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德教育---从“孔融让梨” 讲起 |
送交者: 佚名 2004年07月26日16:09:4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一篇我的孩子的课文让我连想到了中国的道德教育。课文的内容是“孔融让梨” 。根据课文(与古代原文不同) ,孔融告诉他父亲:“因为哥哥比我大,所以他应该吃大的,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他应该吃大的” 。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呀?明显的双重标准,难道小小孩子就要开始教他们诡辩论了?看来我们教育部的精英们都是只会用下半身思考问题的专家。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当然非常必要,但帮帮忙把课文的逻辑弄弄清楚行不行?否则孩子们从小就在逻辑混乱的教育环境中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什么样的怪物?说不定就被混乱的逻辑和糊涂的老师弄成精神错乱了。 中国道德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把道德标准很高,而且只要符合道德标准,什么规矩、逻辑、甚至法律都可以不讲。从孔夫子到共产主义教育,都把道德标准订在圣人的水平。实事求是地说,大部分人做不到,有人在某些时候可能能做到一部分,除了圣人,没有人能一辈子都达到。追求高道德标准的结果是使大部分人的人格分裂,因为他们只能说一套做一套,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这种教育制度把人教育得连最基本的道德:“诚实”都做不到了。无论其目的是多么的“伟大”,用心有多么的“善良” ,这样的道德教育的实际上只是在培养没有道德的伪君子而已。 在这种道德文化的环境中,官员(老师、家长)是被要求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问题是做不到又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从过去到现在,这些人总是在用双重标准为自己开脱。用共产党的话说叫:“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双重标准对社会的危害比错误的标准还要大得多: 1) 在家里,正在打麻将的妈妈对着孩子大喊:“为什么贪玩不做功课” 。如果孩子反问,妈妈会振振有词地说:“我是大人。。。” ??? 2) 学校里,老师给学生们讲完“精神文明” 的重要性后,给送礼和上他补习班的孩子打高分。因为这些孩子“。。。认真” ??? 3) 政坛上,陈希同贪污坐牢,贾庆林腐败升官,为什么----“工作需要” ??? 从我孩提时代开始,我们政府就孜孜不倦地向我们宣传“榜样” 的力量,从雷锋、黄继光、金训华、刘胡兰、焦裕禄、王进喜、候隽、王杰、欧阳海、……罗健夫、张志新、蒋筑英、张华、孔繁森。不过早在我还是中学生时,我那些被领袖们视为愚民的邻居们在聊天中早就点出了榜样们的共同特点:第一,他们大都已经光荣牺牲了,而他们的言行常常是经过精心改编甚至编造的,反正死无对证了嘛。第二,他们之所以成为榜样,因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几乎没有。或者他们的行为是大部分人所不愿干的。 我还记得当年做学生时,我和同学们为了完成老师交给我们的学雷锋的课外作业,满大街去找好事做,往往是浪费了整个周末而一事无成。结果为了交差,大部分孩子都学会了编故事,可怜我们这些幼小的孩子,在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好人没做成,先被迫学会了撒谎。其实做好事是一个人在非正常的情况下的正常行为, 不应该特意去寻找。比方有人溺水了,作为游泳好手的你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人好事,但根本不值得大肆宣传。这是在非正常的情况下(溺水不会天天发生) ,你的正常反应-----在这人命关天的时刻,救人是应该的,不去才是非正常并且没有人性的行为。在同样的情况下,许多被认为是社会渣滓的人都可能去做,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我个人认为:中国现行的道德教育从根本说,就是反道德教育,要为当下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贿赂腐败、道德沦丧、坑蒙拐骗、淫赌毒黑等诸多社会问题负一定责任。其实道德教育很简单,包括两个方面: 一:社会制度至少要保证好人好事不会受到惩罚,道德高尚的人不会被淘汰,否则还有什么人会去讲道德?(如果能让投机取巧难以得逞,把不道德的人淘汰那就更理想了,不过这在目前好像是不可能的)。可惜这正是中国社会现在的“顽疾” ----人才逆淘汰,除非进行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否则再好的道德教育对改善我们民族的素质都只是缘木求鱼罢了!但目前的当政者现在还坚持穿着“皇帝的新衣”,不敢面对历史和现实的镜子。蒋彦永讲了几句真话就被关押;诚实做生意的人几乎没有成功的例子(报纸上有,我们身边看不见) 。。。 二:有一个简单可行的社会道德规范; 1) 对待别人要象你希望别人对待你自己一样。就象前面的例子,想一想,如果是你溺水,当然希望有人来救你,因此在别人有急难时,也应该伸出援手。同样,你不希望被人骗,首先就不要去骗人。 2) 要求社会做到的,你自己也一定要做到。 3) 做好本职工作。 很简单,不是吗? 扣心自问,你做到没有?如果大部分的中国人能做到这三点,中国就一定会是一个以精神文明闻名于世的国家。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3: | 中国科学院,我为你羞愧 | |
2003: | 关于中国的医生 | |
2002: | 华人里没有其它的大数学家吗? | |
2002: | 数学天才儿童特征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