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怎样才能得不到诺贝尔奖?
送交者: 273 2004年10月20日17:57:0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最近,2004年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陆续公布。这次诺贝尔获奖名单像往年的一样,再次重复了两个由来已久的特征。一是获奖者中依然以美国人居多。二是在获奖者中没有一个人生活在中国的大地上。
  
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略低于百分之五,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占全部获奖者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3名美国科学家获得;此前公布的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也是2名美国科学家;两位经济学获奖者中有一人是美国人,另一位虽不是美国人,但却是在美国受的教育,现在还在美国教书。据有人初步统计,截至2003年,美国共有2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对于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的人能够获奖,这个问题,国人问得不多。为什么中国人始终未能出现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上,我们却一再追问。也许,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会得到一些新的线索。我们要问:怎样才能得到诺贝尔奖?或者问,怎样才能得不到诺贝尔奖?我发现以下的一些做法与得不到诺贝尔奖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限制和歧视私立大学及民间研究机构肯定消除了产生诺贝尔获奖者的温床。如果把美国私立大学和民间科研机构全部国有化,那么,美国的诺贝尔获奖人数就可能减少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美国的诺贝尔获奖者中八成以上来自私立大学。没有私立大学,就没有那么多的诺贝尔奖候选人;没有顶尖的私立大学,就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是世界上私立大学最发达的地方。美国可能是唯一没有国立大学的国家。美国顶尖的前20个大学,几乎是清一色是私立的。美国的大学,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不需要与任何政府机构协商办学方针。治理大学的权力和对校长的任命来自于独立的校董事会,这样的董事会既独立于大学,也独立于执政党与政府。学校管理层仅向独立的基金会董事负责。私立学校也有来自政府的经费,但是这些学校对独立的经费托管人负责,而不是对教育当局负责。中国有多少私立大学,中国顶尖大学中有多少是私立的?中国的公立大学对谁负责?对这三个问题有了答案,对怎样才能得不到诺贝尔奖就增加了不少把握。
  
第二、靠增加政府经费投入是错失诺贝尔奖的有效办法。中国很多人士人为,美国人获奖多,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投入多,如果中国像设立奥运“夺金”工程一样,倾举国之力办诺贝尔“夺奖”工程,中国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零的突破。有人测算,奥运金牌每块背后有七亿元的投入,一个诺贝尔奖还不知道需要投入多少钱。但是,这样的工程违背了诺贝尔设奖的初衷。诺贝尔要把奖颁给那些能造福于人类的人,而不是那些能花钱的人。如果以造福于人类为宗旨,不得奖又何妨?如果不能造福于人类,得了奖又如何?浪费纳税人的金钱而已!就像在特定的制度下勤劳很可能不致富一样,在特定的制度下经费投入与得奖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何况,这几年学术风气的败坏与前几年各高校得到数额不等的行政拨款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其结果是,对经费的追求代替对学问的追求,对博导的追求代替了对博学的追求,权术的探险取代了学术的探险。当教育以培养接班人为目的并为之设置无休止的课程时,当学术期刊的价值大小是按照该期刊所属的行政级别来决定的时候,当研究课题指南是掌握权力的人来制订并受理项目申请的时候,当每个研究人员被强制按照先红后专的次序定期向党政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诺贝尔奖的苗子就被连根拔断了,除非他能用脚投票。
  
第三,用国家选拔人才重点培养的办法来取代为科学家的成长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是扼杀获奖者幼苗的不二法门。诺贝尔的获奖者是自由成长、自由追求而来的,不是国家机器上锻造出来的。美国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获奖者,是因为国家从不拿纳税人的钱去专门培养诺贝尔的获奖者。获奖是个人的事业,不应该是国家的事业。获奖是个人追求的副产品,而不是主业。如果美国常设教育部和科技部,美国的教育和科技一定会迅速落后。现在有的高校办起旨在“夺诺”重点速成班,真是南辕北辙。获得诺贝尔奖不能靠培养,尤其不能靠重点培养。政府越重视诺贝尔奖,得到诺贝尔奖的可能性越小。国家对大学的资助与管制,不是导致大学的独立,而是导致大学的政治依附,使得学校和科研机构成为权力的附庸。行政官僚,与科学天才从来就不可能水乳交融。现在,中国的博士数量已在超短的时间内超过德国和美国。中国现在可能是世界上博士导师最多的国家,也是官员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最多的国家。博士与博导数量和科研经费的窜升,以及博导收入和经费的窜升丝毫没有缩短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
  
第四,不容忍另类和异端学者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住制度不可能产生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个从根本制度上最大限度容忍自由与独立思考、鼓励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的国度,离获取诺贝尔奖就为期不远了。有创见的科学家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有关怀的作家不同于常人的视角。对各种人物的制度性宽容程度与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可能性呈正比。一个谔谔之士没有立锥之地的地方,不会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影。非主流的文学作品有多大的自由发表的空间?有多少民间实验室和独立研究机构?有多少不需要挂靠的绝对独立民间基金会来扶持学术研究?这些问题有了答案,诺贝尔奖与中国人的相关性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总之,政治权力对学术与科研控制的越多,造就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可能性越小,除非把诺贝尔奖变成通过政府出题统一考试的方法来评选。通常,一个社会的诺贝尔获奖者的数量与社会的自由度成正比,与不自由度呈反比。中国若能改掉上述那些导致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的东西,该奖离国人就不远了。其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培育诺贝尔的获奖苗子能够自由生长的环境,而不是置大环境于不顾,去重点在个别人身上下赌注。我以为,造就能够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环境比得到诺贝尔奖本身重要得多。有了这样的环境,诺贝尔奖的潜在获得者和所有其他人都能受益。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3: 三年目睹之怪现状zt
2002: 北大校长来了
2002: 陈景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