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妙方巧去口臭 |
送交者: 玄海拾贝 2014年05月25日18:44:12 于 [健康生活] 发送悄悄话 |
有口臭的人有时毫不知情,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口臭,可进行检测。牙医可使用口臭侦测器进行检查,测量口腔里的硫磺化合物分量越多,口臭的问题就越严重。 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自我检查方法: 1. 双手捂住口鼻,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哈气,闻一下是否有异味。 2. 清洁手腕,用舌头轻舔手腕数秒,等液体风干后,闻闻有没有味道。 3.用一次性的塑料小勺在舌背上轻刮几下,放到鼻前判断,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检查来源于舌头后部的口臭。 4、照一照镜子看看你的舌头,如有一层白膜,就表示硫磺化合物产量过多。如果舌头表面呈粉红色,表示口气清新。 其实,口臭问题也是健康欠佳的警示。除了牙周病问题,还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发口臭。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并且与呼吸道相通,所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一些疾病同样可以造成口臭,如消化功能紊乱、肠胃炎、腹泻、便秘的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口臭。另外,一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因口干而会口臭。 如何去除嘴里怪味
1、口甜 表现: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原因:多由脾胃湿热、肝脾疾火内蕴所致,常见于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乱。 怎么办: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 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 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2、口淡 表现: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 原因:由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所致,多见于消化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锌缺乏症。 怎么办: 多吃些高蛋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机体的各种营养素充足,防止贫血和营养不良,对贫血和营养不良者,应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瘦肉、鸡、鱼、肝、腰等内脏。 高维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红枣等。每餐最好吃2-3个新鲜山楂,以刺激胃液的分泌。 3、口臭 表现:流涎、食欲不振或采食缓慢、口腔恶臭,口腔黏膜潮红、增温、肿胀和疼痛。 原因:由胃内饮食停滞、浊气上逆所致,多见于口腔疾患及消化不良,如口腔炎、咽炎、牙龈炎、口腔溃疡、龋齿、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 怎么办: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清理肠胃,同时,由于口腔溃疡也可能因缺乏维生素B2引起,可多吃蔬菜和小麦胚芽,并补充维生素B、C和锌。 同时,出现口腔溃疡时,患者若也感到身体疲乏,就应检查及了解营养是否均衡,休息是否足够,并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4、口酸 表现: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 原因:由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怎么办: 应设法消除诱发因素。如彻底治疗慢性胃炎,避免对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饮食及药物,治疗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等。 凡胃酸过多者,应禁食浓鸡汤等浓缩鲜汤、酸性食品、大量蛋白质等,避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宜进食牛奶,豆奶,奶油,菜泥,粥,面条,面包等。 5、口苦 表现:五心烦热,口苦咽干。 原因:由肝胆有热、胆气熏蒸所致,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多见于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等。 怎么办: 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有补血止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热毒的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良效。 6、口辣 表现:嗜酒无度,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味。 原因:由肺热或胃火上炎所致,多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长期低热。 怎么办: 清肺梨。把梨内部掏空,放入川贝、冰糖、蜂蜜等煮食;或绿豆汤,每日2-3次。 7、口咸 表现: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弱。 原因:由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 怎么办: 以滋补肾阴为主,常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之类。 若心肾不交,可选黄连阿胶汤;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可选杞菊地黄汤、镇肝熄风汤;相火妄动,可选知柏地黄丸;肺肾阴虚可选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丸之类。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3: | 白眼王子谈癌症(三)癌症检测与治疗的 | |
2012: | 孜然当归羊排 | |
2012: | 鸡蛋、胡萝卜…吃掉黑眼圈的最佳食物 | |
2011: | 医言堂:当医生成为病人的时候-2 | |
2011: | 长寿秘方:晨起一杯凉开水 | |
2010: | 7大恶习导致男人不育 | |
2010: | 六种水果吃出水嫩美肤 | |
2009: | 哈哈,这么安静,不习惯啊! | |
2009: | 复习名言(Z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