先要正「直其見」解,這就是正見與正思。其「次」是要清「淨其行」為,這就是正語,正業與正命。正業,正語,正命,如雙「足」,足是能向前進的。不但要有兩隻腳,還是要無病的,能走的。正見與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見道路。不但有眼目,而且要是目無眚翳,見得正確。不論要到什麼地方,一定要認清目的地,認識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進。有了這「兩」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達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況向解脫道呢?這當然要足目相成,才「能達於彼岸」的涅盤。這說明了,出世的解脫法門(世間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確的見解,清淨的行為不可。否則,不管你說修說證,決無實現的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與跛子(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個人,那怎麼能脫離火宅的災患呢?  

戊二: 正勤遍策發,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有了正確的見地,清淨的行為,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進修趣證了。這要有「正勤」,是向厭,向離欲,向滅的精進,也稱為正精進。佛說正勤為『四正勤』:一、沒有生起的惡法,要使他不生。二、已生的惡法,要斷除他。三、沒有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長廣大起來。正勤是通於三學,有普「遍策發」推動的力量,就是一切離惡行善的努力。如戒學,正勤是離毀犯而持淨戒的努力。定學呢,正勤是遠離定障,如五欲五蓋等,而修定善的努力。慧學呢,這是遠離邪僻的知見妄執,而得正見正思的努力。這一切,都要精進修習,才能成功。世間的善事,都還非努力不可,何況出世大事?所以佛在遊行休息時,聽到阿難說精進,就立刻起坐,表示對於精進的無限崇敬。

  有了正知見與清淨戒,可以修定,但要「由念」的修習得來。念是專心繫念,為攝心不亂的主要修法。但這裡,還是以出離心為導向的。而所修的念,不是念別的,就是從正見,正思惟得來的正念。這是與慧相應的,向於涅盤的正念。正念修習成就,能「得正定」。約定境說,就是上面所說的七依定;佛又特別重視四禪(這是最容易發慧的定)。這不是一般的定,是與念慧相應的 ,向涅盤的勝定,所以叫正定,定慧齊修,末了,「依」正「定」而「起」現「證」緣起寂滅性的無漏「慧」,也就是涅盤智。出世的無漏「慧」成就,就斷煩惱,證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脫」。到此,才完成修習出世解脫道的目標。解脫,涅盤,由修習八正道而成,所以佛說道諦,總是說八正道,譽為『八正道行入涅盤』(53)。

  在這三學,八正道的敘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三學是戒而定,定而慧;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其實,道次是一樣的。因為,慧學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見是聞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發起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精進遍通一切,特別是依着精進而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學。定與慧是相應的,就是修慧。等到從定而發無漏慧,是現證慧,真實的慧學,從此而得解脫。所以,佛說的解脫道,三學與八正道一樣:不離聞思修及現證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脫的次第。

丁三: 佛說諸道品,總集三十七,道同隨機異,或是淺深別。

  佛說道諦,總是說八正道支。但散在各處經中,「佛說」的修道項目,更有種種「道品」。道品,是道類,是將修道的項目,組成一類一類的。經中將道品,「總集」為「三十七」道品,分七大類: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支。這七大類── 三十七類,為什麼叫道品,道是菩提的意譯,這些都是修行而得三菩提──正覺的不同項目,所以叫道品。四正勤與八正道,上面已經說到。還有,四念處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念處是慧相應的念,重在觀慧。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神足是定,定為神通所依止,稱為神足。雖是定,但由修發三摩地的主力,有由欲,由勤,由止,由觀而不同,所以分為四神足。五根是: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項功德,修得堅定而為引發功德的根源,名為根。五力,就是上面的五事,但已有降伏煩惱等力量,所以叫力。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這是道品中的重要一類,為引發正覺的因素。

  解脫生死的道品,為什麼說有這七類──三十七品呢?古人以為:「道」體是「同」一的。修習的功德,本來是很多的,佛說的也只是舉其主要而說。眾生的生死是同一的,解脫生死的道,不會是不同的。不過「隨」眾生的根「機」不同,佛就說有別「異」的道品而已。因為從經中看來,任何一項道品(其實是包含一切功德,不過舉其重要而說),都是能解脫生死的,都說為『一乘道』的。將一切道品總合起來,解脫道的主要項目,不外乎十類:

