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妙方巧去口臭 |
送交者: 玄海拾貝 2014年05月25日18:44:12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
有口臭的人有時毫不知情,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口臭,可進行檢測。牙醫可使用口臭偵測器進行檢查,測量口腔里的硫磺化合物分量越多,口臭的問題就越嚴重。 下面介紹幾種簡單的自我檢查方法: 1. 雙手捂住口鼻,形成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哈氣,聞一下是否有異味。 2. 清潔手腕,用舌頭輕舔手腕數秒,等液體風乾後,聞聞有沒有味道。 3.用一次性的塑料小勺在舌背上輕刮幾下,放到鼻前判斷,這種方法比較適合檢查來源於舌頭後部的口臭。 4、照一照鏡子看看你的舌頭,如有一層白膜,就表示硫磺化合物產量過多。如果舌頭表面呈粉紅色,表示口氣清新。 其實,口臭問題也是健康欠佳的警示。除了牙周病問題,還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發口臭。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並且與呼吸道相通,所以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一些疾病同樣可以造成口臭,如消化功能紊亂、腸胃炎、腹瀉、便秘的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口臭。另外,一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因口乾而會口臭。 如何去除嘴裡怪味
1、口甜 表現: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 原因:多由脾胃濕熱、肝脾疾火內蘊所致,常見於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亂。 怎麼辦: 引起脾胃濕熱證的主要原因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變反覆活動與發展的結果。 其次,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縱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煙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 由此可見,要預防脾胃濕熱的發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勿吸煙,勿飲酒等。 2、口淡 表現: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 原因:由脾胃虛寒、運化無力所致,多見於消化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疾病、營養不良、維生素與微量元素鋅缺乏症。 怎麼辦: 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維生素食物,保證機體的各種營養素充足,防止貧血和營養不良,對貧血和營養不良者,應在飲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質和血紅素鐵的食物,如瘦肉、雞、魚、肝、腰等內臟。 高維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鮮蔬菜及水果,如綠葉蔬菜、西紅柿、茄子、紅棗等。每餐最好吃2-3個新鮮山楂,以刺激胃液的分泌。 3、口臭 表現:流涎、食欲不振或採食緩慢、口腔惡臭,口腔黏膜潮紅、增溫、腫脹和疼痛。 原因:由胃內飲食停滯、濁氣上逆所致,多見於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齦炎、口腔潰瘍、齲齒、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 怎麼辦: 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可以清理腸胃,同時,由於口腔潰瘍也可能因缺乏維生素B2引起,可多吃蔬菜和小麥胚芽,並補充維生素B、C和鋅。 同時,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若也感到身體疲乏,就應檢查及了解營養是否均衡,休息是否足夠,並適量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4、口酸 表現:胃火上炎,可致胃氣上逆,可見噁心、嘔吐酸苦黃水等症。 原因:由肝膽之熱乘脾所致,多見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 怎麼辦: 應設法消除誘發因素。如徹底治療慢性胃炎,避免對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飲食及藥物,治療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等。 凡胃酸過多者,應禁食濃雞湯等濃縮鮮湯、酸性食品、大量蛋白質等,避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宜進食牛奶,豆奶,奶油,菜泥,粥,麵條,麵包等。 5、口苦 表現:五心煩熱,口苦咽干。 原因:由肝膽有熱、膽氣熏蒸所致,常與膽汁代謝失常有關,多見於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和肝膽腫瘤等。 怎麼辦: 菠菜性甘涼,入腸、胃經。有補血止血、利五臟、通血脈、止渴潤腸、滋陰平肝、助消化、清理腸胃熱毒的功效,對肝氣不舒並發胃病的輔助治療常有良效。 6、口辣 表現:嗜酒無度,飲食不節,過食辛熱厚味。 原因:由肺熱或胃火上炎所致,多見於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長期低熱。 怎麼辦: 清肺梨。把梨內部掏空,放入川貝、冰糖、蜂蜜等煮食;或綠豆湯,每日2-3次。 7、口咸 表現:五心煩熱,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細弱。 原因:由腎陰不足、虛火上浮所致,多見於神經官能症、慢性腎炎、慢性咽炎、口腔潰瘍。 怎麼辦: 以滋補腎陰為主,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左歸飲之類。 若心腎不交,可選黃連阿膠湯;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可選杞菊地黃湯、鎮肝熄風湯;相火妄動,可選知柏地黃丸;肺腎陰虛可選百合固金湯、麥味地黃丸之類。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白眼王子談癌症(三)癌症檢測與治療的 | |
2012: | 孜然當歸羊排 | |
2012: | 雞蛋、胡蘿蔔…吃掉黑眼圈的最佳食物 | |
2011: | 醫言堂:當醫生成為病人的時候-2 | |
2011: | 長壽秘方:晨起一杯涼開水 | |
2010: | 7大惡習導致男人不育 | |
2010: | 六種水果吃出水嫩美膚 | |
2009: | 哈哈,這麼安靜,不習慣啊! | |
2009: | 複習名言(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