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冬梅,别乱引俺的文章。
送交者: beem 2004年07月05日16:46:44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关于新语丝上“全同量子点” 的争论
beem

我不是很经常看新语丝网站,但是今天有朋友告诉我最近新语丝上关于“全同量子点”的争论,其中引用了我的文章作为论据。因此不得不出来说几句话。

冬梅先生在《宗科的一厢情愿与物理所的学术不端》,以及《热力学现象:吹捧的理直气壮与打假的步履维艰》 中,攻击中科院物理所的薛研究员等人在Phys. Rev. Lett. 88, 066101(2002), Appl. Phys. Lett.80, 3186(2002)上发表的关于全同量子点的工作。认为该项工作完全错误,而薛研究员以此错误的工作骗取了诸多荣誉等等。

冬梅先生在其在《宗科的一厢情愿与物理所的学术不端》中说道:“当此结果出来后, 许多人都迅速重复了这个结果, 并看到了问题。 日本的T. Sakurai教授, 香港的 X. Xiao教授把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冷却, 一步一步冻结那些跳跃的原子。均匀全同量子点的漂亮外衣剥落了, 那些包含6个亮点的完美的三角形变成散乱的形状了。”

而在《热力学现象:吹捧的理直气壮与打假的步履维艰》中他说道:“至于 T. Sakurai 小组的文章, 会读的自然能看到其中的物理。钠在大覆盖率下能形成量子点地球人都知道。关键是, 你让它形成全同的量子点试试? T. Sakurai 是薛研究员的导师, 乔山先生是知道的。人家老先生是即顾及人的面子, 又不昧学术良心, 倒是大家风范。关于全同量子点的有无, 只要看到人家自己都不在同行圈里提起了, 乔山先生就不必替人着急上火了。”

本人就是T.Sakurai小组的文章(Phys. Rev. Lett. 91, 126101(2003))的第一作者。对于冬梅先生的上述说法,我感到非常惊讶。

关于纳在Si(111)7x7上的吸附,在我的文章中已经讨论了,低覆盖度下Na形成的是二维原子气,当覆盖度增大时则形成全同团簇,或者说全同量子点。这些结果,和薛先生的工作没有矛盾。第一个你不能拿不同体系来比较,因为不同元素的吸附原子和表面的作用力不一样,其物理行为可以相差很大。薛先生他们的工作是III族元素(Al, Ga, In),而我的工作是碱金属。第二个是覆盖度不同,就纳而言,低覆盖度和高覆盖度是很不一样的。事实上,薛先生也是我这篇文章的合作者,我们的低温试验开始就是他们帮忙做的。这些事实他是非常清楚的。

冬梅先生在文章中错误地引用了我的结果。“一步一步冻结那些跳跃的原子。。。。含6个亮点的完美的三角形变成散乱的形状了。”事实上,对于包含6个Na原子的团簇,冷却到低温(80 K)仍然毫无变化。

至于冬梅先生说“你让它形成全同的量子点试试?” 似乎也在question我的结果。如果你有别的看法,我不介意你在PRL上comment我。

冬梅先生引用的另一个论据(Xiao关于银的工作),我也知道一些。肖先生那边的工作,是薛先生的一个姓刘的学生(也恰好是我的校友)到那边开展起来的,他怎么会不清楚?银在室温低覆盖度下也是跳个不停。最近有些文章报道了(如Surf. Sci. 537,L442(2003) )。但正如我所说,不同体系是不能直接比较的。

要验证薛先生的结果是否正确,很简单,直接重复他的III族元素吸附实验就行了。

薛先生小组的那篇关于III族元素全同纳米团簇的文章(Phys. Rev. Lett. 88, 066101(2002))至今被引用30 次,没有一篇文章提出过质疑。其结果并得到其他小组的直接重复(Phys. Rev. B 66, 165401(2002))以及Nature, Science等杂志的报道。冬梅先生既然认为这些引用者、重复者、还有报道该工作的Nature,Science编辑都是傻瓜,那么大可以直接往学术性杂志如PRL投递comment文章,展开学术批评。让我很不以为然的是冬梅先生根据自己主观臆测,在没有确实证据的情况下即对有关人员大加挞伐。其言语颇具煽动性,可惜却没有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beem
2004.7.5于
日本东北大学金属研究所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素质教育DIY(续2)——天才不是教出来
2003: 智慧的比较
2002: 评论:一种新科学能解释世间万物?
2002: "哈佛博士事件"为何只质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