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柿石症一例治愈报告
胃柿石症系柿在胃内形成团块导致的一种疾病,属中医“积聚”范畴。笔者曾用中药治愈一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李××,女,41岁,工人。1990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于10月中旬,空腹时食熟柿2枚。数日后,感胃胀不适。继则胀痛隐隐,骑车颠动时尤著。纳差脘嘈,嗳气泛酸,便溏,日2-3行,矢气频频。自不以为意,未予治疗。近三日来,上腹时作剧烈胀痛或绞痛,痛连两胁,伴恶心,汗出,常历数十分钟始得缓解。乃于19日至我院内科就诊。体检除上腹压痛外,余未见明显阳性征。X线钡检(片号:02606)示胃柿石症(图略):胃呈钩型,轮廓光整,内有不规则异物影,大者约5.0×5.0厘米,小者约4.0×4.0厘米,大部分位于底部及窦部,有移动性。因患者不愿手术,遂转中医科诊治。苔薄淡黄,脉弦滑。此肝胃(脾)不和,食结中焦之证也。治宜软坚散结,消积导滞,益胃健脾,疏肝理气。投自拟胃石消汤:白术、茯苓、生大黄(后下)、枳壳、广木香(后下)、苏梗、法半夏、旋复花(布包)、柴胡各10克,制香附、延胡各12克,党参、代赭石(先煎)各30克,瓦楞子(先煎)15克。五剂。
26日二诊:淘洗大便,每次均可得大小不等之柿石若干枚,自行收集五枚,分别为1.8×1.4×0.8厘米、1.5×1.0×0.9厘米、1.3×1.1×0.7厘米、1.2×0.8×0.5厘米、1.0×0.8×0.5厘米。痛消,脘嘈或胀、嗳气、泛酸诸症大减,大便日一行,舌苔薄白,脉偏弦滑。照上方去苏梗,加生大黄2克,瓦楞子15克,陈皮10克,鸡内金、谷芽、麦芽各12克。续服五剂。
12月3日三诊:每次淘洗大便均得大小不等之团块状柿石,未再收集。迄无不适,纳佳,偶嗳,舌苔薄白,脉稍弦。照方继进五剂收功。嘱调摄数日,即行X线钡检复查。
13日末诊:仍断续洗得团块状小柿石,也未收集。无不适,纳佳,大便正常。11日X线钡检复查(片号:同上)示胃呈钩型,轮廓光整,腔内异物已完全排空(图略)。嘱勿药,慎饮食,以防再度形成胃柿石症。随访数月,健康如常人。
体会 胃柿石症,本源于饮食不节,空腹食柿,致食积不化,蕴结于胃,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机不畅,临床诸症因而蜂起。现代医学认为:柿内含鞣酸,可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而沉积胃内;此外,柿内尚含有树胶与果胶,遇酸可凝集,将沉积的鞣酸蛋白粘合成块,逐渐形成胃柿石。另有人指出,柿在稀盐酸中凝固;但加入碱性药物后能使柿团松软、脆裂。方中瓦楞子可软坚散结,制酸止痛,为治胃柿石之要药;生大黄、木香、枳壳、苏梗、鸡内金、谷芽、麦芽可消积导滞、理气宽中;法半夏、陈皮、代赭石、旋复花可和胃降逆;白术、党参、茯苓可益胃健脾;柴胡、香附、延胡可疏肝理气,解痉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软坚散结、消积导滞、益胃健脾、疏肝理气之功。用治胃柿石症收效显著。
注;本文于90年代发表于国内某医学期刊,现予公开,供有关患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