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冬梅,別亂引俺的文章。
送交者: beem 2004年07月05日16:46:4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關於新語絲上“全同量子點” 的爭論
beem

我不是很經常看新語絲網站,但是今天有朋友告訴我最近新語絲上關於“全同量子點”的爭論,其中引用了我的文章作為論據。因此不得不出來說幾句話。

冬梅先生在《宗科的一廂情願與物理所的學術不端》,以及《熱力學現象:吹捧的理直氣壯與打假的步履維艱》 中,攻擊中科院物理所的薛研究員等人在Phys. Rev. Lett. 88, 066101(2002), Appl. Phys. Lett.80, 3186(2002)上發表的關於全同量子點的工作。認為該項工作完全錯誤,而薛研究員以此錯誤的工作騙取了諸多榮譽等等。

冬梅先生在其在《宗科的一廂情願與物理所的學術不端》中說道:“當此結果出來後, 許多人都迅速重複了這個結果, 並看到了問題。 日本的T. Sakurai教授, 香港的 X. Xiao教授把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冷卻, 一步一步凍結那些跳躍的原子。均勻全同量子點的漂亮外衣剝落了, 那些包含6個亮點的完美的三角形變成散亂的形狀了。”

而在《熱力學現象:吹捧的理直氣壯與打假的步履維艱》中他說道:“至於 T. Sakurai 小組的文章, 會讀的自然能看到其中的物理。鈉在大覆蓋率下能形成量子點地球人都知道。關鍵是, 你讓它形成全同的量子點試試? T. Sakurai 是薛研究員的導師, 喬山先生是知道的。人家老先生是即顧及人的面子, 又不昧學術良心, 倒是大家風範。關於全同量子點的有無, 只要看到人家自己都不在同行圈裡提起了, 喬山先生就不必替人着急上火了。”

本人就是T.Sakurai小組的文章(Phys. Rev. Lett. 91, 126101(2003))的第一作者。對於冬梅先生的上述說法,我感到非常驚訝。

關於納在Si(111)7x7上的吸附,在我的文章中已經討論了,低覆蓋度下Na形成的是二維原子氣,當覆蓋度增大時則形成全同團簇,或者說全同量子點。這些結果,和薛先生的工作沒有矛盾。第一個你不能拿不同體系來比較,因為不同元素的吸附原子和表面的作用力不一樣,其物理行為可以相差很大。薛先生他們的工作是III族元素(Al, Ga, In),而我的工作是鹼金屬。第二個是覆蓋度不同,就納而言,低覆蓋度和高覆蓋度是很不一樣的。事實上,薛先生也是我這篇文章的合作者,我們的低溫試驗開始就是他們幫忙做的。這些事實他是非常清楚的。

冬梅先生在文章中錯誤地引用了我的結果。“一步一步凍結那些跳躍的原子。。。。含6個亮點的完美的三角形變成散亂的形狀了。”事實上,對於包含6個Na原子的團簇,冷卻到低溫(80 K)仍然毫無變化。

至於冬梅先生說“你讓它形成全同的量子點試試?” 似乎也在question我的結果。如果你有別的看法,我不介意你在PRL上comment我。

冬梅先生引用的另一個論據(Xiao關於銀的工作),我也知道一些。肖先生那邊的工作,是薛先生的一個姓劉的學生(也恰好是我的校友)到那邊開展起來的,他怎麼會不清楚?銀在室溫低覆蓋度下也是跳個不停。最近有些文章報道了(如Surf. Sci. 537,L442(2003) )。但正如我所說,不同體系是不能直接比較的。

要驗證薛先生的結果是否正確,很簡單,直接重複他的III族元素吸附實驗就行了。

薛先生小組的那篇關於III族元素全同納米糰簇的文章(Phys. Rev. Lett. 88, 066101(2002))至今被引用30 次,沒有一篇文章提出過質疑。其結果並得到其他小組的直接重複(Phys. Rev. B 66, 165401(2002))以及Nature, Science等雜誌的報道。冬梅先生既然認為這些引用者、重複者、還有報道該工作的Nature,Science編輯都是傻瓜,那麼大可以直接往學術性雜誌如PRL投遞comment文章,展開學術批評。讓我很不以為然的是冬梅先生根據自己主觀臆測,在沒有確實證據的情況下即對有關人員大加撻伐。其言語頗具煽動性,可惜卻沒有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

beem
2004.7.5於
日本東北大學金屬研究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素質教育DIY(續2)——天才不是教出來
2003: 智慧的比較
2002: 評論:一種新科學能解釋世間萬物?
2002: "哈佛博士事件"為何只質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