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8-18
一個德國梅森產的巧克力白瓷杯,是彷康熙德化白瓷的,圖桉是最傳統的梅花圖桉。因為是喝熱巧克力用的,怕燙,所以要用兩個柄,比一般的茶杯或咖啡杯子,還要多一個柄,和湯盆相似,但形狀上又瘦高一些。
和這樣雙柄的巧克力杯配套的,應該還有一個碟子,梅森生產有類似的產品,在美國歷史博物館裡,正好有那麼一兩套,是1720-1725年間生產的,茶壺、茶杯、巧克力杯子和碟子,是彩繪的,滿滿的中國風:
This Meissen tea service was probably painted by Anna Elizabeth Wald (b. 1696), and perhaps by her sister Sabina Hosennestel (1706-1782) as well. The two women were the daughters of the gold worker and Hausmaler Johann Aufenwerth (d.1728) but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ir styles one from the other. The sisters specialized in decorative gilding and enamel painting of chinoiseries like the images seen here of two gentlemen smoking and taking tea in a garden.
最早的巧克力杯子,是1690年由法國人設計的,比茶杯和咖啡杯都要瘦和高,用來保障杯子能裝儘可能多的巧克力泡沫,除了杯子下面有一個專門的碟子,碟子上面有一個固定杯子的槽之外,杯子上面還有一個蓋,這樣喝起巧克力茶來,既悠閒又高雅,十足的儀式感:
可是和茶葉一樣,歐洲並不生產巧克力,巧克力是17世紀從美洲帶到英國的,到了十八世紀早期就開始在貴族圈內流行了,主要是女士們在用早餐的時候和就寢之前的時候享用,和唐代煮茶是一樣的麻煩,花時間費力氣,因而價格很貴:
煮完了巧克力茶,放上糖,還要有僕人或女傭給端上來伺候着:
可是梅森1720-1735年間生產的巧克力白瓷杯子,是從康熙德化窯白瓷杯模彷的,從沒有柄到單柄,再有雙柄都有,還加了個碟子,推陳出新,幾可亂真。
然後是法國的聖喀拉德尤其是英國的堡瓷廠,從1750年早期開始,也都競相模彷這種帶雙耳的巧克力白瓷杯,並且心照不宣地分工協作。
上面這個,就是1752年英國生產的一個巧克力白瓷杯子,坐在了1720-1730年間法國生產的巧克力白瓷碟子裡,嚴絲合縫,渾然天成。
ci
這樣的設計和造型,又反過來影響了中國的外銷瓷,所以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景德鎮的外銷瓷中,就不乏這樣的巧克力杯了。
但是這樣子生產出來的雜種,就有點兒不倫不類,不僅僅是你只有我我中有你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新的怪胎,於是西方人就不用來喝巧克力茶,而是用來裝食用糖,因此改稱糖罐(Sugar Bowl)了。