   一、信──信根,信力。二、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三、念──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四、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五、慧──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六、尋思──正思惟。 七、戒──正語,正業,正命。 八、喜──喜覺支。 九、舍──舍覺支。 十、輕安──輕安覺支。

  道的主要項目,雖有此十種。但正見成就,就能得信成就。而喜,舍,輕安,不外乎定中的功德。所以八正道的敘述,是最圓滿的;而三學是最簡要的。

  「或」者說:在個人修學的程序上,這七類道品,都是需要的;「是淺深」次第的差「別」,而一類類的進修。這是說:初修學時,修四念處;到了暖位,修四正勤;頂位修四神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見道位修八正道;修道位修七覺支,但這也不過約特勝的意義說說而已。

丙二: 此是聖所行,此是聖所證,三乘諸聖者,一味涅盤城。

  出世的解脫法門──四諦,緣起;道諦中的三學,八正道,都如上文說過了。這都「是聖」者「所」修「行」的,也「是聖」者「所證」得的。修行,證入,都離不了這些,這是釋迦佛金口開示的正法。離了這,別無可歸依的法門,別無能解脫的途徑,別無永恆的歸宿。這是佛弟子所應決然無疑信受奉行的!因此,「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佛──一切「聖者」,都是依着這唯一的正法,同受唯「一」的解脫「味」,如長江大河入海,都同一鹹味一樣;同入「涅盤城」而得究竟的安息。論上說:『三獸渡河』(54),『三鳥出網』 (55),雖然飛行有遠近,渡水有淺深,但總是不離於虛空與大河。所以說:『三乘同入一法性』;『三乘同坐解脫床』。  

乙二

丙一: 通論解脫道,經於種熟脫,修證有遲速,非由利鈍別。

  能證這四諦與緣起法的聖者,想簡略的敘述一下。首先,不問聲聞,緣覺,菩薩,「通」泛的「論」起來,每一聖者,在「解脫道」的修行中,都是「經」歷了「種熟脫」三階段的。一、初聽佛法,生起厭離心,從此種下了解脫的善根,如種下種子一樣。如沒有出離心種,怎麼聽法修行,都是不會解脫的。二、以後,見佛,聽法,修持,使解脫心種漸漸的成熟起來,如種子的生芽,發葉,開花一樣。到末後,一切成熟,才能證果,如開花而結果實一樣。有些佛弟子,一聽佛法,當下悟入而證果;有的勤苦的修學了一生,還是不能得道。今生修行而能不能證入,證入的遲入或者速入,那是決定於過去生中的修習。如過去沒有種下解脫心種,現生初生厭離心而修行,就想迅速證果,正像種下種子,就想結果,那怎麼成呢,如前生已修到了成熟階段,那今生一出頭來,見佛聞法,便能證悟了(甚至有不必再用功行,就會圓證的)。所以,在今生「修證」過程中,「有遲速」的不同,但這是決定於前生的準備如何,並「非由」於「利鈍」的差「別」。利根與鈍根,當然是有的,那就是上面說過的信行人與法行人了。着重於依師學習,以信為先的是鈍根;着重於自力學習,以慧為先的是利根;但這都是要經歷種熟脫三階的。依現生的修證而論,是不能以證入的遲速來決定他是利或鈍的。

  近代的佛教界,有許多觀念,都是與經論相反的。他們以現生的修證努力,或悟證遲速來分別利鈍,而不知恰好相反。重信與重慧的差別以外,凡急求速成的,才是鈍根;大器晚成的,才是利根。如以三乘來說,聲聞根性是鈍,緣覺根性是中,菩薩根性是利。聲聞是鈍根,從發心到解脫,快些的是三生,最遲也不過六十劫。緣覺的根性要利些,從發心到解脫,最快的也要四生,最遲的要一百劫。菩薩是利根,他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究竟解脫呢!關於根性的利鈍,在大乘不共法的申述中,再依經論來說明。  

丙二

丁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兩張圖,顯示六月四日香港維園海量容納
2011: 說十大類神話,以建造教會-2
2010: 中國美元外匯儲備和奧運冠軍
2010: 量子態隱形通訊技術 (哪位給解釋解釋
2009: 空軍大院: 以“寬恕”走出六四以“愛”
2009: 說說真相 -- 兼談'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