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教育的不平等是最可怕的
送交者: 武夫 2004年07月19日18:26:2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每年的這個時候,高考的話題總是很熱,特別是近十年來,特別是國家除消了畢業生分配製度之後。人們用各種方式對高考分數線的巨大差異表示不滿、提出抗議,甚至有的人要狀告教育部,然而,我們能夠看到的,仍然是高考錄取分數線的越拉越大,仍然是考生、家長尤其是那些十八九、二十多歲的考生的不平、甚至憤怒,仍然是這些不平、憤怒之後的無奈直至失望!

在這種情況下,於是出現了所謂“高考移民”現象,人們對“高考移民”現象的關注,發現了教育的不平等,而我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政府對此仍然無動於衷?

一、“高考移民”現象能夠制止嗎?

事實上,“高考移民”現象是市場規律的必然。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從計劃步入市場(雖然還不完善),而市場經濟就是公開、自由、平等,特別是人們有自由的選擇權,人們考慮的是投入、風險、收穫,追求利益最大化,因為有較大的分數線差異,人們自然要選擇投入較低、風險較小、收穫最大的“移民”策略,這是市場賦予人們的權利,對這種權利的剝奪,實際上是對人權的侵犯。目前,人們對“高考移民”現象的關注,過多的是關注生源由教育發達地區向教育欠發達地區的流動,而極少有人關注生源由教育欠發達地區向教育發達地區的流動,而實際上這後一種現象已經較為普遍,現在在教育發達地區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這種“高考移民”,他們在教育發達地區接受教育,然後返回出生地參加高考,雖然增加了投入,但是減少了風險,獲得了更大收益。隨着市場經濟的深入,人們的自由遷移(雖然我們現在還沒完全實行人口的自由遷移,但數以億計的流動人口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會越來越頻繁,我們不能想象父母二人遠在千里之外謀生,而留下子女一人在“家鄉”求學。現在,在一些教育欠發達地區,當地政府為了杜絕“高考移民”(實際上是杜絕由教育發達地區向教育欠發達地區的“高考移民”)“侵犯”本地高考學生的“權利”而制定了許多政策,進行“堵”、“驅”,然而,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這類“高考移民”,只會增加“高考移民”的成本,你不允許借讀,我可以落戶口,你有年限限制,我可以提前辦理,你抓得更緊、處罰更嚴,我可以花更多的金錢、打通更多關係,因為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助長了腐敗現象的發生。

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儘快解決高考錄取這種不公平現象,教育發達地區向教育欠發達地區流動的“高考移民”與驅逐者之間的矛盾和積怨越來越深的話,勢必造成教育發達地區對教育欠發達地區“高考移民”的驅逐,因此而產生的後果對我們這樣一個並不十分“抱團”的民族是十分可怕的!

二、教育的不平等是最可怕的不平等

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手段。經濟要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國家要強盛、國際地位要提高,這些都離不開高素質的國民,而高素質不僅僅是指個人的學問,更重要的是團結協作精神、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精神。在企業管理中,我們在注重個人學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的是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助人為樂和奉獻精神,因為這是世界上知名的百年企業的寶貴經驗,因此我們便要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給員工一個自由的空間,這樣企業才能充滿活力、才能發展壯大。對企業如此,對國家更是如此。在一個不平等的教育環境下,首先是受教育者必然產生對政府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會導致受教育者對國家感情的疏遠,我們許多出國留學而在國外發展甚至定居國外的不能說與此沒有關係,這種不信任也會導致國家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成本的大幅增加,政令不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等其根源與此沒有一點兒關係?在一個不平等的教育環境下產生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對受教育者心靈的傷害,這種傷害在其進入社會後便會逐漸表現出來,國人中“關係”之風越演越列,貪污腐敗、以權謀私年輕化,政策歧視(如戶籍歧視、對低學歷人員歧視)和地域歧視等等,不能不說是與教育環境無關。不平等的教育環境,不僅僅影響到受教育者本身,對其親人、對其周圍的人產生的影響也非同小可。

我們總是在講“祖國的未來”如何如何,未來掌握在誰的手中?就是目前這些受教育者手中。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次國際大專辯論會,在“性本善”、“性本惡”的命題中,有一句經典:惡花怎麼能結出善果?

三、政府對教育的這種不平等為什麼無動於衷?

說無動於衷可能有點兒過頭,但這麼多年來國家沒能拿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也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總是說不過去的。能夠聽到的聲音是一些所謂的專家提出的幾個論點:“北京、上海對教育的投資大,因此當地的學生應該受到更多的教育機會”,請問,北京僅是北京人的北京,還是上海僅是上海人的上海?你們是獨立王國嗎?還是中央政府僅僅是北京或者上海的中央政府?教育投資這一塊從建國以來我們不相信北京或者上海的高校僅僅是北京或者上海人自己投入的,即使是,也不可以“各自為政”。這是“計劃經濟時代遺漏下來的問題”,部分專家如是說,實際上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我們總不能有了問題就推給“計劃經濟”,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了,我們就應該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何況,無論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大眾的公平受教育的權利都不應被剝奪。還有一種說法,“北京、上海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我們不知道這些專家就這種水平還是他們故意以一種氣人或者歧視的態度說這話的,因為目前我們沒有一套科學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你怎麼能判斷誰的素質更高呢?任憑下面吵翻了天,中央至今不能有一個明確的表態,不知道為什麼?

對於教育欠發達地區又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制度對其傾斜,雖然使得哪裡更多的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他們絕大多數沒有回去“建設家鄉”,這只能使當地的優秀人才更加匱乏,這種政策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並沒有好處。如果是少數民族,我們可以多給他們一些機會,我想,反對的人極少。

政府在解決教育不平等方面顯然是不作為,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政府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我們只能猜測。改革,實際上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利益的重新分配過程中,必然一部分人利益受損,如果利益受損的這部分人與當權者關係密切甚至就是當權者自己的話,這種改革就很難實施。我們作個假設:如果當前北京、上海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最高,我想,實行全國統一分數線早就開始了!不是嗎?

我們的專家們也不是沒有出來作過設想與解釋,國外發達國家高校大都是自主招生,我們的條件還不成熟。高校自主招生固然是一個很好的政策,但是這是目前我們唯一的選擇嗎?目前能夠體現我們教育平等的應該是全國統一命題、統一分數線,而且這種政策必須儘快實施,最起碼從現在開始就要逐步減少地區分數線的差別。而我們現在做的是,從全國統一命題到各省自主命題,表明看是自主權的下放,實際上這是在掩蓋這種教育不平等現象。這時候有人可以說分數線的差別是因為各省試題難易程度不同造成的(這真是一個極為高明的招數)。如果我們按照這個思路進行所謂的教育改革,只會掩蓋矛盾甚至加深矛盾。即使高校自主命題、自主招生,而我們仍然將指標分配到各個地方,這種掩耳盜鈴式的“改革”只能加深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其實,實現教育的平等化並不是什麼高科技難題,只要拋開既得利益,真正站在廣大老百姓的利益上,無論是全國統一命題還是高校自主招生,只要除消了地區的名額分配,給每一位考生一個均等的公平競爭機會,高校招生這一方面的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力的改革又有何難?!

公平的受教育權是人的最基本的權力,這最基本的權力都不能保證,還談什麼民主、法制、公平、權力……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美國人的智慧真地裝在華人的腦子裡嗎?
2003: 北大改革的硬傷
2002: 華裔女科學家鮑哲南可能獲諾貝爾獎? (
2002: 西南交大的“文憑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