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柿石症一例治癒報告
胃柿石症系柿在胃內形成團塊導致的一種疾病,屬中醫“積聚”範疇。筆者曾用中藥治癒一例,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李××,女,41歲,工人。1990年11月20日初診。
患者於10月中旬,空腹時食熟柿2枚。數日後,感胃脹不適。繼則脹痛隱隱,騎車顛動時尤著。納差脘嘈,噯氣泛酸,便溏,日2-3行,矢氣頻頻。自不以為意,未予治療。近三日來,上腹時作劇烈脹痛或絞痛,痛連兩脅,伴噁心,汗出,常歷數十分鐘始得緩解。乃於19日至我院內科就診。體檢除上腹壓痛外,余未見明顯陽性徵。X線鋇檢(片號:02606)示胃柿石症(圖略):胃呈鈎型,輪廓光整,內有不規則異物影,大者約5.0×5.0厘米,小者約4.0×4.0厘米,大部分位於底部及竇部,有移動性。因患者不願手術,遂轉中醫科診治。苔薄淡黃,脈弦滑。此肝胃(脾)不和,食結中焦之證也。治宜軟堅散結,消積導滯,益胃健脾,疏肝理氣。投自擬胃石消湯:白朮、茯苓、生大黃(後下)、枳殼、廣木香(後下)、蘇梗、法半夏、旋復花(布包)、柴胡各10克,制香附、延胡各12克,黨參、代赭石(先煎)各30克,瓦楞子(先煎)15克。五劑。
26日二診:淘洗大便,每次均可得大小不等之柿石若干枚,自行收集五枚,分別為1.8×1.4×0.8厘米、1.5×1.0×0.9厘米、1.3×1.1×0.7厘米、1.2×0.8×0.5厘米、1.0×0.8×0.5厘米。痛消,脘嘈或脹、噯氣、泛酸諸症大減,大便日一行,舌苔薄白,脈偏弦滑。照上方去蘇梗,加生大黃2克,瓦楞子15克,陳皮10克,雞內金、谷芽、麥芽各12克。續服五劑。
12月3日三診:每次淘洗大便均得大小不等之團塊狀柿石,未再收集。迄無不適,納佳,偶噯,舌苔薄白,脈稍弦。照方繼進五劑收功。囑調攝數日,即行X線鋇檢複查。
13日末診:仍斷續洗得團塊狀小柿石,也未收集。無不適,納佳,大便正常。11日X線鋇檢複查(片號:同上)示胃呈鈎型,輪廓光整,腔內異物已完全排空(圖略)。囑勿藥,慎飲食,以防再度形成胃柿石症。隨訪數月,健康如常人。
體會 胃柿石症,本源於飲食不節,空腹食柿,致食積不化,蘊結於胃,脾胃受損,運化失常,氣機不暢,臨床諸症因而蜂起。現代醫學認為:柿內含鞣酸,可與蛋白質結合成不溶於水的鞣酸蛋白而沉積胃內;此外,柿內尚含有樹膠與果膠,遇酸可凝集,將沉積的鞣酸蛋白粘合成塊,逐漸形成胃柿石。另有人指出,柿在稀鹽酸中凝固;但加入鹼性藥物後能使柿團鬆軟、脆裂。方中瓦楞子可軟堅散結,制酸止痛,為治胃柿石之要藥;生大黃、木香、枳殼、蘇梗、雞內金、谷芽、麥芽可消積導滯、理氣寬中;法半夏、陳皮、代赭石、旋復花可和胃降逆;白朮、黨參、茯苓可益胃健脾;柴胡、香附、延胡可疏肝理氣,解痙止痛。諸藥合用,共奏軟堅散結、消積導滯、益胃健脾、疏肝理氣之功。用治胃柿石症收效顯著。
注;本文於90年代發表於國內某醫學期刊,現予公開,供有關患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